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在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中发挥的作用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05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庞大的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戏曲也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 传承弘扬 免费培训 公益演出平台
  近些年,戏曲艺术不但在国内有观众,更是受到国外文化学者的追捧和研究,戏曲表演常常参与中外文化交流。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前,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继承,关系到传统戏曲的发展。保护传承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戏曲遗产,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之一。
  辽源群艺馆弘扬戏曲工作从举办戏曲免费培训开始。从2014年至2018年,辽源群艺馆共开展19期戏曲免费培训(7期京剧培训、1期评剧培训、11期二人转培训),其中2期是京剧进校园,其余17期均为社区群众举办。在5年的工作中,最开始是我们等着戏迷们报名,然后举办培训班,2016年后变为我们上门服务,去社区、学校征询群众意见,根据需求量开班。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将工作心得和设想与大家分享。
  一、免费培训方面的经验
  在免费培训中,笔者看到数据说明:对于本土戏曲如二人转,群众自然有亲切感,接受者较多,有的已然有演唱基础,就以学习演唱为主;而京剧,则以循序渐进的讲座、授课、欣赏、演出为主,逐渐培养观众。
  (一)戏曲进社区,满足老戏迷的学习愿望
  京剧被视为所有戏曲之首,辽源市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京剧团,名噪一时,当时的演出场场爆满,至今辽源市也拥有一批京戏票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京剧爱好者没有地方看京剧,也没有地方学习京剧,群艺馆5次专门为社区京剧爱好者举办免费培训,充分满足了他们想得到专业教师指导学习的愿望。当然,作为二人转之乡,二人转的爱好者多不可数,每年参加其免费培训的报名人数最多,有的学员经过学习演唱水平和表演水平得到提高,甚至可以在社区演出中登台表演了。
  (二)京剧进校园,培养戏曲新人和戏曲爱好者
  教育部早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辽源群艺馆把目光投向校园,决定通过京剧免费培训的形式拉近戏曲与校园的距离。经过与学校联系、协商,在2018年10月和12月,成功在西安区灯塔乡中心小学、多寿路小学举办两期京剧免费培训。我们聘请了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专业的年轻教师授课,教师边表演边教授。独有的唱腔、经典的唱段,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戏剧的兴趣。学生通过近距离感受、体验、模仿教师,初步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唱腔特点及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培训,也许会有孩子爱上戏曲,因此走上从艺之路。学习戏曲,要有天赋,要有多年的功底,嗓子、个头、形象缺一不可。所以戏曲进校园,并不是让人人会唱,而是普及戏曲知识。中小学学生学习戏曲不是为了培养演员,而是通过戏曲培训让他们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京剧培训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让他们有了一定的欣赏戏曲的能力。戏曲进校园只是开始,让戏曲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才是最终目的。戏曲更需要的是“出校园”,为传统戏曲文化的薪火传承铺垫出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此外,戏曲进校园不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不懈。
  二、搭建欣赏平台和演出平台
  (一)创造免费戏曲艺术公益欣赏平台
  曾经戏曲艺术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底层的百姓都能进戏园子听戏看戏。当今时代纵然有戏迷,但也无处听完整的戏。笔者认为,让新老戏迷同时受益的方式是创建戏曲艺术公益欣赏平台。公益平台可分为讲座和影像欣赏两部分。
  1.讲座部分
  讲座要做好各类资料准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倾囊相授的愿望,将殿堂级的戏曲通俗化,切忌晦涩,要让听众认识戏曲艺术的重要价值和传承戏曲艺术的深远意义。讲座的内容主要为(1)讲解戏曲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地方。中国的戏曲,以京剧艺术为代表,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把各种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头饰、服饰、曲词、音乐、美术、唱腔训练、舞蹈、化妆甚至武术、杂技等门类,各有规范和“讲究”,又要和谐统一,形成有机整体;小小舞台可以把时间和空间转换处理得灵活自如,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就能将观众代入,非常了不起。(2)戏曲内容为什么流传下来?传统戏曲故事的主题全是“忠孝节义”,在传播中国伦理道德、提升道德修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人们向善,无形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价值观,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3)传统戏曲不但能作为民族的标志,更关键的是它还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得到归属感,是民族身份的记忆。
  2.影像欣赏
  以京剧为例,层次太多,结构严谨而深奥,现代年轻人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有教师讲解,会大大增加观众的了解度和关注度。集中新老戏迷,观看优秀的戏曲电影录像,包括京剧电影与本土二人转录像,一饱耳福的同时,听专家解读剧目、流派、声腔等特点。解读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听懂,从深层次上理解戏曲,同时也激发他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兴趣,自然走进戏曲的世界。比如最被人们熟知的京剧《三岔口》,虽然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他们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这种生动逼真的表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表演最高境界,影响深远。今天的默剧表演、滑稽戏表演甚至小品表演中都会采用类似《三岔口》中戏曲的身段表演,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
