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现实的需要 与理论的思考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l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的确如此,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进入21世纪,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融合进一步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技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文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而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因为如此,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研究的课题不断更新。可以说,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方兴未艾。
  从根本上说,文化源于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维度。文化软实力作为内涵丰富的概念被众多学科和学者所探究、阐发,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话语”,恰好是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相契合的。王桂兰教授以其敏锐的理论观察力注意到这一问题,其新著《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论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该书运用“解析”和“解构”的研究方法,从一般概念的辨析进入到具体路径的研究,全面阐释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质和功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对文化软实力的缘起、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国民素质、文化与民族凝聚力、文化与国际竞争力等关系等做了细致的梳理,从而以宽广的视野,细微的探索,睿智的眼光,辅之以流畅的文字,展现了对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新理解,标志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拓展、深化和创新。
  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现实,关注民族的生存境遇,展示国家的实力。这就是说,一部出色的文化研究论著不仅应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等范畴有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文化在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等现实问题。须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挽救了近代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传统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孔夫子”名扬四海,使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等相比并不成正比。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水平很低,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份额非常少,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非常有限,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就中国国内而言,文化已呈多元化状态,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如此等等。
  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涉及民族兴衰、关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课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生命力,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借鉴世界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
  王桂兰教授自觉意识到这一责任与使命,《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将理论触角伸到现实的深处,从文化软实力这个核心问题出发,紧紧围绕世界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与发展过程两个层面,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置放在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整体格局中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和物质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在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观逻辑结构,这是本书的主题。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我赞赏王桂兰教授的这一研究思路和理论风格。在当今这样一个“物化”的年代,要高度重视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苏格拉底说过,阅读好的作品,常常要像潜水员一样,要克服自身的浮力,努力往下深潜,如此才能获得最好的珠贝,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风景。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文化发展激荡碰撞的今天,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对于我们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把握世界各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真正动机和驱动力,认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我注意到,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和长期的历史任务,研究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研究仍在途中。在《文化软实力的维度》中,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文化创意产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问题显现出不足。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每天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在欧洲,1997年,英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创意文化产业工作组”规划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美洲,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创意阶层的崛起,有的学者据此把美国社会分成四个主要职业群体,即工业阶层、农业阶层、服务阶层和创意阶层,其中,创意阶层在美国劳动力市场已占30%的比例;在亚洲,韩国政府于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到了2004年,韩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创意产业强国,文化软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影视、动漫、视觉艺术、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装潢和软件服务等,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播,提高国家软实力。换言之,研究文化软实力不能撇开文化创意产业。
  “一切都是不完善的”(马克思语)。向一本著作索取完善性,实际上是愚人之举。但是,追求完善是学者应有的品格。因此,我期待着作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从而不断完善文化软实力研究。学海无涯。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国内研究来说,还是就作者个人而言,《文化软实力的维度》的出版,只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其他文献
艺术品的生产似乎从来都不会是一种单维的审美诉求和精神观照。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经济资本、媒体宣传、艺术机构、展览包装、艺术教育和文化政策等要素缠结在一起,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综观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从境外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大规模进驻到本土体制化和收藏机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3年,第一家中国本土拍卖行成立,经过了仅仅两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基
期刊
现代品牌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事物,既代表着个人的属性及目标,也象征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及竞争走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该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正是这样的过程催生了反对大品牌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娜奥米·克莱恩在《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一书中,对以品牌为导向的消费文化和大公司的营销运作提出了尖锐批评。该书在文化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设计
期刊
在中国的零售图书市场中,旅游图书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大约只占全国零售图书市场的0.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的盘子在两个亿左右。我们这里所指的旅游图书包括旅游指南、旅游文化、导游用书三个类别,由于像《走吧,张小娴》《搭车去柏林》《背包十年》之类的图书在书店上架时基本都被分到了文学类,因此,在旅游图书的销售数据统计中旅游指南类图书占了90%左右的份额。本文所指的“旅游图书”也主要是指旅游指南类图书。  旅游
期刊
2012年,文化研究势头正旺,图书出版依然活跃,一些丛书逐渐树立了在该领域的品牌地位,文化研究继续保持着跨学科的个性和批判的锋芒,对文化与权力、视觉以及传媒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进入消费时代的城市文化、文化空间建构、青年亚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研究的两大品牌:“热风”书系和《文化研究》系列  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大重镇:南方是上海大学的文化研究系,以王
期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影响甚至左右婚姻的关系有很多种,只要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使婚姻破产。这个原则推而广之,可以解释学者的声誉和学术成就的传播。人们常常简单认为,一个学者的工作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是由其工作的原创性和质量决定的。但实际上,要想获得最终成功,必须避免一系列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原因。一位学者没有获得应得的声誉,其作品没有获得广泛阅读,原因可能来自不同方面。可
期刊
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一方面承继传统古典学术的余续前行,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以乾嘉学派为中坚之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方法,确有一部分可以做我们模范的,我们万不可以看轻他。他们所做过的工作,也确有一部分把我们所应该的已经做去,或者替我们开出许多门路来,我们不能不感谢”(《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而在另一方面,则逐步接受了西
期刊
《繁花》堪称近年来出版的一部经典之作,可评述的角度很多,对其艺术上的成就,在此不再赘述。写在前面,是想澄清一下我对该小说的评价并不低,并非刻意要从中挑刺。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作者(及其所代表的一类男性文人)对性别问题的认知状态。  难以自省的厌女症  《繁花》中是否存在性别问题?这是不言自明的,许多读者(非女权主义者)都提出过相关疑问,大致有两点:一是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可爱的
期刊
梳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除了关注中文作品的海外影响之外(“回眸”之一见本刊2013年第1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各种外译本的研究。国内学界习惯于将外文版本、翻译语种数量作为一个指标(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年6期,P5—9),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关注中国文学外译本的传播范围,而这个传播范围才是中国文学世界影响的一个关
期刊
长期以来,“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审美文化”一类问题的讨论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格拉底曾经感叹“美是难的”,其实文化也是难的,而在此基础上试图来建构“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应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有关审美文化研究就已在中国学界兴起,且相关探讨也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审美文化学”本身则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界定与充分论证。因此,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主编的
期刊
1949年5月23日,“轻娱乐”节  目《孩子你好》(犎犲犾犾狅犆犺犻犾犱狉犲狀)节目的制作人莱昂内尔·甘林(Lionel Gamlin)写信给伊尼德·布莱顿(Enid Blyton),问她是否愿意就记忆中最美好的假期接受采访。第二天,布莱顿回信说:“亲爱的甘林(Gamlin),谢谢你的来信,你的建议听起来十分有趣,但是我应该提醒一些你没有注意到,但在文学与出版业已广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一旦涉及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