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及的艺术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品的生产似乎从来都不会是一种单维的审美诉求和精神观照。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经济资本、媒体宣传、艺术机构、展览包装、艺术教育和文化政策等要素缠结在一起,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综观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从境外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大规模进驻到本土体制化和收藏机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3年,第一家中国本土拍卖行成立,经过了仅仅两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基于艺术品的拍卖行就已经达到了200余家。大量拍卖机构的出现不仅为古代和近现代艺术的流通与收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而且也带动了当代艺术市场,使之成为一个隆兴的行业。近些年来,在经历了方力钧、岳敏君、刘小东等知名艺术家们屡创新高的2006年和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上半年,全球艺术成交量下降率高达38%。其中当代艺术更是重创累累,达到了49%到50%。而伴随着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和艺术市场的回暖,以纽约和伦敦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市场也进入了平缓期,甚至曾经在战后艺术和当代领域创下佳绩。相应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出现了与前一年相比的138%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2012年3月,据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宣布:中国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与古董交易市场。有数据显示,在艺术拍卖和交易领域,中国占有全世界30%的市场份额,达608亿美元(合3824亿人民币),与之相比美国和英国分别占有29%和22%的市场份额。除了经济形势的好转之外,艺术生产方式、收藏行为、收藏心理、收藏主体构成的一系列变化,以及艺术市场的运作模式的调整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大量艺术博览会和艺术节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国际艺术界的情况类似,中国近两年出现的大量艺博会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反映了两种收藏和艺术品流通的趋势,即地域化和层次化。诚然,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于股市、楼市、能源等经济核心领域的一系列控制性政策的出台,应该说,如何扶植和培养本土力量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不再构成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艺术市场的起起伏伏已经见证了中国本土收藏的巨大资本潜力和投资性动力。然而,在一系列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互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收藏主体的构成却呈现出既复杂又单一的局面:参与艺术收藏和艺术投资的主体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能源、房地产、信贷、医疗行业、保险等行业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有各种风投机构和基金会也参与其中。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当代艺术的消费多以企业和机构性的收藏为主,尽管各种艺博会的出现以其层次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型和低端收藏领域的缺憾,但目前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似乎仍然是一项非个人化的事业。
  究其本质而言,艺博会是艺术与经济资本结合的产物,其动力来源于艺术领域的消费主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今的艺博会不胜枚举,从光州、首尔、上海、横滨,到纽约、魁北克、布宜诺斯艾利斯、多哈、约翰内斯堡,艺博会的种类不下百余,但是这些以巴塞尔艺博会、香港艺博会和马德里艺博会等龙头老大为首的林林总总的艺博会能否构成一个渠道,让公众增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从而促进当代文化领域的发展,个人能否有权利成为当代艺术或当代文化消费的一员,或者说艺术如何可以触碰普通人还是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一些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运营者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且已经做出了行动。他们力图让正在崛起的艺术家走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组织类似这样的活动让普通公众介入到当代艺术中,让艺术变得更加可及,从而推动当代艺术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发展。
  在此类活动中,“买得起艺术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ArtChina,简称AAC)包括“北京买得起艺术节”(AAB)和“上海买得起艺术节”(AAS)。到2012年4月,“买得起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七届,第一届是2006年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的,虽然那次艺术节只有百余位艺术家参加,但却吸引了众多公众,以致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疏导观众排队进入。继2007年和2008年继续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之后,2009年和2010年的“买得起艺术节”首次转移至北京潮流文化的核心地区———三里屯橙色大厅。开幕前有上百人排队等候进入展厅,在刚开展的前几个小时内,平均每分钟就有两幅作品售出。
