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学教育观下,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深深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业改革,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作业的设计。
一、布置操作性作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操作性作业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动手操作中,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让作业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针对有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易理解这一情况,我安排了一些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做一做。用生活中的物品(泥巴、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2)画一画。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拓在纸上画。(3)涂一涂。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5)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画、涂、找、说,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样的作业学生乐意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布置体验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千克、克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体验性的作业:课前布置学生,为家里买一袋味精、一袋食盐和一袋洗衣粉等。先看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掂一掂,把这些物品的重量记在心里。课堂上让学生先估计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估一枝铅笔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再算物品的重量:1小袋味精重10克,100袋这样的味精重多少克?最后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合起来是1千克,哪些食品重量合起来是1千克?课后让家长带孩子到市场上买50千克、100克、1千克、500克的物品。在称东西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感受和区别一下这四样物品的重量。就这样,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
三、布置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应该把数学只看作一门单纯的学科知识,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应用工具,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周围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方案。如在复习“统计”相关的知识时,由于知识点已经掌握,我侧重让学生统计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家里每周用水情况,家里每天用电的情况,家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四、布置游戏性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乘除法计算作业,让学生与同伴、家长玩对口令游戏和闯关游戏等;认识方向的作业,可玩“我说你做”的游戏,一个喊口令,其他人用动作来表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认识物体的作业,可玩“蒙上眼睛猜”的游戏。学生在这些游戏作业中积极性高、兴趣浓,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魅力,而且培养了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作业变成了学生的乐园。
一、布置操作性作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操作性作业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动手操作中,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让作业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针对有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易理解这一情况,我安排了一些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做一做。用生活中的物品(泥巴、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2)画一画。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拓在纸上画。(3)涂一涂。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5)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画、涂、找、说,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样的作业学生乐意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布置体验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千克、克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体验性的作业:课前布置学生,为家里买一袋味精、一袋食盐和一袋洗衣粉等。先看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掂一掂,把这些物品的重量记在心里。课堂上让学生先估计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估一枝铅笔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再算物品的重量:1小袋味精重10克,100袋这样的味精重多少克?最后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合起来是1千克,哪些食品重量合起来是1千克?课后让家长带孩子到市场上买50千克、100克、1千克、500克的物品。在称东西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感受和区别一下这四样物品的重量。就这样,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
三、布置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应该把数学只看作一门单纯的学科知识,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应用工具,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周围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方案。如在复习“统计”相关的知识时,由于知识点已经掌握,我侧重让学生统计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家里每周用水情况,家里每天用电的情况,家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四、布置游戏性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乘除法计算作业,让学生与同伴、家长玩对口令游戏和闯关游戏等;认识方向的作业,可玩“我说你做”的游戏,一个喊口令,其他人用动作来表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认识物体的作业,可玩“蒙上眼睛猜”的游戏。学生在这些游戏作业中积极性高、兴趣浓,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魅力,而且培养了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作业变成了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