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也是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同样是一个“孔乙己”,在品读的时候,他悲剧性的结局有的学生说是读书人的悲剧;有的说是性格的悲剧;也有的说是社会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的悲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也正说明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漠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束缚在既定的“规矩”和“方圆”之中,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不言而喻,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生合理的个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呢?
一、重视朗读过程,加强个体感悟。
断臂女神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雾里看花是一种朦胧的美。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绘画也讲究留空布白。清初有一位画家也说出了这样一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秒境”。语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呢?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朗读中慢慢地去品味。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给几分钟时间默读,淡化朗读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回家去读(大多数根本不读),轻视朗读的过程;或用标准范读限制,漠视朗读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怎么能真正提高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去挖掘让自己产生共鸣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而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或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传道,受业”,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教材,并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二、全面开展活动,提升个体能力
有人认为占用正课开展活动,是让语文课程荷载了太多的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做了太多不是自己必须做的事,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会导致主轴的偏离。殊不知,语文学科的核心关注层面主要是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生成,同时辅之以关注生命层面其它重要的东西。进入全面语文素养这一内核,它应该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二是一定的语文能力,三是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底蕴。这些因素的整合而且不断升华发展,形成递升生长的语文素养。开展活动,小而言之是对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大而言之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条件。例如“出一份报纸”,不仅让文笔好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也为在计算机操作上过硬的学生提供了机会;“猜词游戏”让有表演技能和成语丰富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诗歌朗诵会”让朗读好、有演讲才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我也当老师”活动让语文知识渊博、语言诙谐幽默但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的学生找到了自信等。这些活动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谓是“一十多鸟”,怎能说是浪费时间呢!
三、巧妙设计作业,体现个体差异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促使学生复习、巩固、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作业,改进作业的批改和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它,常常是“一刀切”,所有的同学都做相同的作业;偶尔有所改变,也是量不适当或目标不明确,或者是不符合大纲、教材的要求。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改变作业的命令性、强制性、一致性,分层次留作业。当然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可以多留几项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来完成。或者是留一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学完《变色龙》时让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将文章内容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学生续写离开广场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遇到发迹的于勒回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学了《孔乙己》后让落魄的孔乙己穿越时空的隧道巧遇中举的范进。这样既解决了老师为学生的作业交不上来而一筹莫展的苦恼,也解决了学生为交不上作业而担惊受怕的无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业有的放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班级中也没有相同的学生,更不会有相同的感悟。个性是语文的生命所在,教学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特色,没有了个性学生也就没有了活力。只有坚持个性,语文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将他们那充满智慧的灵性慢慢挣脱外界的束缚,闪耀出动人、夺目的光辉。
(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中学)
一、重视朗读过程,加强个体感悟。
断臂女神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雾里看花是一种朦胧的美。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绘画也讲究留空布白。清初有一位画家也说出了这样一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秒境”。语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呢?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朗读中慢慢地去品味。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给几分钟时间默读,淡化朗读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回家去读(大多数根本不读),轻视朗读的过程;或用标准范读限制,漠视朗读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怎么能真正提高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去挖掘让自己产生共鸣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而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或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传道,受业”,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教材,并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二、全面开展活动,提升个体能力
有人认为占用正课开展活动,是让语文课程荷载了太多的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做了太多不是自己必须做的事,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会导致主轴的偏离。殊不知,语文学科的核心关注层面主要是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生成,同时辅之以关注生命层面其它重要的东西。进入全面语文素养这一内核,它应该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二是一定的语文能力,三是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底蕴。这些因素的整合而且不断升华发展,形成递升生长的语文素养。开展活动,小而言之是对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大而言之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条件。例如“出一份报纸”,不仅让文笔好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也为在计算机操作上过硬的学生提供了机会;“猜词游戏”让有表演技能和成语丰富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诗歌朗诵会”让朗读好、有演讲才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我也当老师”活动让语文知识渊博、语言诙谐幽默但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的学生找到了自信等。这些活动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谓是“一十多鸟”,怎能说是浪费时间呢!
三、巧妙设计作业,体现个体差异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促使学生复习、巩固、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作业,改进作业的批改和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它,常常是“一刀切”,所有的同学都做相同的作业;偶尔有所改变,也是量不适当或目标不明确,或者是不符合大纲、教材的要求。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改变作业的命令性、强制性、一致性,分层次留作业。当然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可以多留几项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来完成。或者是留一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学完《变色龙》时让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将文章内容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学生续写离开广场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遇到发迹的于勒回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学了《孔乙己》后让落魄的孔乙己穿越时空的隧道巧遇中举的范进。这样既解决了老师为学生的作业交不上来而一筹莫展的苦恼,也解决了学生为交不上作业而担惊受怕的无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业有的放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班级中也没有相同的学生,更不会有相同的感悟。个性是语文的生命所在,教学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特色,没有了个性学生也就没有了活力。只有坚持个性,语文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将他们那充满智慧的灵性慢慢挣脱外界的束缚,闪耀出动人、夺目的光辉。
(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