  创办者彭乐天(TomPattinson)指出“买得起艺术节”创立的原因:首先,给更多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购买并参与到艺术节文化活动中的机会。艺术不是社会精英和财富的象征,而是每一个社会大众都有权利参观、学习与参与的社会活动。因此,与大多数艺术节不同,“买得起艺术节”不设立门票,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参观并购买艺术品,体现了一种平民姿态和AAB的宗旨,即让艺术更贴近大众。其次,这个艺术节还希望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对大众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AAB允许艺术家直接与买家和艺术爱好者联系沟通,也允许艺术家自己选择要展览的作品和为自己的作品定价。没有参展费,没有高额的佣金,销售原则自由灵活,完全在艺术家本人的控制范围内。
  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多为年轻艺术家。每年的AAB艺术节都汇聚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前沿的精英力量,从刚毕业不久但深具潜力的艺术新星,到更为知名的艺术家,近千名参展者带来姿态各异的作品,共同登上AAB艺术的大舞台。往届很多在AAB中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被知名画廊选中,当时万元以下的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近年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青年艺术家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本土,占99%,只有1%的艺术家来自海外。其中75%的参展艺术家是刚刚走出校园的艺术学生(例如,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占25%、天津美术学院为10%、鲁迅美术学院为5%),其余25%的艺术家为非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这些艺术家大部分出生在1970年代之前。在这些艺术家之中,40%来自于北京地区的高校,另外的60%来自其他地区,如河北和天津。此外,98%参展艺术家为职业艺术家,或者说主要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从业者。因此,“买得起艺术节”对于一些年轻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可以让更多观众、藏家、画廊发现并收藏他们的作品。此外,很多大的画廊会来到活动现场挑选艺术新秀,往届的艺术节很多艺术家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大的艺术机构看中并成名。   另一方面,从买家的情况来看,从2010年和2011年近两年的艺术节而言,中国藏家的比例从15%上升到了31%,相应地,该展会的国际藏家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一数据可以反映出国内低端艺术收藏群体的不断壮大,也体现了中等阶层加入当代艺术领域的程度在逐渐加深。
  “买得起艺术节”现在有一个超过1000名艺术家的数据库,同时主办方通过各种媒体、艺术学院、在线论坛、网络来征集作品。并且这个艺术家数据库还在不断扩大。总之,任何艺术家只要作品低于两万元人民币都可以参加该活动,但是作品首先要经过艺术节评委会的严格筛选。比如2011年艺术节征集到超过6000件的艺术品,但是最后参展的艺术品只有800件左右。
  也就是说,与大多数艺术节只是注重精英阶层不同,AAB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所在乎的是每一个大众。此类免费的艺术节就是要让普通人参与进来并被艺术所感染,去发掘艺术新秀,去购买艺术品并开始自己的收藏之路。在“买得起艺术节”上,既有针对刚入门收藏家的几百元的艺术品,也有针对有一定经验的买家的最高价值两万元的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也来自于不同的创作者,从没有参加过任何艺术展览的年轻艺术家到已经成名并且作品销售很好的艺术家。AAB对艺术家以及买家来说都是一个支持的平台,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个平台上最大可能地得到收获。由艺术家来设定作品价格,买家来决定自己是否购买。之所以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艺术节是因为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特别的兴旺。原创油画以及各种艺术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彭乐天先生当时只是简单地想购买艺术品挂到自家墙上,但是不能承受画廊销售的动辄几万美元的艺术品。
  无论从收入还是利润的角度,尽管“买得起艺术节”的销售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交易活动却并没有改变该艺术节的初衷。以2011年第六届“买得起艺术节”为例,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仅为6125元人民币,这与大多数艺博会的情况是大相径庭的。2011年“买得起艺术节”的最高卖价提高到两万元,这个价格允许主办方与近年来迅速成长的艺术家们继续合作;增高价格范围也相应地拓宽了潜在买家的范围,使展品能够覆盖更大范围的艺术爱好者群体的需求。近年来,当代艺术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买家加入了收藏者的行列,与此对应的是艺术节的受众群体也在逐渐地改变和增加。同时,在大量的艺术家申请中,出现了众多带有幽默调侃特质的作品,这些8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明显区别于较为严肃的70后艺术家,这些特质都会在艺术节的展出中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由于展期有限,为了让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建立持久的联系,该艺术节的主办方还建立了网上展示空间,即AAC在线商店,以方便买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艺术品的收藏。和艺术节一样,网络版的展示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从绘画、版画、摄影和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
