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次登作品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k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次登,55岁,藏族,西藏摄影家协会主席。







其他文献
通过图像来知晓我们的世界是摄影无法替代的力量和魅力所在。对环境或者生态而言,摄影或影像使我们得以更方便地观看我们及其所处的各种环境,表达对生态变化(包括生态保护、建设、改善或者破坏)的看法。    一    新闻摄影、文献摄影、风光摄影等都是我们直面生态环境的可以选择的表达方式。   新闻摄影以其网络覆盖面宽、触角敏感而担负着每时每刻关注和传达我们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变化的重大责任。  人们不仅
期刊
观察    宝宝也入“库”  前些年,摄影图片市场被社会广泛的关注,图片库应运而生,如全景、黑星、耀中等等……  为图片谋求的出路基本是两条——国外的商业图片进入中国的商用市场;中国的人文类图片走向国外媒介。  这几年,随着摄影人与图片市场的日趋成熟;社会对于图片需求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使得诸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多种方式与渠道对图片的收集与经营,建立起目标更明确、操作更便捷、内容更专业、市场更集中的
期刊
龙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奔赴四面八方的拿相机的人们也刚刚从又一轮的创作高潮中平静下来。或许在体味着自己的新作,或许在认真地擦拭自已的相机,或许几个影友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侃着这次出去拍片的经历及趣事。  摄影人是辛苦的,天苍苍,路茫茫,身背相机闯四方。一身征尘,两肩风霜,四季轮回,人间冷暖,民俗风情,生活写真统统地凝聚于镜头上;摄影人是幸福的,星移斗转,时光荏苒,聚集于镜间的是时代的变迁、百姓的悲欢,还
期刊
陈宗烈简历  男,汉族,高级记者。193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54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闻纪录电影摄影。1956年8月入藏任《西藏日报》摄影记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80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周报》摄影记者。1998年退休。  1956年,我24岁,是共青团员。那时候上面动员我们去西藏,我一听觉得很新鲜,知道西藏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很神秘,到那儿当记者,一定很有意思。我
期刊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军队与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的入藏,发明已五十多年的摄影术也悄悄地传入到封闭的雪域西藏。应该说,最早的关于西藏的影像都是这些外来者留下的,与此同时,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芝乌·斯交活佛、德木活佛、贵族车仁·晋美森格旺秋等人在西藏最早玩起了当时价格非常昂贵的照相机。其中著名的爱国活佛德木算是“玩”得最有成就,给世人留下了不少很有意思的西藏历史图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期刊
西藏是世界的屋脊;西藏是中国的一块黄金宝地。  到西藏拍照片是许多摄影者的梦想;凡是去过西藏的人都想再次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高原。    西藏也是世界摄影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选题。  记得在欧洲的书店里,看到有中国内容的摄影画册大部分都与西藏有关。在国内也一样,只要你翻开近几年的摄影杂志,几乎每一期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西藏的影像,也就是说西藏题材的照片似乎更容易得到编辑和评委们的认可。  有几个“数据”可以
期刊
鄱湖鹤 林魂摄  妈妈回来了 宫正摄   近几年,去鄱阳湖观湖、赏湿地、拍摄珍禽候鸟的中外摄影家越来越多。鄱阳湖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来宾,大大提高了鄱阳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加上中外摄影家创作的珍禽艺术靓影广泛传播,使鄱阳湖犹如插上了翅膀,更加声名远扬。  窥探 鞠海鹰摄  嬉戏 宫正摄
期刊
1999年6、7月份是北京的雨季,既不是多风的春天,也不是燃煤高峰的冬季。然而,在城市施工现场,当时无需刮风,哪怕是汽车不快地驶过,就会扬起满街的尘土,尘土随着车越扬越远。  说到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是以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和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是总悬浮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易被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虽然工地扬起的灰尘并不等同于“可吸入颗粒物”,但这灰尘的确被路人吸入了
期刊
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不论是摄影界还是照相器材界(包括某些专家教授的著作),都将一些照相机快门叶片由钢片制成的焦平面纵走快门称为“钢片快门”。虽然很多照相机快门叶片的材料由当初的钢片发展到钛、铝等金属叶片,甚至后来某些快门的材质又由高强度塑料片所取代,但是,人们俗称的“钢片快门”一词其称呼却始终没有改变。1998年夏,有的专家教授将“钢片快门”又译为“叶片快门”。同年7月17日,国家有关部门也紧
期刊
格桑加措,37岁,藏族,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业余爱好摄影。                  扎达山口傍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