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笔者翻阅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的1~7期刊物,看到了许多感兴趣的文章,特别是第4期的《耐久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第5期《趣味跑:学生耐久跑的催化剂》、第7期《纸牌在耐久跑教学中的运用》等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的几篇文章,与笔者的“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小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的研究”契合度较高。笔者虽然认为文章游戏过程中采用“多人拉手跑”“拉绳跑”等发展耐久跑能力的方法有待于商榷,但笔者对趣味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操作思路与鲜活的实例非常认同,从中收获颇丰。尤其是第6期中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技术学练要去“伪”求“真”》和《厘清分层利弊,实施有效分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篇文章,引发了笔者对“真”和“有效”的思考。为此,笔者将快速提升小学生耐力水平的初步研究结果整理成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各校“达标”情况上报工作非常重视,既要在10月底前完成上报给教育部数据库,还要随时准备迎接抽测与复核。在开学后的2个月里,扣除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阴雨天,显然时间太紧,要想完成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50米×8往返跑是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之一,也是短期内比较难提高成绩的1个项目,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提升成绩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学策略。
一、正式测试前每课必练
(一)从暑期开学后的第1节室外课开始,无论本课教学内容是什么,每节课的准备部分都让学生进行3~6min中速跑,循序渐进、先短后长,跑到最后1圈时,允许有能力的学生举手后,经教师同意,跑出队伍在右侧重新组队“冲刺”,逐步增强所有学生的耐力水平。
(二)教师在每次跑步前反复提示学生耐久跑的呼吸、摆臂、步法等动作要领,跑动中着重检查其中的一项,用大拇指肯定或表扬动作合理的学生,同时用语言提示動作不合理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动作方法。
二、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性练习
中长跑技术变化小,单一重复的动作较多,尤其是训练期间,相对枯燥死板,训练的量较大,因此一定要变换花样,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与有利于直接提升耐力水平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一)全班参与的辅助性练习
如,“变速车轮跑”(叫号冲刺跑)、定向越野跑(校内自然地形跑)、中速定时跑(3~5min)、中速定圈跑(400~600m)、折返变速跑(折返快、途中慢)、连续跳短绳(2~3min)、跳长绳(6~8人的4min鱼贯跳长绳)等。
(二)“提优补差式”练习
1.不同距离的跑(A组50×9,B组50×8,C组50×7,D组50×6),用时短者为胜。
2.同样距离不同时间的跑(A组1′40″,B组1′55″,C组2′05″,D组2′20″),比“达标”次数或人次。
3.以本学期第1次50m×8往返跑成绩为界,不比绝对速度,只比进步幅度,进步大者为胜。
4.“友伴支援跑”。跑得快的学生带或陪中等速度的学生跑全程;中等耐力的学生带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陪耐力最差的学生跑,提倡在伴跑的过程中随时给予同伴必要的鼓励与技术指导,帮助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跑完全程。
三、抓好测试前的关键环节
正式测试前的最后1~2节课是提升成绩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必须抓好关键环节。
(一)重视耐久跑技术运用
1.跑前。做好准备活动预防受伤,并有利于延缓“极点”出现,改变学生做准备练习耗费体力的认识。
2.跑中。调整身体姿态,要求上体正直或稍向前倾,两眼平视前方,头颈肩自然放松;呼吸做到先3步1呼,3步1吸,然后过渡到2步1呼,2步1吸,最后冲刺时1步1呼;呼吸频率依据个人能力水平逐渐加快,采用半张口与鼻同时呼吸,最大限度地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注意两臂自然弯曲小于90°,摆动幅度不宜过大,最后冲刺时可加大摆幅;控制步幅大小,适中有弹性,全脚掌着地;冲刺距离因人而异,体能分配一般采用的是第1个50m快速跑,中间6个50m中速跑,最后1个50m冲刺跑,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只要平稳跑下来就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学生,要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有弹性就行。
3.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或坐下,放松走一会儿或扩扩胸;走完可补充少量水分;跑完休息时进行拉伸放松。
(二)重视模拟测试课,帮助学生适应测试环境
1.时间:安排在所有“达标”项目的最后1项。
2.场地器材:按国家标准。
