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针刺;电针;刺络拔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68-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极少数双侧发病;易复发,迁延数年不愈[1]。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属中医的“面痛”、“头风”、“颊痛”等范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电针及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临床共治疗26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 a。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其中眼支病3例,上颌支病4例,下颌病3例,复合型1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 取患侧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眼支痛配鱼腰、头维、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痛配颧髎、迎香;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2.2 操作方法
2.2.1 患者取仰卧位,取0.25 mm×40 mm和0.30 mm×70 mm的无菌针灸针,针用泻法。阳白二透,沿阳白穴透刺鱼腰穴,再透刺头维穴,使针感传至眼、前额;针四白穴,针尖向同侧太阳穴方向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传至上颌、上牙等处;针下关穴,针尖向对太阳穴方向刺入2寸,使针感感传至下颌与舌时;针夹承浆穴,针尖沿皮透刺地仓穴,沿地仓穴透刺颊车穴,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针阳白、翳风、地仓、合谷、内庭等穴,常规刺法。留针30 min。
2.2.2 脉冲电针仪 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电针仪,选取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通电20 min。
2.2.3 刺络拔罐 针刺结束后,选颊车、地仓、颧穴,用三棱针刺3~5 mm,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行闪罐。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可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6个月随访无复发;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偶发疼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26例中治愈11例,占42.3%,好转14例,占53.9%,无效1例,占3.8%,总有效率为96.2%。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52岁,于2009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4 a,近期加重。患三叉神经痛4 a余,每因天气变化加重,疼痛连及右侧鼻翼、面部、额部。此次发作1月余,疼痛为持续性、闪电样剧痛,经服中西药等效果不显。现出现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可持续15 min,伴病侧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心烦、睡眠不佳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予上述方法治疗3次后,疼痛强度明显减弱,发作次数亦减少,针刺5次病侧面部肌肉抽搐消失,针治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三叉神经是一支混合神经,分为三支,即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多数患者以2、3支混合痛为主。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中医认为面部主要归手、足三阳经所主,,根据“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气至病所”,故临床取穴以手足三阳经穴为主,尤以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循行部位的局部取穴为主。在操作上通过定向透刺手法,沿三叉神经各支分布走向,从而达到常规针法难以取得的较强针感,加大了针刺的强度及范围,使得针刺直接作用于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干,达到阻断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及疼痛的传导。针刺配合电针疗法能够增强针感,延长时效,可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使这类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发生阻滞,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损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从而更好的起到止痛、缓解肌肉血管痉挛的作用[2]。针电结合,疏经通络,协调表里阴阳,起到镇痛、止痉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中医认为疼痛主要责之于瘀血,病在血络,“瘀则生痛,痛则不通”。血瘀是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基础,也是其病理表现[3]。《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而无生;……盖瘀血去则新血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瘀血既是一个病理产物,也是一个致病因素。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刺络拔罐可以祛腐生新,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即所谓:“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现代研究也表明,刺络直接稀释了局部组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释放的致痛物质如K+、H+、5羟色胺(5-HT)肽等,结合闪罐可以调节小血管壁舒缩功能,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障碍状态,因而促进了组织修复[4],从而有效缓解疼痛。放血配合电针意在以电针缓通,以放血强通[5],两者相辅相成,共奏佳效。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电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比单一治疗疗效高,显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并且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93~2031.
[2]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19.
[3]赵永坡,韩薇.针灸推拿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3):35~36.
[4]吴凌,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中国针灸[J].2001,21(9):553~554.
[5]张晓霞,寇焰,吴之煌.从贺普仁的“以血行气”“络血学说”理论看血与气的关系[J].北京中医,2004,23(4):215~216.
(收稿日期:2011-01-19)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68-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极少数双侧发病;易复发,迁延数年不愈[1]。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属中医的“面痛”、“头风”、“颊痛”等范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电针及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临床共治疗26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 a。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其中眼支病3例,上颌支病4例,下颌病3例,复合型1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 取患侧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眼支痛配鱼腰、头维、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痛配颧髎、迎香;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2.2 操作方法
2.2.1 患者取仰卧位,取0.25 mm×40 mm和0.30 mm×70 mm的无菌针灸针,针用泻法。阳白二透,沿阳白穴透刺鱼腰穴,再透刺头维穴,使针感传至眼、前额;针四白穴,针尖向同侧太阳穴方向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传至上颌、上牙等处;针下关穴,针尖向对太阳穴方向刺入2寸,使针感感传至下颌与舌时;针夹承浆穴,针尖沿皮透刺地仓穴,沿地仓穴透刺颊车穴,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针阳白、翳风、地仓、合谷、内庭等穴,常规刺法。留针30 min。
2.2.2 脉冲电针仪 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电针仪,选取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通电20 min。
2.2.3 刺络拔罐 针刺结束后,选颊车、地仓、颧穴,用三棱针刺3~5 mm,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行闪罐。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可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6个月随访无复发;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偶发疼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26例中治愈11例,占42.3%,好转14例,占53.9%,无效1例,占3.8%,总有效率为96.2%。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52岁,于2009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4 a,近期加重。患三叉神经痛4 a余,每因天气变化加重,疼痛连及右侧鼻翼、面部、额部。此次发作1月余,疼痛为持续性、闪电样剧痛,经服中西药等效果不显。现出现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可持续15 min,伴病侧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心烦、睡眠不佳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予上述方法治疗3次后,疼痛强度明显减弱,发作次数亦减少,针刺5次病侧面部肌肉抽搐消失,针治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三叉神经是一支混合神经,分为三支,即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多数患者以2、3支混合痛为主。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中医认为面部主要归手、足三阳经所主,,根据“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气至病所”,故临床取穴以手足三阳经穴为主,尤以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循行部位的局部取穴为主。在操作上通过定向透刺手法,沿三叉神经各支分布走向,从而达到常规针法难以取得的较强针感,加大了针刺的强度及范围,使得针刺直接作用于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干,达到阻断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及疼痛的传导。针刺配合电针疗法能够增强针感,延长时效,可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使这类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发生阻滞,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损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从而更好的起到止痛、缓解肌肉血管痉挛的作用[2]。针电结合,疏经通络,协调表里阴阳,起到镇痛、止痉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中医认为疼痛主要责之于瘀血,病在血络,“瘀则生痛,痛则不通”。血瘀是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基础,也是其病理表现[3]。《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而无生;……盖瘀血去则新血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瘀血既是一个病理产物,也是一个致病因素。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刺络拔罐可以祛腐生新,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即所谓:“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现代研究也表明,刺络直接稀释了局部组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释放的致痛物质如K+、H+、5羟色胺(5-HT)肽等,结合闪罐可以调节小血管壁舒缩功能,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障碍状态,因而促进了组织修复[4],从而有效缓解疼痛。放血配合电针意在以电针缓通,以放血强通[5],两者相辅相成,共奏佳效。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电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比单一治疗疗效高,显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并且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93~2031.
[2]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19.
[3]赵永坡,韩薇.针灸推拿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3):35~36.
[4]吴凌,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中国针灸[J].2001,21(9):553~554.
[5]张晓霞,寇焰,吴之煌.从贺普仁的“以血行气”“络血学说”理论看血与气的关系[J].北京中医,2004,23(4):215~216.
(收稿日期: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