  (二)为戏迷搭建演出平台
  每年的群众文化会演,要给戏曲演员表演的机会,甚至举办群众戏曲会演。鉴于租赁剧场的费用成本,这种演出可选在社区活动室、小广场举办,有条件的可配有化妆服饰,没有条件,则不需要华丽的服饰与灯光,只要让戏迷有一个展示水平的舞台即可。目的是让观众看见各种戏曲的生生不息。在社会上营造爱戏曲、唱戏曲、保护戏曲的氛围,即使只有一个戏迷,我们也要为其做工作;即使有一點点火光,就要让它燃烧下去。
  三、结语
  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漫长的、需要不断坚守的事业,更是一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今天,在国家戏曲政策的指引下,文化工作者要多做工作,不辞劳苦。文化馆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的能量,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传承民族经典,让戏曲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共建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2009(10).
  (作者简介:杨雨函,女,本科,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吴宝禹,男,本科,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象话)

其他文献
春事  一  翩翩蛱蝶好温柔,山自青青水自流。  疏柳百虫缘何静,诗人踽踽咏桥头。  二  泼翠深林啭谷莺,远村偶有锦鸡鸣。  谁将绿野翻新遍?田垄铁牛歌有声。  无题  弱弱芳枝泣草阶,为谁零落为谁开。  去年与共频娇语,今日重来自遣怀。  篱外杂花藤绕树,廊边入院砌生苔。  庭前最痛盈盈朵,仍是伊人親手栽。  月夜  一弯新月点穹苍,破絮几团兽脊梁。  莽莽乾坤失雅趣,徐徐白羽落华章。  春随
期刊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茅盾先生的文学语言是“五四”運动之后对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文学语言承接了一定的传统汉语审美经验,不仅增强了现代汉语的写实功能,同时也展示出非常丰富的地方民间特色。  关键词:现代文学 探索 《蚀》  茅盾在《蚀》中构建了一个语言实验场,以现代白话文为主要基调,将欧化文、文言文、旧白话和口语融为一体,构造出一种新的白话文体——诗意的写实。  一、灵活运用文言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策略  生本理念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旨在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通过引导而非指令的方式培
期刊
初见温文尔雅的宋海鹰,以为他是位大学老师,看不出是一位画家。当你走进他的画室,见到他笔走龙蛇挥毫泼墨的灵动身形,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壮观场景,才晓得,这是当代画坛初露锋芒的丹青圣手。  绘画、书法这两门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华夏大地,人人喜爱,个个推崇。历史上许多大画家,大书法家,在社会精神领域占有极高的地位。  唐代画家吴道子,被称为画圣,擅长人物、山水、鸟兽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显现,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研究一个城市的形象,必然要从这个城市的文化进行研究。本文以徐州市为例,主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徐州的城市形象塑造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塑造  一、徐州市概述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消亡。这些曾经影响、陪伴几代人的传统艺术面临青黄不接、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困境。因此,地方高校有义务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本文将主要对王河湾挎鼓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传承与创新 王河湾挎鼓  一、研究背景  王河湾挎鼓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其起源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王
期刊
摘要:音乐是初中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音乐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将音乐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不断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音乐 核心素养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既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
期刊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在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繁星众多的音乐家中也独具光辉,而莫扎特奏鸣曲在钢琴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研究莫扎特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以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为例,简单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从踏板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杰作。由于莫扎特创作作品的时期所用的钢琴与现代钢琴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介绍踏板的演变过程和特点,着重分析如何用现代钢琴的踏板来演绎莫扎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可行性 实施路径  一、三灶民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灶民歌
期刊
摘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的要求,蛟河市松江镇紧紧围绕抓队伍、创特色,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全民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使全民文化与乡村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 乡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加大松江镇的文化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镇文化站和镇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