3.分组与测试:采用4条跑道分2组同时测试的方法,以保证在1节课内所有人完成模拟测试。每组安排4~6名学生,按能力强弱排序成纵队,强者在前,弱者排后;教师站在起点,发令后即开秒表,然后每隔2″发1次令(用手势)跑1名学生;按学生完成全程后过终点后到次序,依次宣布成绩,同时挥手指向已跑到的学生,让其记住教师报的成绩(或安排下1组人一对一帮助记录教师报的成绩);等所有人跑完后,要求学生按起跑时的顺序站队,报出自己的成绩,教师依据学生的站位,扣减第2名跑的学生成绩减2″,第3个减4″,依此类推。
4.模拟测试课的注意事项。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有心脏病、哮喘等情况不能参加;测试中要时刻观察学生身体状况,发现脸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请其下场;测试过程中后方学生超越前方学生时需要喊“让”,并从前方学生右外侧超越,绕杆时不允许超队。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各校“达标”情况上报工作非常重视,既要在10月底前完成上报给教育部数据库,还要随时准备迎接抽测与复核。在开学后的2个月里,扣除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阴雨天,显然时间太紧,要想完成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50米×8往返跑是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之一,也是短期内比较难提高成绩的1个项目,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提升成绩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学策略。
一、正式测试前每课必练
(一)从暑期开学后的第1节室外课开始,无论本课教学内容是什么,每节课的准备部分都让学生进行3~6min中速跑,循序渐进、先短后长,跑到最后1圈时,允许有能力的学生举手后,经教师同意,跑出队伍在右侧重新组队“冲刺”,逐步增强所有学生的耐力水平。
(二)教师在每次跑步前反复提示学生耐久跑的呼吸、摆臂、步法等动作要领,跑动中着重检查其中的一项,用大拇指肯定或表扬动作合理的学生,同时用语言提示動作不合理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动作方法。
二、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性练习
中长跑技术变化小,单一重复的动作较多,尤其是训练期间,相对枯燥死板,训练的量较大,因此一定要变换花样,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与有利于直接提升耐力水平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一)全班参与的辅助性练习
如,“变速车轮跑”(叫号冲刺跑)、定向越野跑(校内自然地形跑)、中速定时跑(3~5min)、中速定圈跑(400~600m)、折返变速跑(折返快、途中慢)、连续跳短绳(2~3min)、跳长绳(6~8人的4min鱼贯跳长绳)等。
(二)“提优补差式”练习
1.不同距离的跑(A组50×9,B组50×8,C组50×7,D组50×6),用时短者为胜。
2.同样距离不同时间的跑(A组1′40″,B组1′55″,C组2′05″,D组2′20″),比“达标”次数或人次。
3.以本学期第1次50m×8往返跑成绩为界,不比绝对速度,只比进步幅度,进步大者为胜。
4.“友伴支援跑”。跑得快的学生带或陪中等速度的学生跑全程;中等耐力的学生带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陪耐力最差的学生跑,提倡在伴跑的过程中随时给予同伴必要的鼓励与技术指导,帮助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跑完全程。
三、抓好测试前的关键环节
正式测试前的最后1~2节课是提升成绩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必须抓好关键环节。
(一)重视耐久跑技术运用
1.跑前。做好准备活动预防受伤,并有利于延缓“极点”出现,改变学生做准备练习耗费体力的认识。
2.跑中。调整身体姿态,要求上体正直或稍向前倾,两眼平视前方,头颈肩自然放松;呼吸做到先3步1呼,3步1吸,然后过渡到2步1呼,2步1吸,最后冲刺时1步1呼;呼吸频率依据个人能力水平逐渐加快,采用半张口与鼻同时呼吸,最大限度地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注意两臂自然弯曲小于90°,摆动幅度不宜过大,最后冲刺时可加大摆幅;控制步幅大小,适中有弹性,全脚掌着地;冲刺距离因人而异,体能分配一般采用的是第1个50m快速跑,中间6个50m中速跑,最后1个50m冲刺跑,耐力素质较弱的学生只要平稳跑下来就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学生,要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有弹性就行。
3.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或坐下,放松走一会儿或扩扩胸;走完可补充少量水分;跑完休息时进行拉伸放松。
(二)重视模拟测试课,帮助学生适应测试环境
1.时间:安排在所有“达标”项目的最后1项。
2.场地器材:按国家标准。
3.分组与测试:采用4条跑道分2组同时测试的方法,以保证在1节课内所有人完成模拟测试。每组安排4~6名学生,按能力强弱排序成纵队,强者在前,弱者排后;教师站在起点,发令后即开秒表,然后每隔2″发1次令(用手势)跑1名学生;按学生完成全程后过终点后到次序,依次宣布成绩,同时挥手指向已跑到的学生,让其记住教师报的成绩(或安排下1组人一对一帮助记录教师报的成绩);等所有人跑完后,要求学生按起跑时的顺序站队,报出自己的成绩,教师依据学生的站位,扣减第2名跑的学生成绩减2″,第3个减4″,依此类推。
4.模拟测试课的注意事项。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有心脏病、哮喘等情况不能参加;测试中要时刻观察学生身体状况,发现脸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请其下场;测试过程中后方学生超越前方学生时需要喊“让”,并从前方学生右外侧超越,绕杆时不允许超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