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荣富意识到,打锡这个行当,玩法已经变了。于是把家族作坊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小儿子,自己安心做个锡匠。
在大家的印象中,手艺日渐式微,但在浙江省永康市一个名叫芝英的小镇,却有人凭着锡器这古老而小众的手艺收获了财富。成为富翁对手艺人来说,只是小概率事件,靠做手艺体面地生活,才是普遍存在的。老锡匠章荣富坐在自家门前打磨着锡壶,让它绽放出应有的金属的光亮,他背后就是这个村子里最后一家打锡作坊。
永康工匠走四方 无康不成乡
我们来到了永康工匠的家乡,但眼前却不是工匠之乡应有的模样。印象中,锡匠村应该泛着金属光泽,锤击之声不绝于耳。但这村子,贴着瓷砖的四层小楼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我们进入了一条“非主流”的小巷,说它非主流,是因为小巷两边在视觉上很不统一:一边是贴瓷砖的四层楼房,一边是低矮的红砖平房。待我们走进小巷后,工匠气息扑面而来:巷子两边摆着几盆花,路中间躺着一条狗,“叮咚,叮咚”,空中飘荡着锤击声。
我顺着锤声往前走,发现前方路左侧有一扇半开的门,门前坐着位大叔,大叔围着围裙,怀里抱着只锡壶。他左手拿着壶,右手拿着砂纸,当左手的壶遇见右手的砂纸后,锡就绽放出金属的光泽。
看到有人拜访,大叔停下了手上的活儿。大叔就是章荣富,今年58岁,是这家锡器作坊的主人,打锡已经46年。章荣富既不是工艺美术师也不是锡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永康锡器行业不紧气,他曾经不做锡匠,变成倒卖锡料的锡商。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在做锡商实现财务自由后,他又重新拿起锤子成了锡匠。
章荣富说,芝英这里因为田地少,靠种田没办法活命,因而自古以来,芝英人都练就了一身靠手工闯荡江湖的本领。村里家家能敲铜,户户能打锡。村里的男孩通常十三四岁,就开始跟着家人挑起货担外出谋生。章荣富12岁那一年,他就跟着父亲外出打锡。学艺3年后,15岁那年,章荣富就在外开了家锡匠铺,为各家各户打制生活品。
23岁,章荣富的婚期将近。按永康风俗,结婚时女方要出锡罐一双、锡烛台一双、锡酒壶一对作为嫁妆,但女方家贫,无力置办,于是章荣富带着徒弟起早摸黑敲了一个多星期,又请来雕花的先生刻字作画,赶在大婚前夜,头顶月光,把东西送到了新娘家。
30多年过去,芝英从一个家家户户打铜敲锡的“工匠村”,变成了家家户户有四层小楼却大多无人居住的“空巢村”,章荣富也从一个游走四方的小锡匠,变成了村里最后的老锡匠,唯有当年见证他婚礼的锡器还完好如初,上面写着:“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已圆。”
从结婚嫁妆到定制礼品
如今,芝英的锡器家族作坊绝大部分都被现代工厂替代。大部分锡匠改了行,只剩下一些无法成为流水线工人的老匠人,还留在家里做一些手艺。章荣富打锡几十年一直只能勉强糊口。他在锡器上赚的第一桶金,不是靠打锡,而是倒卖锡原材料。
章荣富重新做回老本行,是因为小儿子章吉。章吉大学毕业后,决定回永康创业。永康是五金之都,如何在众多现代化五金企业中脱颖而出?章吉想到了父亲的老手艺。父与子,在打锡这件事上,一个看到利,一个看到艺。两代人因为锡器而变得空前默契。
锡器在永康人的生活中,原本只是放干货的容器,是个小众行业。现在,连永康人都不用锡器了,要想在这个细分领域创业成功,就必须不断拓展锡器的边界。章吉认为锡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贵金属的本质,章吉决定把锡器变成定制化纯手工的茶器和酒器。
做锡器茶具,章荣富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在章荣富看来,锡器不仅是一种容器这么简单,传统锡器嫁妆代表着一种婚姻家庭观,就好比锡嫁妆中的锡器夜壶。如今,虽然锡夜壶没了实际用途,但做嫁妆时,永康人还是习惯打一只。老一辈锡匠都认为打锡夜壶,比打锡茶具体面。
章荣富原本对章吉那一套不感兴趣,但没想到章吉自己设计了一套锡器茶具,只是把设计图放到網上,就被订购了几十套,比自己以前挑着货架走村串巷打一年锡卖得都多。现在,手工变成了时尚。章荣富的锡器被小儿子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章荣富意识到,打锡这个行当,玩法已经变了。于是把家族作坊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小儿子,自己安心做个锡匠。大儿子章成老实稳重,章荣富觉得他像自己,是个本份的手艺人。他就把自己一身手艺教给了老大。
