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zhan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简言之即美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如何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形象美、人性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有效地让学生感知、领悟,通过教学实践,如下的几个思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化和思考。
  一、教师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会启迪学生对美的联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因而也是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师上课除了讲究有声语言的艺术以外,还要运用好自己的无声语言。通过手势、表情、姿态、动作来帮助传授知识,增强感情。蔺相如的怒发冲冠,樊哙的目眦尽裂,祥林嫂的麻木呆板……教师讲授的时候,如能恰到好处的用眼神、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来渲染,这堂课一定会上得虎虎有生气。
  二、学生充满诗意的阅读形式能激发对美的渴望
  (一)积极有效地朗读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
  读是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作品的活动,是唤起联想与想象的有力手段。 “因读悟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求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充满诗意地阅读能陶冶学生的情趣与人格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效还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趣与人格。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去阅读去理解语文教材,就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点,找到典型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平声应读得长一些,仄声应读得短一点,当学生读快了,老师让他们舒缓一点,再舒缓一点儿,读出古味。上课时教师的引读也是一大亮点,他们诗一样的语言一引,学生自然读得入情入境。
  三、教会学生用饱含美意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思维、情感和体验的最复杂的世界,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活动围绕着这个世界进行。
  学习欣赏,拥有“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和“丰富的心灵”。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见到别人之所未见,自觉地去探求和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唐书法家张旭自称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草书书法受到启发,从此境界大开。这个事例说明,只要深入观察,积极思考,见人之所未见,就能深受益处。
  四、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所蕴涵的美
  “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地听,不能随意插嘴喧哗,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否则“听”就失去了“美”的存在。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我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生动、有趣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琵琶行》,先欣赏一曲琵琶独奏《琵琶行》,配合音乐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第二,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
  五、通过合理的写作活动来表达对美的感受和思考
  (一)教会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表达生活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须得亲口去品尝,才知其真味。所以,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热忱地投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亲身体验个中滋味。相传春秋著名琴师俞伯牙苦苦学艺三年,手指开裂,鲜血迸流,而技艺却不见长进。他的恩师苦心孤诣,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任狂风暴雨吹打。那恕吼的波涛,那茫茫的天涯,那哀号的鸥鸟,霍地开启了他的心窍,琴声忽然变得悠扬而壮烈,清洌而浩瀚,刚劲而缠绵,悲切而欢快。亲身体验会给你丰富的情感积淀,给你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积淀情感,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动
  哲人说: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心灵的养分。有了“感动”这种营养,心灵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一位特级教师的一次作文专题训练课很有说明力。课题是“怎样推出特写镜头”,意在运用特写方式刻画细节,描绘丰满形象。教师在编辑教材时有意选用父母亲情的资料,让学生感动。课前播放彭丽媛演唱的《白发亲娘》,并定格在歌词“你的那一双老花眼”上,镜头特写是白发亲娘在灯下举起小针穿针引线。他引导学生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引发多少母爱的联想。名篇指路的例文是《芳草斜阳》,写一个五岁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寻找母亲的奇遇中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妈妈”,那一个特写镜头实在是催人泪下。作为教学,当使学生多情善感,那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培养学生规范写字的习惯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文字”这一重要的语言载体切不可忽视。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字,这就是书法。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也说过:“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把汉字写好,要清晰、美观。”
  坚持不懈的书法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恒心、意志、韧性。奇诗美文,结合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足以使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忘返。“字如其人”,要看到将“人品”列入第一,“艺品”第二的社会美感作用,如练习楷书使人持重、端庄;练习草书使人热情奔放;练习隶书使人敦厚沉稳……凡有所练,都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对一个人今后的事业成功与否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诗画交融,美育人生”的角度,通过听说看读写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来探究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实现文本阅读的审美教育,进而实现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美的鉴赏能力、美的表达创造能力,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所担负的审美教育任务,实现一种和谐的诗画交融,美育人生的教育教学追求。
其他文献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猜想与验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提出真问题?这些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观,即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敢说真话的品德。在教育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  一、鼓励学生敢说真话,创造机会说真话,才能提出真问
期刊
一是“勤”字当头,以身作则。勤快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尤其是七年级班主任。新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习要求不熟悉,班主任多讲还不够,还得多做——以身示范效果更好。只有班主任勤快,才能做到有效管理。要勤快就得不怕吃苦,而苦中之乐却是普通任课教师难以体会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保证班主任做到,早上、中午都提前十分钟到校,对班级
期刊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种活动。而语文教学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效果,不能只靠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只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而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造性。唯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挖掘新课程的潜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的创造
期刊
一、理论  (一)次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是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波,当今认为:频率为0.0001Hz~20Hz的声波。  (二)次声波的传播  1.因为声在空气中传播时频率越高,衰减越大,故对次声波的吸收效应很小,(如0.1Hz的次声在空气中传播时,比频率为1000Hz的可听声吸收系数小1亿倍!);据观察;10Hz以下的次声波可以传播至数千千米的距离。  2.通常的液体,固体对次声波的特强穿透
期刊
对学生的评价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就评价方式而言,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试及标准化考试等以选拔、甄别为目的,强调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方式,如实作评价、动态评价、变通性评价、卷宗评价、直接评价等。与程序固定、形式规范、关注结果的正式评价相比,非正式评价方式更灵动,更关注师生交流、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亦是重视情感交流的语文教学活
期刊
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将是音乐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以下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愉悦氛围,培养兴趣自信  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教师既要懂得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还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活跃,乐感强,积极性高,兴趣盎然,并能大胆表现自己,满怀自信心的唱歌,此时教师对于这部分人则要求他们声情并茂
期刊
成功的学校管理经验是: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价值,认识到人是提高工作效益的不竭源泉。“人是最重要的”,很多学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然而,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仅仅是从口头上肯定,却没落实到行动中,更有甚者把管理的失败归咎于教师的不合作,却不对自己的管理是否有道进行反思,对是否真正关注和重视了学校人力资源这一要素进行思考。  培育和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根据自己学校管理实践的体验,可从以
期刊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对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西周时期就定期“视学”,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督导。隋朝时首设“国子监”,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教育行政和监督机构。1909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视学官章程》,产生了我国近代教育督导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育部设有“视学室”,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教育督导模式,基本建立了我国现代教育督导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反右”和“
期刊
作为教师应正确分析和掌握小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并研究出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的办法,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一、对学困生的理论界定  所谓学困生,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学习困难(1earningdisabilities)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Ki
期刊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不良影响  1.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与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