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國是垃圾产出大国,目前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加速城市垃圾“减量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扬州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垃圾分类;分类意愿;影响因素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日益重视,2000年京、沪等城市被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序幕,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管理得好,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带来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宜居城市扬州市的调查,分析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
1 垃圾分类现状
1.1 德日垃圾分类现状
相关资料表明,日德两国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教育始于幼儿园,并制定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食品垃圾循环利用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各住户收到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回收时间表和垃圾分类指南,明确了各类垃圾清运时间和分类标准。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日本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
德国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通过法律和教育等强制和倡导性手段,垃圾分类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合理的体系。社区居民每年定期缴纳管理费用,包括垃圾回收费。通过设置多种颜色的垃圾桶,制定投放细则,如黄色为“轻型包装”垃圾桶,蓝色为废纸桶等,垃圾分类管理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2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
1.2.1 政策措施
2000年京、沪等城市被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04年中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垃圾分类的要求;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2016年初,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都对资源循环利用工作进行了相应部署;2018年初,住建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加快推进京、津、沪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46个重点城市今年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类示范区。
1.2.2 取得成效
上海为鼓励垃圾分类,徐汇区梅陇三村建立了“绿色账户”,实施刷卡积分制;杭州市区截至2017年底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小区1989个,垃圾分类家庭122.08万户;扬州市2017年制定《扬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17至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目标,扬州也是全省机关单位实施垃圾分类进年终考核的首例。
1.2.3 垃圾处理方式
经过十多年垃圾分类探索,但大多数城市的垃圾仍然采取“混合收集”模式。拾荒者在垃圾分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有经济价值的报纸、易拉罐等回收出售,其余垃圾则送往处理厂填埋、堆肥或焚烧处理。总之,我国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垃圾回收处理体系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2 调查概况
2.1 调查内容
为了解扬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旨在归纳出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和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择恰当指标和因素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各指标相关性和权重大小。
调查内容分四个版块,即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情况、居民垃圾分类态度和意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
2.2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匿名作答的方式,既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又确保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以选择题形式进行,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国内对居民垃圾分类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早期试点的八大城市,很少涉足中小城市,本研究选取扬州这座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对解决国内中小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有重要借鉴作用。
2.3 样本分布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4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5.48%。其中男性占比45.14%,女性占比54.86%;年龄分布上,18岁以下、18-35岁、36-64岁、65岁及以上的比重分别为22.19%、58.35%、16.21%、3.25%,年龄跨度大。因此样本可代表研究总体的特征。
3 数据分析
3.1 认知度分析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如表1,在垃圾分类及分类流程的认知方面,只有26.04%的居民“较了解”和“了解”,选择“不了解”的高达10.86%。绝大多数被访者表示,只能粗略地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不清楚具体的划分标准。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度低,相关知识匮乏。
3.2 意愿及行为分析
垃圾分类意愿方面,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选项的分别占90.77%和7.00%,如表2所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很强;但93.27%的居民没有垃圾分类习惯,图1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即几乎所有居民没有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因此,居民的意愿与行为上出现了背离,应引起重视,也是解决垃圾分类推行缓慢的突破口。
在对居民态度的进一步调查中,94.26%的居民存在着“处理垃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思想,认为政府垃圾分类负责的主体,未充分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个人责任感。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缴纳垃圾处理费的态度上,绝大多数居民都愿意配合。这些数据表明,如果政府部门对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和细化,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出台一些奖惩措施,强化宣教机制,则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强化分类意识和责任感,调动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3.3 影響因素分析
在垃圾分类效果影响因素选择中(表3),前3位分别为法律法规不健全(96.76%)、宣传力度不够(92.77%)、分类意识和相关知识欠缺(86.03%)。这说明我国亟需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其中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欠缺是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因此,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3.4 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扬州市居民虽有垃圾分类的意愿,但或因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部门规划不力、宣传力度不够、环保知识欠缺、奖惩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其不清楚具体的分类方法和专业的分类标准。在日常垃圾的处理方式上,居民或是直接将其丢弃,或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出售垃圾和不可出售垃圾两类,没有将垃圾细化分类的意识。
4 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4.1.1 制定合理的赏罚制度
扬州市应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行为,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及居民个人在垃圾分类收集中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形成一套较严密的监管体系。以社区、街道为单位,不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效果的检查与评比。对开展效果良好的单位给予物质或经济奖励,对开展效果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以促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4.1.2 加强社会监管
市政府向社会公开选拔社会监督员,有效引导志愿者队伍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监督中,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4.2 强化宣传教育机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4.2.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制定垃圾分类手册,制定统一、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利用电视、广播、广告、网络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示范和教育;成立专门小组,对社区进行走访与宣讲,通过加强居民分类知识普及和垃圾分类责任感培养,强化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公众参与度;要求企业在商品的包装上设立垃圾分类标志及分类方法,使分类意识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4.2.2 学校方面
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如对幼儿采取做游戏、动画等形式进行渗透,对中小学生采用宣讲、板报等手段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使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创造条件
4.3.1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摆放分类垃圾桶,并对垃圾桶定期维护,为居民垃圾分类提供便利;完善垃圾处理设备,提高回收利用率,将污染减至最小。
4.3.2 设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
对垃圾分类的拨款实施专款专用制度,财政部门要对所用资金制定合理科学的预算,将专款用于垃圾分类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固定资产投入,为垃圾分类的推行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4 引入民营资本,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的“划桨人”角色,打破政府垄断垃圾处理的局面,可实行PPP模式,吸收民营资本,引入竞争机制,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处理、再利用等一体化。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形成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戴迎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16,(06).
[2]窦林娟,刘兆芳.浅析日本垃圾分类措施顺利实施的原因[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5).