锡匠还是锡商 向左还是向右
章荣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分工,小儿子章吉做锡商,在永康市居住;大儿子章成做锡匠,和自己一起守着作坊。
小儿子章吉负责锡器的器型和纹样设计,看一部电影,参观一次博物馆,他就会设计出天马行空的器型。这让章荣富内心很矛盾:一方面,他觉得既然是打锡,那打锡就应该有锡器传统的技法和形制;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传统的锡器没人喜欢,按传统的路数打下去,这行迟早会没了。
今天,为了教章成打几款传统永康锡器造型,章荣富把自己当年给妻子打的嫁妆搬到作坊。虽然已经被小儿子市场化的思维教育过很多次,但章荣富的审美还是很顽固,始终觉得传统的图案耐看。
打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每天与噪声、粉尘、火焰相伴。从12岁开始,这样的生活章荣富已经过了40多年。但现在村里已经找不到几个年轻人愿意接这个班了。年轻人捺不下性子,还嫌老锡脏,章荣富只能请了几个年龄大的老师傅,支撑起锡器作坊。老师傅年龄大,出活少而慢。再加上他们也只会敲“不合时宜”的传统器型和纹样,能分给他们的活儿也少。因而几个老师傅都是临时工,平时在家带孙子,当章荣富接到订单后,招呼一声,这些老工匠就拎着工具拍马驰援。
老艺人穿着围裙抱着锡壶细细打磨,就像老太太在纳鞋底。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以前是没人愿意请这样的老师傅上门打锡的。但现在世界变了,老师傅们只要坐在家里慢工细活,喜欢手工锡器的人甚至不远万里登门订货。
村里靠打铜刻锡,出了亿万富翁。章荣富也凭借打锡轻松年入百万。这么多年,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章荣富还留着多年的习惯——每天都回家吃饭、和邻居们喝点小酒。酒壶还是用结婚时打的老锡壶,但锡酒杯变成了新式样。
章荣富年轻时挑着货箱走南闯北,最大的理想就是回家能盖栋平房,开家打锡作坊,和全村的锡匠拼手艺。如今,他花3年时间,就盖起了4层楼房,还专门买下地皮建起打锡作坊。但这作坊却成为“锡匠村”硕果仅存的一座,他也找不到能和他比拼手艺的锡匠了。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
在大家的印象中,手艺日渐式微,但在浙江省永康市一个名叫芝英的小镇,却有人凭着锡器这古老而小众的手艺收获了财富。成为富翁对手艺人来说,只是小概率事件,靠做手艺体面地生活,才是普遍存在的。老锡匠章荣富坐在自家门前打磨着锡壶,让它绽放出应有的金属的光亮,他背后就是这个村子里最后一家打锡作坊。
永康工匠走四方 无康不成乡
我们来到了永康工匠的家乡,但眼前却不是工匠之乡应有的模样。印象中,锡匠村应该泛着金属光泽,锤击之声不绝于耳。但这村子,贴着瓷砖的四层小楼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我们进入了一条“非主流”的小巷,说它非主流,是因为小巷两边在视觉上很不统一:一边是贴瓷砖的四层楼房,一边是低矮的红砖平房。待我们走进小巷后,工匠气息扑面而来:巷子两边摆着几盆花,路中间躺着一条狗,“叮咚,叮咚”,空中飘荡着锤击声。
我顺着锤声往前走,发现前方路左侧有一扇半开的门,门前坐着位大叔,大叔围着围裙,怀里抱着只锡壶。他左手拿着壶,右手拿着砂纸,当左手的壶遇见右手的砂纸后,锡就绽放出金属的光泽。
看到有人拜访,大叔停下了手上的活儿。大叔就是章荣富,今年58岁,是这家锡器作坊的主人,打锡已经46年。章荣富既不是工艺美术师也不是锡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永康锡器行业不紧气,他曾经不做锡匠,变成倒卖锡料的锡商。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在做锡商实现财务自由后,他又重新拿起锤子成了锡匠。
章荣富说,芝英这里因为田地少,靠种田没办法活命,因而自古以来,芝英人都练就了一身靠手工闯荡江湖的本领。村里家家能敲铜,户户能打锡。村里的男孩通常十三四岁,就开始跟着家人挑起货担外出谋生。章荣富12岁那一年,他就跟着父亲外出打锡。学艺3年后,15岁那年,章荣富就在外开了家锡匠铺,为各家各户打制生活品。
23岁,章荣富的婚期将近。按永康风俗,结婚时女方要出锡罐一双、锡烛台一双、锡酒壶一对作为嫁妆,但女方家贫,无力置办,于是章荣富带着徒弟起早摸黑敲了一个多星期,又请来雕花的先生刻字作画,赶在大婚前夜,头顶月光,把东西送到了新娘家。
