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意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竞争意识的内涵、竞争意识与体育教学的内在联系以及培养竞争意识的必要性,进而从体育教学培养竞争意识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竞争意识 培养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逐渐富裕,使孩子的优越感日益增强,父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所勿略,导致学生出现过于依赖心理,学习没有激情,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的精神。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这个重任,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再认识竞争意识的内涵
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3]。竞争意识在社会化形成过程中由外因和内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环境的刺激;内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1.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争意识养成的教育。“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与保守和惰性势不两立,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夺取。持久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
2.竞争意识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技术水平、体育经验,而且还可以提升思想、磨练意志、培养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和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趣与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所以,“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
1.教育引导法:正确的竞争意识,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首先要端正思想,清楚竞争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竞争意识,而没有竞争实力也会一事无成。通过思想的引导,树立自尊、自强的学习信念,明确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培养竞争意识的必要性。成功动机法:动机是个人心理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把某种成就活动、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称为成功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境地的动机成为害怕失败的动机。两者关系为:成就需要=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追求成功动机高的人会勇于克服困难、有挑战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项目特点、个体差异、爱好特长不同,把握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提高竞争意识。
2.目标定向法:目标定向指一个人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是内心追求的成就取向。高任务/低自我定向、较低任务/高自我定向的动机更利于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努力程度、持续性和运动效果。所以在目标定向时要适当,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由参与任务变为自我参与。赛事法: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无时不存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比赛法,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还有各种球类赛、小团体接力赛等,通过比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3.小集团教学模式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小集团由教师安排或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根据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情况、身体素质、性别和爱好等方面因素全面考虑,适当调整,使小集团成员间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排序上形成一定层次的梯队,能互补,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集团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分组的类型有:自然分组、同质分组(技、体能无大的差异,体现组内竞争)、异质分组(均衡各组实力,体现组间竞争)、帮教型分组、伙伴型分组、性别和兴趣爱好分组。小集团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代表集团的个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集团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集团利益,互相吸引,互相激励,团结协作,积极竞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
4.因材施教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材”进行教学,引起竞争,培养学习兴趣。比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分三层次(A、B、C)进行短跑教学,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标,根据体质、技术水平等安排不同的运动量,让身体素质好的在成就中突破,中等素质的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求进,体质差的学生在兴趣中提高。总之体育强化竞争意识,竞争意识也能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培养。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河北省涿州市向阳中心校张村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91
2.刘中良 学校体育与人的竞争意识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0(4):91。
3.马爱国 体育与竞争意识的社会化[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17(1):24-25
关键词:体育教学 竞争意识 培养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逐渐富裕,使孩子的优越感日益增强,父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所勿略,导致学生出现过于依赖心理,学习没有激情,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的精神。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这个重任,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再认识竞争意识的内涵
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3]。竞争意识在社会化形成过程中由外因和内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环境的刺激;内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1.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争意识养成的教育。“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与保守和惰性势不两立,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夺取。持久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
2.竞争意识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技术水平、体育经验,而且还可以提升思想、磨练意志、培养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和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趣与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所以,“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
1.教育引导法:正确的竞争意识,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首先要端正思想,清楚竞争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竞争意识,而没有竞争实力也会一事无成。通过思想的引导,树立自尊、自强的学习信念,明确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培养竞争意识的必要性。成功动机法:动机是个人心理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把某种成就活动、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称为成功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境地的动机成为害怕失败的动机。两者关系为:成就需要=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追求成功动机高的人会勇于克服困难、有挑战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项目特点、个体差异、爱好特长不同,把握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提高竞争意识。
2.目标定向法:目标定向指一个人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是内心追求的成就取向。高任务/低自我定向、较低任务/高自我定向的动机更利于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努力程度、持续性和运动效果。所以在目标定向时要适当,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由参与任务变为自我参与。赛事法: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无时不存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比赛法,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还有各种球类赛、小团体接力赛等,通过比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3.小集团教学模式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小集团由教师安排或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根据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情况、身体素质、性别和爱好等方面因素全面考虑,适当调整,使小集团成员间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排序上形成一定层次的梯队,能互补,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集团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分组的类型有:自然分组、同质分组(技、体能无大的差异,体现组内竞争)、异质分组(均衡各组实力,体现组间竞争)、帮教型分组、伙伴型分组、性别和兴趣爱好分组。小集团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代表集团的个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集团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集团利益,互相吸引,互相激励,团结协作,积极竞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
4.因材施教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材”进行教学,引起竞争,培养学习兴趣。比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分三层次(A、B、C)进行短跑教学,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标,根据体质、技术水平等安排不同的运动量,让身体素质好的在成就中突破,中等素质的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求进,体质差的学生在兴趣中提高。总之体育强化竞争意识,竞争意识也能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培养。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河北省涿州市向阳中心校张村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91
2.刘中良 学校体育与人的竞争意识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0(4):91。
3.马爱国 体育与竞争意识的社会化[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17(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