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及时纠正大学生在就业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以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丁静(1974- ),女,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教思政司函[2007]49号)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2008/01/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95-02
  
  在计划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代替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由于这种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强制性太强,学生容易对这种说教性的就业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成为就业的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到一定的冲击,又出现了过多地强调信息服务、技巧培训等实用性指导,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① 近年来,由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妨碍了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的整体就业质量。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分别选取了江苏10所高校近1000名大学生和全国26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项目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思想政治”这个内容:思想层面、道德层面、心理素质层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能够引起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现状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主要表现在:
  1.思想层面的缺失:指导的实用性与人生价值重要性的矛盾。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层面,主要体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冲突时的态度,包括职业理想、就业观、成才观、社会责任感等。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少高校为了短期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由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的教育转向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带有一定功利化趋势的就业指导上来。②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到一定的冲击,就业中的思想政治素质被大大地虚化。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就业时拈轻怕重、排斥西部边穷地区的工作等现象都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本次问卷调查中,在进行“你会参加西部计划吗?”的调查中,22.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西部,条件太艰苦”,33.7%的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再去”。统计结果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选择“肯定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再去”。在回答“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5个素质中,选择“敬业精神”的学生占32.8%、选择“职业道德”的占26.5%、选择“合作精神”的占19.7%、选择“奉献精神”的占11.4%、只有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同样,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30.8%和50%。因此,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确实有待加强。
  2.道德层面的缺失:就业认知与就业行为的不一致。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近年来,少数毕业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比较突出: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如学习成绩任意拔高,荣誉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刻意制假,学生干部履历虚假填写,等等。还有部分大学生不严肃对待签约行为,不履行合同,随意毁约,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调查中学生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简历、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的问题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 ,“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从数据结果看,大学生理论上认为应该不毁约,应该诚实守信。但与此同时,课题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诚实守信”的不满意率较高,高达53.8%。从企业来看,企业认为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守信。大学生就业诚信中存在理论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上述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认识是清楚的,但或因单纯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或因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最终在现实冲突中趋于功利化。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暴露了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
  3.心理素质层面的缺失:就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失衡。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素质层面,主要看个体对心理品质的态度,包括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自信心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当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时,就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和妨碍了大学生就业。在问卷调查中,面对“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从来不会”。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同样,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选择“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占57.7%和38.5%,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不满意率超过了半数。这些心理问题多是由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不仅仅拘泥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灌输,更要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健全的人格,正确处理各种压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同样也能以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接纳。
  
  二、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认识、就业的意向和就业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转化功能和调节功能,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大学生在就业时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全面提升就业综合素质与整体竞争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改变有三个层次:一是认知的转化;二是态度的转化;三是行为的转化。由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反复性,因此对大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也需要不断的反复。
  1.强化认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大学生注入新的知识,影响或改变其原来错误的体系,使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其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等内容的“认知教育”已成为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就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职业的了解不深,盲目攀比,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种种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高校也只有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知自我。引导大学生认识“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优势”“我能做什么”,从心理上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尽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二是认知职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进一步加强在《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及《大学生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体系中有关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通过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运用内心的道德调节进行认知、取舍,使自己的行为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一致。三是认知社会。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国情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广泛收集就业市场信息,提高学校对就业形势的反应能力。当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让大学生明确在就业中遇到挫折的必然性,使其对就业压力和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从而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
  2.促进态度转变。通过反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认同,然后服从,最后内化形成自己的新的正确的态度。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大学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就业态度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就业诚信观念。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价体系来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真正做到失信受惩、守信受益。二是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学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校外实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在真实环境的实习中,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与熏陶,才能使学生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校求职技巧的有力指导下,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求职的应对能力,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三是培养成功就业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侧重于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培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面对自己的就业选择。不管是困难,还是压力,要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能接受挫折和各种困难,要“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③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待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解惑、答疑、谈心等方式,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平衡。当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相对弱势的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
  3.完成行为转化。最后,在认知、态度成功转化的基础上,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错误行为的纠正,顺利完成行为的转化。如果大学生有了诚信就业的思想,就会对自己不诚信的就业行为进行矫正,直至以正确的行为代替错误的行为。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就业观念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选择趋向,在价值观上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考虑的学习理念、择业观念和价值理想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无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就业行为,使行为实现可预期性、可干预性和可评估性。一是可预期性,深入到学生中,识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就业行为。如对大学生违约的行为来说,可以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违约行为,把握学生对这一行为的看法,赞同与否,自己是否会这样做。学校只有对学生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二是可干预性,学校在把握了学生的就业行为之后,应该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学生的积极行为,如社会提倡的“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等行为要支持、鼓励,使积极行为巩固下来,在更多的学生中出现;对于消极行为要采取措施引导,通过讲座、模拟招聘、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消极行为的危害,进而转变这些行为。对于消极就业行为的转变,可以参照心理学上的理论进行,费斯汀格曾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对消极行为产生不认同感,甚至从情感上抵触和厌恶。三是可评估性。它能起到检验和评估前两个环节的作用,即评估学校所了解的信息、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否有效。这些可以从学生的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就业之后的反馈来评估。这一环节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特别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但做好评估工作能保证学校就业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通过有效的就业行为的预期、干预和评估,使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从而实现自身的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注释]
   ①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107.
   ②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113.
   ③任丹婷.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17.
其他文献
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推进经济体制创新.结合甘肃省实际,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结构调整上建立企业新体制,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生态圈的重要环节,无时无刻不受社会变革与震荡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构成也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扩展和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和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多种特征,特别适合建构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达成上述目标。近年来,我校英语组和电教组相互合作,致力于英语教学网站的建设,在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摘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培训效能的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而且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教育活动、合作培养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师 培训效能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张延宜(1973- ),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