30多年过去,芝英从一个家家户户打铜敲锡的“工匠村”,变成了家家户户有四层小楼却大多无人居住的“空巢村”,章荣富也从一个游走四方的小锡匠,变成了村里最后的老锡匠,唯有当年见证他婚礼的锡器还完好如初,上面写着:“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已圆。”
从结婚嫁妆到定制礼品
如今,芝英的锡器家族作坊绝大部分都被现代工厂替代。大部分锡匠改了行,只剩下一些无法成为流水线工人的老匠人,还留在家里做一些手艺。章荣富打锡几十年一直只能勉强糊口。他在锡器上赚的第一桶金,不是靠打锡,而是倒卖锡原材料。
章荣富重新做回老本行,是因为小儿子章吉。章吉大学毕业后,决定回永康创业。永康是五金之都,如何在众多现代化五金企业中脱颖而出?章吉想到了父亲的老手艺。父与子,在打锡这件事上,一个看到利,一个看到艺。两代人因为锡器而变得空前默契。
锡器在永康人的生活中,原本只是放干货的容器,是个小众行业。现在,连永康人都不用锡器了,要想在这个细分领域创业成功,就必须不断拓展锡器的边界。章吉认为锡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贵金属的本质,章吉决定把锡器变成定制化纯手工的茶器和酒器。
做锡器茶具,章荣富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在章荣富看来,锡器不仅是一种容器这么简单,传统锡器嫁妆代表着一种婚姻家庭观,就好比锡嫁妆中的锡器夜壶。如今,虽然锡夜壶没了实际用途,但做嫁妆时,永康人还是习惯打一只。老一辈锡匠都认为打锡夜壶,比打锡茶具体面。
章荣富原本对章吉那一套不感兴趣,但没想到章吉自己设计了一套锡器茶具,只是把设计图放到網上,就被订购了几十套,比自己以前挑着货架走村串巷打一年锡卖得都多。现在,手工变成了时尚。章荣富的锡器被小儿子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章荣富意识到,打锡这个行当,玩法已经变了。于是把家族作坊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小儿子,自己安心做个锡匠。大儿子章成老实稳重,章荣富觉得他像自己,是个本份的手艺人。他就把自己一身手艺教给了老大。
锡匠还是锡商 向左还是向右
章荣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分工,小儿子章吉做锡商,在永康市居住;大儿子章成做锡匠,和自己一起守着作坊。
小儿子章吉负责锡器的器型和纹样设计,看一部电影,参观一次博物馆,他就会设计出天马行空的器型。这让章荣富内心很矛盾:一方面,他觉得既然是打锡,那打锡就应该有锡器传统的技法和形制;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传统的锡器没人喜欢,按传统的路数打下去,这行迟早会没了。
今天,为了教章成打几款传统永康锡器造型,章荣富把自己当年给妻子打的嫁妆搬到作坊。虽然已经被小儿子市场化的思维教育过很多次,但章荣富的审美还是很顽固,始终觉得传统的图案耐看。
打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每天与噪声、粉尘、火焰相伴。从12岁开始,这样的生活章荣富已经过了40多年。但现在村里已经找不到几个年轻人愿意接这个班了。年轻人捺不下性子,还嫌老锡脏,章荣富只能请了几个年龄大的老师傅,支撑起锡器作坊。老师傅年龄大,出活少而慢。再加上他们也只会敲“不合时宜”的传统器型和纹样,能分给他们的活儿也少。因而几个老师傅都是临时工,平时在家带孙子,当章荣富接到订单后,招呼一声,这些老工匠就拎着工具拍马驰援。
老艺人穿着围裙抱着锡壶细细打磨,就像老太太在纳鞋底。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以前是没人愿意请这样的老师傅上门打锡的。但现在世界变了,老师傅们只要坐在家里慢工细活,喜欢手工锡器的人甚至不远万里登门订货。
村里靠打铜刻锡,出了亿万富翁。章荣富也凭借打锡轻松年入百万。这么多年,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章荣富还留着多年的习惯——每天都回家吃饭、和邻居们喝点小酒。酒壶还是用结婚时打的老锡壶,但锡酒杯变成了新式样。
章荣富年轻时挑着货箱走南闯北,最大的理想就是回家能盖栋平房,开家打锡作坊,和全村的锡匠拼手艺。如今,他花3年时间,就盖起了4层楼房,还专门买下地皮建起打锡作坊。但这作坊却成为“锡匠村”硕果仅存的一座,他也找不到能和他比拼手艺的锡匠了。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