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湿痛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其病症属麻痹症一类,中医认为是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有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我科采用自拟“风痛汤”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 122 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2 例, 均符合 1988 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 58 例, 女 64 例; 年龄 17~ 61岁, 其中 17~ 30 岁 45 例、30~ 40 岁 38 例、41~50 岁 22 例、51 岁以上 17 例, 平均 34 岁。外因: 久居寒湿地史 73 例、汗后受空调冷风 13 例、淋雨12 例、妇女产后受风寒 15 例、长期摩托车行驶 9例。病程 1 周~ 31 年, 其中 1 年以内 6 例、1~ 5 年55 例、6~ 10 年 26 例、11~ 20 年 23 例、21~ 31 年12 例, 平均 9 年。单关节发病 53 例、二个关节 41例、多关节 28 例, 其中累及膝关节 67 例、腰部 52例、髋关节 36 例、腕关节 15 例、肩关节 12 例、其它关节 8 例。
1. 2 临床表现 多有风湿寒邪侵袭史, 有些关节或肌肉(以下肢大关节及腰部为主)冷痛、酸楚、麻木, 活动不利, 遇阴冷或天气变化(如风扇或空调冷风直吹、阴雨、刮风、潮湿) 病情加重, 活动后症状减轻, 受累关节无畸形, 多数只痛不肿, 仅少数轻度肿胀。实验室检查, 多数正常, 仅 9 例ESR 稍快, 但均在 30mm?h 以内, 5 例A SO 轻度升高(<300u) , 8 例R F 弱阳性。X 线检查, 骨质无特异改变。
1. 3 治疗方法及结果 自拟“风痛汤”以祛风散寒, 利湿通络。基本方药: 桂枝 10~ 15g、细辛 3~6g、威灵仙 10~ 30g、秦艽 10~ 20g、苍白术各 10~ 20g、苡米仁 10~ 30g、茯苓 10~ 30g、川芎 10~20g、桑枝 10~ 30g、怀牛膝 10~ 30g、生甘草 5g。
根据病情再随症加减: 风胜加防风 10~ 15g、湿胜加防己 10~ 15g、寒胜加附子 10g、郁久化热加黄芩 10g、病久缠绵加地龙 15g、蜈蚣 2~ 3 条、正虚加生黄芪 20~ 30g、当归 10~ 20g。以上方药, 日 1剂, 分 2 次煎服, 第 3 汁多加水熏洗患处。以半个月为一疗程, 一疗程显效(关节酸痛基本消失) 42例, 二疗程显效 59 例, 三疗程以上或效果不明显者 21 例, 显效率 82. 8%。
2 讨论
2. 1 发病机理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指人体感受风湿寒邪所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内经》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主要是由于人体虚弱, 阳气卫外不固, 风湿寒邪乘虚而入, 客于经络、肌肉、关节, 引起气血痹阻, 流通不畅而发生肌肉、关节冷痛、酸麻、沉重, 活动不利等症。临床以痛痹为多见, 着痹次之, 行痹较少见。现代医学对本病病理尚不明了, 亦无专门论述, 临床也有不少病例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效果却不持久。王绪辉对本病动物造模获得成功, 实验结果证实了风湿寒邪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为本病的发病提供了科学依据2 。风湿寒冷作为血管收缩因素, 刺激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 导致机体及外周组织血管强力收缩, 使组织缺血缺氧, 代谢产物蓄积, 痛阈降低, 临床表现为关节肌肉酸胀冷痛, 并随环境气候影响而经常发作。
2. 2 发病特点 本病发病率居风湿病之首, 其特点为关节、肌肉以冷痛、酸胀为主, 大多无红、肿、热现象, 遇寒冷或天气变化病情加重。本病发病率男女差异不大, 本组显示为 9∶10, 主要与外邪侵袭有关, 当人体正虚如汗后、妇人产后, 腠理空虚时更易发生。可侵犯各年龄人群, 但以青壮年居多, 本组资料显示 17~ 30 岁、31~ 40 岁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 36. 9%、31. 1%。邪伏体内而不去, 关节肌肉酸痛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 本组最长病程达 31 年, 平均 9 年。并可进一步累及数个关节, 其中尤以膝、腰、髋、踝部为多, 分别占 54.9%、42. 6%、28. 7%、29. 5% , 这可能与腰部及下肢关节负荷较重, 易于劳损, 局部气血运行失畅,风湿寒邪容易停留有关。本病实验室检查仅少数ESR、A SO、R F 异常, 但阳性率与正常人群调查结果相近, 无特殊临床意义, 需严格掌握各自诊断标准, 不要把 R F (+ ) 的关节痛轻率地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讨论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治疗原则应以彻底祛除侵入人体的风湿寒邪为主, 对体虚、病情重、病程长者, 尚需扶正固本以利祛邪。我们采用“风痛汤”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为基本方药, 根据人体素质和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而灵活加减, 方中桂枝、细辛祛风散寒, 威灵仙、秦艽祛风除湿, 苡米仁、茯苓、苍白术健脾渗湿除痹, 以上诸药, 根据风湿寒邪孰轻孰重, 适当调整剂量, 互为君臣; 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通络, 更兼桑枝、牛膝引药直达患处, 是为佐药; 甘草为使, 调和诸药。上药溶为一炉, 共奏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之功, 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效果明显, 一般 1~ 2 个疗程即可取得明显疗效, 愈后不留关节畸形。
本病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 故愈后要注意预防风湿寒邪再次侵袭, 以杜绝复发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兆铭.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4
