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秉承《正义论》中"理想理论-非理想理论"的划分,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拓展为"现实乌托邦".该主张为其正义理论赋予了面向"现实的"维度,也让一些学者认为罗尔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过,罗尔斯始终坚持"理想理论的优先性"命题,主张稳定性依赖于"向着理性善的收敛",也即向着未来收敛.因而,他的理论旨在用一种逻辑的可能性或理由的可能性来否定"此时此地"这样的经验的可能性或事实的可能性.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聚焦于未来,而非拘泥于当下.他的理论首先(并且最终依然)是乌托邦的.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政治现实主义'流派研究"(编号18AEX016)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承《正义论》中"理想理论-非理想理论"的划分,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拓展为"现实乌托邦".该主张为其正义理论赋予了面向"现实的"维度,也让一些学者认为罗尔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过,罗尔斯始终坚持"理想理论的优先性"命题,主张稳定性依赖于"向着理性善的收敛",也即向着未来收敛.因而,他的理论旨在用一种逻辑的可能性或理由的可能性来否定"此时此地"这样的经验的可能性或事实的可能性.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聚焦于未来,而非拘泥于当下.他的理论首先(并且最终依然)是乌托邦的.
其他文献
超人类主义是一种向"后人类"社会过渡的状态,这一转变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即把对进化过程的控制从自然选择转变为有意识的改造进程.在西方社会,超人类主义者广泛存在于各个政治派别之中,他们往往兼具自然科学背景,并愈益表现出参与社会政治实践的愿望.当前,超人类主义已经显现出与马克思主义重新结合的趋势.表面看,超人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某种理论的关联性,如两者都重视物质条件,在人性观和自然观上看法相近,尤其强调技术进步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两者在关于人的社会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关键问题上观点相悖.立
恩斯特·克里斯对精神病艺术家的讨论旨在揭示天才与疯癫之间的实质性差异,批评人们在精神紊乱中寻觅艺术灵感的流行观念.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克里斯呈现了精神病症与艺术创作相互牵连的各种关系模式.借助精神病理学的经验和艺术史的考察,克里斯把精神病患者患病时的制像活动与一般的艺术制像活动进行对比,把精神病艺术家约瑟夫森、梅塞施密特身上的艺术家成分和精神病质素进行比照,指出艺术图像创制并非来自心理紊乱本身,而是来自艺术家强大的自我对精神病患的抵抗,来自他们把私人经验变成公共表达的冲动以及他们向艺术
黑人激进传统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黑人知识分子普遍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在理论上延续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并在长期抗争中建构了基于黑人种族身份的主体性.从黑人激进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与分殊中可以把握黑人身份政治的主体性局限:两者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出发点讨论主体性问题,黑人激进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量则深受种族思维极端化的影响;两者均关注特定群体的集体身份建构,马克思主义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来分析现代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身份的成因,黑人
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既紧密相关又彼此疏离的关系.一方面,现代民族国家并不是由资本主义创造的,它出现在"分割的主权"与"集中的君主制"之间的紧张关系中,这是一种与资本主义毫无关系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崛起离不开民族国家体系的诞生,它发生在一个崛起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宏大背景之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多面性:一是资本的扩张会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跨国资本和跨国资本家阶级;二是全球资本需要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资本全球化中被迫驶入资本逻辑的普遍化轨道;
"共同善"理论在中西方哲学史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在《墨子·尚同》篇中,墨子着力构建理想的共同体组织,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将复杂多样的个人意志统一为共同体意志,诉诸对整体利益("同义")的追求.根据"共同善"理论,"尚同"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种专制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天下人共享"同义"的"整体性的共同善".这种"共同善"理论具有"上同于天"和"下同于民"的双重维度,两者统一于对"同义"的追求.墨子的"尚同"思想可以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善"理论,彰显中国
当代欧陆左翼哲学对爱欲功能的揄扬,提示着爱欲在现代主体性塑造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依托数据算法的中介,人际交往中的"他者"维度有趋于消失的可能,自我正遭遇一场空前的主体性危机.一批左翼理论家尝试从古希腊传统中汲取资源,旨在从灵魂自我完善与源自共同生活的友爱政治两个方面,把爱欲抬升至建构主体的本体论地位,进而重拾主体解放论述以因应当前困境.这一转向反映了左翼思潮的新变化,同时也呈现出爱欲解放与审美救赎思想在理论旨趣和方法限度上的内在一致性.
关于墨家政治学说的一种流行看法认为,墨家赞同专制,甚至主张政治权威应当迫使民众在一切价值判断上都保持一致.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墨家要求人们"尚同"的"统一的义",实际上只是以"不可亏人"为内核的"公义",具有普遍的可辩护性;而政治权威的角色仅在于推行而不是"创造"这种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且其自身也必须受到"公义"的严格约束.所以,尽管墨家主张政治权威凭借强制力推行"公义"这一统一的道德规范,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所有层面的价值判断上都迫使民众保持一致.
墨家以"染丝"作类比,将人性区分为本原之性和所染之性.本原之性内含可善可恶的潜质;所染之性受外部环境影响,彰显不同的善恶行为.基于"利"这一善恶的判断标准,墨家指出"仁者寡""人异义""不相爱"和"自利"四种人性之消极面向,并主张建构一个以"天之性"为根本的相爱相利的共同体,从而指引人心人性向善去恶.但墨家人性学说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由"以利言性"的外在实践逐渐转向"以义治性"的内在实践工夫,即人以"观"之工夫,感通于"天",使"天之义"内化于人心,并通过
作为当代女权主义的重要分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为探讨反代孕合法化的必要性提供了别样的分析视角:代孕的出现是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此形成的压迫和剥削导致了代孕女性的异化,她们作为人的特征为工具性所定义,面临与母亲身份疏离的风险.在代孕女性与母亲身份疏离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侵占绝大部分生育劳动成果的特权阶级女性群体.为避免对代孕女性的压迫、剥削和异化,减少她们过上自由、独立且有尊严生活的阻碍,坚决反对代孕合法化是必要的.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对列维纳斯的女性概念展开过尖锐的女性主义批评,这一批评在其当代支持者中获得了更为周密而有力的论证.这些论证可以归总为一个解读方式上的二难困境,即无论从现实社会政治层面抑或从哲学范畴层面理解列维纳斯的女性概念,从中寻求女性主义理论资源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通过考察列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我们可以发现,列氏凭借爱欲的三重两可性瓦解了隐藏在二难问题背后的互斥性观念,其女性概念因此不属于任何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刻画,它所具有的既背负深重过去又面朝无限未来的意涵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合理且深刻的哲学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