[3]李刘燕,陈婷,陈猛.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09).
关键词:垃圾分类;分类意愿;影响因素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日益重视,2000年京、沪等城市被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序幕,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管理得好,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带来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宜居城市扬州市的调查,分析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
1 垃圾分类现状
1.1 德日垃圾分类现状
相关资料表明,日德两国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教育始于幼儿园,并制定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食品垃圾循环利用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各住户收到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回收时间表和垃圾分类指南,明确了各类垃圾清运时间和分类标准。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日本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
德国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通过法律和教育等强制和倡导性手段,垃圾分类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合理的体系。社区居民每年定期缴纳管理费用,包括垃圾回收费。通过设置多种颜色的垃圾桶,制定投放细则,如黄色为“轻型包装”垃圾桶,蓝色为废纸桶等,垃圾分类管理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2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
1.2.1 政策措施
2000年京、沪等城市被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04年中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垃圾分类的要求;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2016年初,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都对资源循环利用工作进行了相应部署;2018年初,住建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加快推进京、津、沪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46个重点城市今年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类示范区。
1.2.2 取得成效
上海为鼓励垃圾分类,徐汇区梅陇三村建立了“绿色账户”,实施刷卡积分制;杭州市区截至2017年底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小区1989个,垃圾分类家庭122.08万户;扬州市2017年制定《扬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17至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目标,扬州也是全省机关单位实施垃圾分类进年终考核的首例。
1.2.3 垃圾处理方式
经过十多年垃圾分类探索,但大多数城市的垃圾仍然采取“混合收集”模式。拾荒者在垃圾分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有经济价值的报纸、易拉罐等回收出售,其余垃圾则送往处理厂填埋、堆肥或焚烧处理。总之,我国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垃圾回收处理体系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2 调查概况
2.1 调查内容
为了解扬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旨在归纳出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和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择恰当指标和因素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各指标相关性和权重大小。
调查内容分四个版块,即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情况、居民垃圾分类态度和意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
2.2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匿名作答的方式,既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又确保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以选择题形式进行,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国内对居民垃圾分类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早期试点的八大城市,很少涉足中小城市,本研究选取扬州这座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对解决国内中小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有重要借鉴作用。
2.3 样本分布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4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5.48%。其中男性占比45.14%,女性占比54.86%;年龄分布上,18岁以下、18-35岁、36-64岁、65岁及以上的比重分别为22.19%、58.35%、16.21%、3.25%,年龄跨度大。因此样本可代表研究总体的特征。
3 数据分析
3.1 认知度分析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如表1,在垃圾分类及分类流程的认知方面,只有26.04%的居民“较了解”和“了解”,选择“不了解”的高达10.86%。绝大多数被访者表示,只能粗略地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不清楚具体的划分标准。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度低,相关知识匮乏。
3.2 意愿及行为分析
垃圾分类意愿方面,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选项的分别占90.77%和7.00%,如表2所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很强;但93.27%的居民没有垃圾分类习惯,图1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即几乎所有居民没有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因此,居民的意愿与行为上出现了背离,应引起重视,也是解决垃圾分类推行缓慢的突破口。
在对居民态度的进一步调查中,94.26%的居民存在着“处理垃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思想,认为政府垃圾分类负责的主体,未充分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个人责任感。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缴纳垃圾处理费的态度上,绝大多数居民都愿意配合。这些数据表明,如果政府部门对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和细化,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出台一些奖惩措施,强化宣教机制,则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强化分类意识和责任感,调动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3.3 影響因素分析
在垃圾分类效果影响因素选择中(表3),前3位分别为法律法规不健全(96.76%)、宣传力度不够(92.77%)、分类意识和相关知识欠缺(86.03%)。这说明我国亟需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其中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欠缺是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因此,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3.4 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扬州市居民虽有垃圾分类的意愿,但或因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部门规划不力、宣传力度不够、环保知识欠缺、奖惩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其不清楚具体的分类方法和专业的分类标准。在日常垃圾的处理方式上,居民或是直接将其丢弃,或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出售垃圾和不可出售垃圾两类,没有将垃圾细化分类的意识。
4 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4.1.1 制定合理的赏罚制度
扬州市应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行为,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及居民个人在垃圾分类收集中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形成一套较严密的监管体系。以社区、街道为单位,不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效果的检查与评比。对开展效果良好的单位给予物质或经济奖励,对开展效果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以促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4.1.2 加强社会监管
市政府向社会公开选拔社会监督员,有效引导志愿者队伍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监督中,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4.2 强化宣传教育机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4.2.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制定垃圾分类手册,制定统一、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利用电视、广播、广告、网络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示范和教育;成立专门小组,对社区进行走访与宣讲,通过加强居民分类知识普及和垃圾分类责任感培养,强化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公众参与度;要求企业在商品的包装上设立垃圾分类标志及分类方法,使分类意识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4.2.2 学校方面
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如对幼儿采取做游戏、动画等形式进行渗透,对中小学生采用宣讲、板报等手段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使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创造条件
4.3.1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摆放分类垃圾桶,并对垃圾桶定期维护,为居民垃圾分类提供便利;完善垃圾处理设备,提高回收利用率,将污染减至最小。
4.3.2 设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
对垃圾分类的拨款实施专款专用制度,财政部门要对所用资金制定合理科学的预算,将专款用于垃圾分类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固定资产投入,为垃圾分类的推行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4 引入民营资本,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的“划桨人”角色,打破政府垄断垃圾处理的局面,可实行PPP模式,吸收民营资本,引入竞争机制,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处理、再利用等一体化。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形成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戴迎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16,(06).
[2]窦林娟,刘兆芳.浅析日本垃圾分类措施顺利实施的原因[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5).
[3]李刘燕,陈婷,陈猛.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