2 王绪辉.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造模方法与病理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 1992, 1 (1): 25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2 例, 均符合 1988 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 58 例, 女 64 例; 年龄 17~ 61岁, 其中 17~ 30 岁 45 例、30~ 40 岁 38 例、41~50 岁 22 例、51 岁以上 17 例, 平均 34 岁。外因: 久居寒湿地史 73 例、汗后受空调冷风 13 例、淋雨12 例、妇女产后受风寒 15 例、长期摩托车行驶 9例。病程 1 周~ 31 年, 其中 1 年以内 6 例、1~ 5 年55 例、6~ 10 年 26 例、11~ 20 年 23 例、21~ 31 年12 例, 平均 9 年。单关节发病 53 例、二个关节 41例、多关节 28 例, 其中累及膝关节 67 例、腰部 52例、髋关节 36 例、腕关节 15 例、肩关节 12 例、其它关节 8 例。
1. 2 临床表现 多有风湿寒邪侵袭史, 有些关节或肌肉(以下肢大关节及腰部为主)冷痛、酸楚、麻木, 活动不利, 遇阴冷或天气变化(如风扇或空调冷风直吹、阴雨、刮风、潮湿) 病情加重, 活动后症状减轻, 受累关节无畸形, 多数只痛不肿, 仅少数轻度肿胀。实验室检查, 多数正常, 仅 9 例ESR 稍快, 但均在 30mm?h 以内, 5 例A SO 轻度升高(<300u) , 8 例R F 弱阳性。X 线检查, 骨质无特异改变。
1. 3 治疗方法及结果 自拟“风痛汤”以祛风散寒, 利湿通络。基本方药: 桂枝 10~ 15g、细辛 3~6g、威灵仙 10~ 30g、秦艽 10~ 20g、苍白术各 10~ 20g、苡米仁 10~ 30g、茯苓 10~ 30g、川芎 10~20g、桑枝 10~ 30g、怀牛膝 10~ 30g、生甘草 5g。
根据病情再随症加减: 风胜加防风 10~ 15g、湿胜加防己 10~ 15g、寒胜加附子 10g、郁久化热加黄芩 10g、病久缠绵加地龙 15g、蜈蚣 2~ 3 条、正虚加生黄芪 20~ 30g、当归 10~ 20g。以上方药, 日 1剂, 分 2 次煎服, 第 3 汁多加水熏洗患处。以半个月为一疗程, 一疗程显效(关节酸痛基本消失) 42例, 二疗程显效 59 例, 三疗程以上或效果不明显者 21 例, 显效率 82. 8%。
2 讨论
2. 1 发病机理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指人体感受风湿寒邪所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内经》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主要是由于人体虚弱, 阳气卫外不固, 风湿寒邪乘虚而入, 客于经络、肌肉、关节, 引起气血痹阻, 流通不畅而发生肌肉、关节冷痛、酸麻、沉重, 活动不利等症。临床以痛痹为多见, 着痹次之, 行痹较少见。现代医学对本病病理尚不明了, 亦无专门论述, 临床也有不少病例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效果却不持久。王绪辉对本病动物造模获得成功, 实验结果证实了风湿寒邪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为本病的发病提供了科学依据2 。风湿寒冷作为血管收缩因素, 刺激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 导致机体及外周组织血管强力收缩, 使组织缺血缺氧, 代谢产物蓄积, 痛阈降低, 临床表现为关节肌肉酸胀冷痛, 并随环境气候影响而经常发作。
2. 2 发病特点 本病发病率居风湿病之首, 其特点为关节、肌肉以冷痛、酸胀为主, 大多无红、肿、热现象, 遇寒冷或天气变化病情加重。本病发病率男女差异不大, 本组显示为 9∶10, 主要与外邪侵袭有关, 当人体正虚如汗后、妇人产后, 腠理空虚时更易发生。可侵犯各年龄人群, 但以青壮年居多, 本组资料显示 17~ 30 岁、31~ 40 岁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 36. 9%、31. 1%。邪伏体内而不去, 关节肌肉酸痛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 本组最长病程达 31 年, 平均 9 年。并可进一步累及数个关节, 其中尤以膝、腰、髋、踝部为多, 分别占 54.9%、42. 6%、28. 7%、29. 5% , 这可能与腰部及下肢关节负荷较重, 易于劳损, 局部气血运行失畅,风湿寒邪容易停留有关。本病实验室检查仅少数ESR、A SO、R F 异常, 但阳性率与正常人群调查结果相近, 无特殊临床意义, 需严格掌握各自诊断标准, 不要把 R F (+ ) 的关节痛轻率地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讨论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治疗原则应以彻底祛除侵入人体的风湿寒邪为主, 对体虚、病情重、病程长者, 尚需扶正固本以利祛邪。我们采用“风痛汤”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为基本方药, 根据人体素质和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而灵活加减, 方中桂枝、细辛祛风散寒, 威灵仙、秦艽祛风除湿, 苡米仁、茯苓、苍白术健脾渗湿除痹, 以上诸药, 根据风湿寒邪孰轻孰重, 适当调整剂量, 互为君臣; 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通络, 更兼桑枝、牛膝引药直达患处, 是为佐药; 甘草为使, 调和诸药。上药溶为一炉, 共奏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之功, 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效果明显, 一般 1~ 2 个疗程即可取得明显疗效, 愈后不留关节畸形。
本病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 故愈后要注意预防风湿寒邪再次侵袭, 以杜绝复发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兆铭.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4
2 王绪辉.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造模方法与病理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 1992, 1 (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