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国际化趋势下,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整合校内资源优化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研究和对比,立足自身工作实际注重实践,定性与定量结合,着重论述建设理念、保障措施、质量评价三个方面。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全英文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82-01
一、建设理念
根据“总体规划、分批建设、交叉融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秉承“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携手共进,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改革大局”的宗旨,采取“核心+外围、“培植+引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不同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相互补充。
(一)“核心+外围”: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分期分批建设。“核心“:可做学位项目的专业,可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建设成英文授课课程,组成学位项目的核心课程。“外围”:积累比较薄弱的专业,先行试点部分课程建设,以全校公选课为主,鼓励申报专业选修及专业必修类课程。形成课程系列或课程板块,纳入到学位项目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二)“培植+引领”:根据不同学科情况,采取不同建设方式。基础课“培植”: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要求,负责论证及审核建设课程的授课重难点、考核方式、课堂设计、师资匹配等环节,积极出台相应中长期建设方案,培植培育本专业优势及品牌英文授课课程;任选课“引领”:在符合学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自由度和灵活度,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创新,可试点建设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学生校内上课校外调研和夏季学期暑期学校等多样化建设模式。
(三)“走出去+引进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走出去”:培养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我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引进来”: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中青年师资队伍,提高接纳海外留学生就学的数量和质量,为日后合作办学师资做准备。
二、保障措施
(一)管理方面:教务处、交流处是推动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协同推进工作;人事处负责授课教师和聘请外籍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评聘工作;各教学单位通过调研,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制定全英文授课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落实培养方案的教师队伍、全英文授课课程、教材(讲义)建设规划及保障措施。
(二)授课方面:强调授课团队结构的合理化。制定课程团队建设规划,鼓励胜任全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任课教师,同时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入课程团队,吸收或引进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可适当聘请国(境)外教师、专家来校参与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互动方面:明确学生课堂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逐步实现中外学生同堂学习、生活、交流,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的课程资源同时面向本校本科生和留学生开放共享,注重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全英语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互动性、研究性、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资源方面:注重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重视全英文教材建设,积极采用国内外高水平英文教材和教辅材料,不断丰富教学课件、讲稿等教学资料,鼓励并支持全英文讲稿或教材的编写,以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为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三、质量评价
教师是全英文课程的最重要主体,教学管理部门更应该从质量评价方式上加大创新,促进国际战略下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分组协同:为方便授课教师日常管理和提高授课水平,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个人意愿分成几个小组,并充分发挥组长牵头作用,带领组员开展分类研究和日常工作。采用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秀课程评选,立足专业度、语言度、互动度三个方面,主要在课程难度、英文水平、学术互动三个方面开展质量评价,并采用的英文教学课程有效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即有效度=活跃度×20%+传播力×30%+感召力×50%,其中活跃度=原创数×50%+借鉴数×30%+反馈数×20%)×100/标准值、传播力=(中国学生数×50%+留学生数×30%+被评数×20%)×100/标准值、感召力=(亲和度×30%+创新度×30%+有用×40%)×100/标准值,其中标准值由专家评委研讨得到。
(二)自评互评:为促进小组成员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沟通,可以通过成员自我评价和其他成员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公共工作平台公示评分排行情况,采编优秀课程录制并在公共宣传平台给予展示,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使小组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成员不断推进工作创新。
(三)定期交流:为促进组与组之间成员的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可以每个月定期举办培训交流研讨会或者不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亦可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做经验交流。
(四)精品项目:对接教改精品项目和慕课课题,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全英文教学精品课程项目,促使形成一批精品课程、精品讲座、精品课题,激励成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涛.浅谈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全英文课程建设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5(09).
[2]蔡基剛.全英語教學可行性研究——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J]. 中國外語,2010(06).
[3]陳淑梅,施洋.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的國際比較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2).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全英文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82-01
一、建设理念
根据“总体规划、分批建设、交叉融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秉承“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携手共进,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改革大局”的宗旨,采取“核心+外围、“培植+引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不同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相互补充。
(一)“核心+外围”: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分期分批建设。“核心“:可做学位项目的专业,可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建设成英文授课课程,组成学位项目的核心课程。“外围”:积累比较薄弱的专业,先行试点部分课程建设,以全校公选课为主,鼓励申报专业选修及专业必修类课程。形成课程系列或课程板块,纳入到学位项目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二)“培植+引领”:根据不同学科情况,采取不同建设方式。基础课“培植”: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要求,负责论证及审核建设课程的授课重难点、考核方式、课堂设计、师资匹配等环节,积极出台相应中长期建设方案,培植培育本专业优势及品牌英文授课课程;任选课“引领”:在符合学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自由度和灵活度,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创新,可试点建设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学生校内上课校外调研和夏季学期暑期学校等多样化建设模式。
(三)“走出去+引进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走出去”:培养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我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引进来”: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中青年师资队伍,提高接纳海外留学生就学的数量和质量,为日后合作办学师资做准备。
二、保障措施
(一)管理方面:教务处、交流处是推动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协同推进工作;人事处负责授课教师和聘请外籍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评聘工作;各教学单位通过调研,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制定全英文授课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落实培养方案的教师队伍、全英文授课课程、教材(讲义)建设规划及保障措施。
(二)授课方面:强调授课团队结构的合理化。制定课程团队建设规划,鼓励胜任全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任课教师,同时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入课程团队,吸收或引进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可适当聘请国(境)外教师、专家来校参与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互动方面:明确学生课堂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逐步实现中外学生同堂学习、生活、交流,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的课程资源同时面向本校本科生和留学生开放共享,注重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全英语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互动性、研究性、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资源方面:注重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重视全英文教材建设,积极采用国内外高水平英文教材和教辅材料,不断丰富教学课件、讲稿等教学资料,鼓励并支持全英文讲稿或教材的编写,以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为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三、质量评价
教师是全英文课程的最重要主体,教学管理部门更应该从质量评价方式上加大创新,促进国际战略下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分组协同:为方便授课教师日常管理和提高授课水平,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个人意愿分成几个小组,并充分发挥组长牵头作用,带领组员开展分类研究和日常工作。采用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秀课程评选,立足专业度、语言度、互动度三个方面,主要在课程难度、英文水平、学术互动三个方面开展质量评价,并采用的英文教学课程有效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即有效度=活跃度×20%+传播力×30%+感召力×50%,其中活跃度=原创数×50%+借鉴数×30%+反馈数×20%)×100/标准值、传播力=(中国学生数×50%+留学生数×30%+被评数×20%)×100/标准值、感召力=(亲和度×30%+创新度×30%+有用×40%)×100/标准值,其中标准值由专家评委研讨得到。
(二)自评互评:为促进小组成员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沟通,可以通过成员自我评价和其他成员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公共工作平台公示评分排行情况,采编优秀课程录制并在公共宣传平台给予展示,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使小组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成员不断推进工作创新。
(三)定期交流:为促进组与组之间成员的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可以每个月定期举办培训交流研讨会或者不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亦可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做经验交流。
(四)精品项目:对接教改精品项目和慕课课题,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全英文教学精品课程项目,促使形成一批精品课程、精品讲座、精品课题,激励成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涛.浅谈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全英文课程建设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5(09).
[2]蔡基剛.全英語教學可行性研究——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J]. 中國外語,2010(06).
[3]陳淑梅,施洋.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的國際比較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