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局调整不当所产生的问题
家庭负担加重,辍学率逐渐升高
布局调整后通常会加剧农村基础教育辍学现象的发生。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部分学生上学距离变远,需要上寄宿制学校,这样就产生了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费用,这使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大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
教师工作量加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合并,使有些合并校不仅没有因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因学生数陡升而加大了合并后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班额的陡增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且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很容易滋生矛盾,这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政府负担增加,造成了新的浪费
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当地农村中小学校盲目撤并和减缩伤害了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学校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带来的优惠,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的情绪,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而撤并和减缩的中小学原有用房和设施则被闲置,带来了新的浪费。
布局调整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政策认识模糊,执行功利化
地方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上的偏差:1.为了追求绝对教育公平导致了亲情上的不公平;2.政府过分夸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3.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只以整合与优化学校资源为主,没有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并没有成为学校布局调整中真正的受益者。部分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撤减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功利化。
布局调整过程中遇到教师危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优秀教师减少和流失。基于当地实际而保留下来的村级小学,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低,且存在不能按时发放的可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减少和流失。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尤其是“一师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以前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平均学历层次很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62.1%,而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平均仅为50%左右。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各级地方政府要正确理解与执行布局调整政策
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理解中央的调整政策,真正认识到布局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撤并”或“收缩”,而应该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衡量布局调整要想成功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有利于更多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的健全。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灵活的标准决定教学点的撤留
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也不能为了追求规模效益,而搞“一刀切”,在这过程中绝不能单纯地以生源数量或家校距离为撤并学校的唯一标准。塞尔加·塞尼克认为:“学校布局既要有刚性的标准又要有弹性的标准。同时,最小量的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他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标准决定教学点的撤留,避免出现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空间分布的变化,更关键的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其中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是重要的一环,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关系到布局调整目标的最终实现。整合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建设和教育理论学习,在认真研究农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院)
家庭负担加重,辍学率逐渐升高
布局调整后通常会加剧农村基础教育辍学现象的发生。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部分学生上学距离变远,需要上寄宿制学校,这样就产生了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费用,这使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大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
教师工作量加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合并,使有些合并校不仅没有因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因学生数陡升而加大了合并后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班额的陡增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且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很容易滋生矛盾,这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政府负担增加,造成了新的浪费
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当地农村中小学校盲目撤并和减缩伤害了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学校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带来的优惠,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的情绪,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而撤并和减缩的中小学原有用房和设施则被闲置,带来了新的浪费。
布局调整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政策认识模糊,执行功利化
地方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上的偏差:1.为了追求绝对教育公平导致了亲情上的不公平;2.政府过分夸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3.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只以整合与优化学校资源为主,没有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并没有成为学校布局调整中真正的受益者。部分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撤减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功利化。
布局调整过程中遇到教师危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优秀教师减少和流失。基于当地实际而保留下来的村级小学,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低,且存在不能按时发放的可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减少和流失。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尤其是“一师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以前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平均学历层次很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62.1%,而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平均仅为50%左右。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各级地方政府要正确理解与执行布局调整政策
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理解中央的调整政策,真正认识到布局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撤并”或“收缩”,而应该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衡量布局调整要想成功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有利于更多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的健全。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灵活的标准决定教学点的撤留
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也不能为了追求规模效益,而搞“一刀切”,在这过程中绝不能单纯地以生源数量或家校距离为撤并学校的唯一标准。塞尔加·塞尼克认为:“学校布局既要有刚性的标准又要有弹性的标准。同时,最小量的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他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标准决定教学点的撤留,避免出现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空间分布的变化,更关键的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其中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是重要的一环,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关系到布局调整目标的最终实现。整合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建设和教育理论学习,在认真研究农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