  其实,从规模上和重要程度而言,“买得起艺术节”并非什么大手笔;从统计数据而言,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然而,它体现了一种艺术品的呈现、流通和收藏的民主姿态。许多新兴艺术家,或者那些致力于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们,只需要在“买得起艺术节”的官方网站上下载申请表,提供作品图片、填写自己的简历和艺术品的相应信息和价位便可发送给主办方。艺术节评委会成员更为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所以,参展艺术家在这个艺术节上无论是否来自专业院校,或者科班出身,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而公众也会在一个透明化的展现环境里,尽力去除附着在艺术品上的其他元素,直接面对自己的感受,在这种感受之中,高度商业化所赋予的艺术品的光环被淡化,从而力求浮现出更多的审美特征。“买得起艺术节”也向当代艺术界传递出另一种可能性:当代艺术可以是民主的,参与、收藏当代艺术品不一定需要雄厚的资本做后盾,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昕亭)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1949—2009)》(以下简称《文艺学研究》)由陶东风与和磊合著。此书以“史”为线索,引述翔实的材料,全面、客观而富有特色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艺学的发展状况。  “公共性”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此书开篇即写道:“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问题,最近正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紧接着,文艺学的公共性问题在导论部分被详细论述,并在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期刊
多次重读,我才慢慢咀嚼出潘旭澜先生《太平杂说》的“味道”。  随着对一种“写作状态”更深的感悟,我认为《太平杂说》的分量已经溢出了现有中国知识分子写作的度量衡,因而它的存在注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超越文本意义的意外之地,可以获得多重意义,当我们的“阅读-接受”机制经过锤炼之后,它的价值还会被一次次提升。它的意义不止是作者所持有的对历史的态度,也不止是作者在“正统研究”之外独辟蹊径的勇气,显而易见
期刊
地 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时 间:2012年11月12日  受访人:阿 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采访人:谭光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段从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白 浩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光辉:阿来先生,您曾经在阿坝的一个小山村做过教师,后来到马尔康工作,然后到了成都。从青年到壮年,您生活的区域有一个从边远山区到中心城市的过渡,我想这两个地区的环境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否
期刊
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批评理论重构,宋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后现代在西方的兴起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政治上的法国五月风暴到哲学上的思维革命,再到美国的文学批评,其美学风格、思维模式、艺术成就等借助理论的旅行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研究界以其对于生活变革的敏感在中国推动后现代思潮研究的时候,中国学界刚刚从现代启蒙的亢奋中冷静下来,还没有适应后
期刊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毫无疑问,在全世界包括中国,许多厌倦了生命被征用、想要唱出自己的歌、编织自己人生故事的人,许多勇敢的或算不上勇敢、
期刊
政治学类图书一向以理性深邃、严谨精炼见长,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对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心理有着独特的投射作用。虽然在“开卷”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仍然难见其身影,但据卓越亚马逊网站提供的数据,受中共十八大和全球大选年的影响,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在销品种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约出版3928种,其中政治理论类388种,中国共产党类450种,中国政治1807种,世界政治338种,外交、国际关系类300种,马克思
期刊
楼上正在装修,吵得我心烦意乱,于是我打开音乐播放器,听听音乐以便专心写作。  这是如何可能的?装修的噪声并没有被消除分毫,我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声音,我的听觉却会聚于这些新加入的声音———音乐之上了。  我们能够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出”一段音乐,正如我们总能够会聚我们的视觉,在纷杂的视野中“看出”一个个物体。我们的感觉总是富有秩序的,我们总是听到某些东西,看见某些东西,即便是“噪声”,也仍是某种声音—
期刊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现象学”  “那三年宛如地狱,历险重重,使我几乎筋疲力尽,不过这部书却也拜其所赐。”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他的系列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的第三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的“告读者”中如是说。  1996年出版了第二卷《迷失方向》之后,斯蒂格勒应邀出任法国音像研究所主任,1999年离职。由于这三年的经历,改变了《技术与时间》的内容和出版次序,于是就有了2001年出版的这部第三
期刊
在20世纪中期,围绕着左翼刊物《党派评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批评家,他们大多居住在纽约,因而也被便利地称为“纽约知识分子”,特里林被公认为其中的灵魂人物。这时也是形式本体批评空前繁荣的时代,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等,给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然而特里林选择了道德作为他文学批评
期刊
———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二》  读《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冯小刚名为“不堪回首天道酬勤”的长序带着19年的疲累和悲壮,让我想起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后世至盛的赞誉照亮了智者仁人来时的路,像一片着火的荆棘。庆幸的是,刘震云和冯小刚不必做安徒生所说的殉道者,也无需把答案交给永恒的未来,历史这台幻灯机把画面定格在1942年时,他们已经走在下一帧即将亮起的荆棘路上了。  完整版的《温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