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工夫相关论文
范仲淹教张载读《中庸》,理学家们大多是遍读六经,出入佛老的,至于其他的宋代思想家也是如此,他们的义理之学,多从两方面来:一是与佛老思......
修养工夫历来是中国哲人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哲人的主要标志,《训门人》中的修养工夫是朱熹晚年思想的代表,其......
“敬”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从早期的畏怕恐惧到执事做人的态度,再到居敬涵养、敬义夹持,“敬”经历了......
张九成是跨越两宋的理学家,有“渡江大儒”的称号。《中庸说》作于张九成被贬南安十四年(1143年-1156年)期间,已经处于张九成生命的中......
颜钧(1504~1596),号山农,江西永新人,明代后期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中具有平民意识和宗教化倾向的学派,其......
文章提出,孟子是儒学“仁”本体论之完成者;“仁”本体论的理论实质即是先验道德主义,从而规定了孟子(儒家)之人格修养的先验主义......
明末清初以后,思想家们从修养方法、本体境界、理论基础等方面解构了宋明理学建立的“天理”观,清代学术界逐渐建立起以物理、事理、......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
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王守仁、王畿、罗汝芳对心性本体特征的揭示层层深入,直至二曲达到极峰;明末冯从吾、高攀龙以及清初李二曲等......
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是"心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为人生价值的根源在人自己的"心",中国文化中说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构造......
张岱的学术观十分开放,在继承阳明及其后学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兼收并蓄,这尤为体现在工夫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他对“悟与修”“......
朱熹的阐释思想一方面承认包括偏见在内的种种理解之蔽是阐释者的存在方式,不可能由阐释主体完全意识与自由支配,另一方面又强调通......
湛若水批判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支离的弊端,统一了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阐发“万物一气”、“道器一体”、“心合内外”的思想,构......
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
周敦颐主张“主静”的修养工夫,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观点,并在其《通书》等著作中多有阐发。从正......
人格修养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境界看,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气,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从修养工夫看,经由道德之气与食......
宋初“三先生”是于北宋“五子”前,儒学转型、道学开创时期的先驱思想代表。石介是其中自成一格的存在,也是整个儒学转型过程中承......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追求精神自由,是“逍遥游”。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诸侯纷争、风云多变、战事频繁是当时的生活常态。他当过漆......
本文以古代哲学家对人生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出发声点,对比儒道两家哲学的不同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庄子哲学是怎样逐步走向与美......
<正>理学又名道学,是我国宋明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是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儒家在宋明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
陆九渊改程朱之天理为"心即理",认为需要首先挺立道德主体、回归"本心",并依此躬行道德实践,发挥先天道德的指导作用,此即是陆九渊......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延续千年的思想学说,易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特征和理论特色,而这也是其能够在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重要......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
欧阳德(1496-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欧阳德之学按黄宗羲以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欧阳德自拜入王阳明门下,对阳明学......
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与时儒李颁、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因各种原因,......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公元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先生,世称“二程”(程颢为大程、程......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
"敬"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二程的"敬"工夫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宋代理学道德修养论的特色,对中国伦理文化影响很......
【正】 道德修养论是朱熹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心与理一",即做到"私欲去尽,天理流行",恢......
文人画家的儒家之“游”与佛、道之“游”构成了文人画家艺术实践的两极,而佛、道之“游”从关学精神层面来看更具有本体性意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