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入梦中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1年5月,中国大陆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音乐文化一片萧索。而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却首演了一部中国风格非常浓郁的钢琴协奏曲——华裔音乐家黄桢茂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这是以谱写圣乐为主的黄桢茂的一部世俗性作品,表现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深情思念和美好回顾。这部作品产生至今已经有40多年了,在菲律宾和台湾等地多次演奏,但是“祖国”的听众还从未听过。文章是对这部作品的音乐学分析。
  关键词:黄桢茂;华裔音乐;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081—05
  一
  1971年,中国大陆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音乐文化一片萧索。而这一年的5月9日,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却首演了一部中国风格非常浓郁的钢琴协奏曲——黄桢茂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当时由菲律宾钢琴家雷格拉多·霍赛(Regalado Jose)担任钢琴独奏,指挥家路易斯·瓦兰契亚(Luis Valencia)担任指挥,菲律宾交响乐团担任协奏。首演之后,反响非常强烈(见附图1)。
  这是菲律宾籍华裔作曲家黄桢茂(Huang Chen-Mou,1912~2011)的新作。黄桢茂于1912年7月10日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祖籍福建思明。黄桢茂从小就在鼓浪屿受到基督教音乐的深刻影响,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泉州培元中学上高中时,通过自学作曲并练习创作,他谱写出了钢琴曲《小夜曲》。后来又到福州人协和大学学习生物。这时他的《小夜曲》在上海国立音专办的《音乐杂志》一卷四期(1934年11月出版)上获得发表,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年他到菲律宾,人国立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黄桢茂谱写了约有500首(部)音乐作品,其中有近200首是基督教圣乐作品。他不但谱写圣乐,还指挥、训练圣歌团,毕生坚持不懈地为圣乐事业服务。所以,他被人们尊称为“华人圣乐瑰宝”。此外,黄桢茂还谱写了钢琴曲等器乐小品,艺术歌曲和爱国歌曲,大型器乐和戏剧作品等等。黄桢茂于2011年6月12日虚岁百岁时在菲律宾马尼拉去世(见附图2)。
  黄桢茂的音乐创作,是华裔音乐的重要成就,是中菲音乐结合的显著成果,也是中国音乐史不可分割和忽略的重要部分。
  二
  1970年黄桢茂创作d小调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的时候已经58岁。这首钢琴协奏曲属于作曲家后期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深情思念和美好回顾。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整部协奏曲的音乐主题均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五声性旋律。
  第一乐章:中庸之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由序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结尾五个音乐段落组成,全部音乐素材都建立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这两个性格不同的音乐材料上,构成了对祖国热情赞颂的基调,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茫茫九派,苍苍云梦,都在壮阔、优美的音乐中。
  低沉的大锣声带出了第一乐章的序奏,序奏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呈示部主部主题,这个素材在管弦乐队和独奏钢琴上竞相展开,音乐雄壮而有力,好像是为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拉开了序幕。
  呈示部主部主题是d小调式的欢快跳跃音乐,旋律活泼流畅,节奏顿挫有力,具有粗犷的舞蹈性特点。
  谱例1
  这一音乐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热忱、宽广的情怀。经过钢琴一段华彩的连续琶音之后,主部主题在钢琴上作变奏性发展,旋律具有了更加深沉的歌唱性特点。
  副部主题是在F大调上的悠长旋律,气势辽阔,气韵绵长。它就像是一位歌手面对黄河、长城发出的激情的歌唱。
  谱例2
  副部主题先在弦乐器上奏出,继由钢琴主奏,然后在钢琴和乐队的模仿、对答中展开,呈现了此起彼伏的宽广气势。
  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是一种戏剧性的音乐发展,其中有狂急的风雨,也有咆哮的江河。展开部先是发展了副部主题材料,进一步表现了对祖国的炽热情感,也表现了对苦难历史的回顾。接着由乐队和钢琴对主部主题进行交响性的发展。在这一段变奏性的展开中,钢琴部分有很多32分音阶的快速加花变奏,音乐有一种“花团锦簇”的感觉,就像是江河湖海,粼粼其辉。
  在再现部,副部主题转到了D大调,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变成了同名大小调的关系。音乐气势更加宽宏辽远。
  结尾段落,又出现了序奏的音乐,整个乐章获得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钢琴和管弦乐队呈快速竞奏的关系,在热烈的对奏中,将对祖国的怀念和歌颂之情推向了高潮,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带再现的复三部(ABA1)曲式
  10小节的引子由乐队奏出,轻柔的木管和弦乐展现了一望无际、波浪起伏的大草原景色。
  第一段(A段)音乐主题为五声音阶旋律,有悠长、平静的牧歌特点。主题先在钢琴上缓慢、自由地呈现:
  谱例3
  这个曲调非常的中国化,它是一个A徵调式的民族风格的旋律。它在钢琴上呈现之后,又转到双簧管演奏,更加具有了草原辽阔的特色。之后它在钢琴和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中变换、衍展,构成了单三段体结构。音乐始终保持着舒展如歌的气息,情感深沉而浓郁。我们好像看到了宽阔的原野上嫩柳依依,桃花灼灼,流水潺潺。
  中段(B段)为e小调旋律,自由而流畅,似无垠的草原上的一曲牧笛,悠扬流畅,声韵高阔。
  谱例4
  再现段(A1段)为“压缩再现”——第一段原来的三段体结构,再现时被压缩成单乐段了。这里,钢琴有变奏和发挥,并在平和、幽静中结束了这一抒情甜美的乐章,展现了作曲家对祖国深沉的爱。
  第三乐章:快板,双主题变奏曲
  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的第三乐章建立在两个音乐主题上面,采取了“双主题”交叉变奏的形式来展开乐思。   节奏强烈的7小节引子之后,果断有力的第一主题紧随其后。这是一个在d小调的七声音阶上的、带有鲜明中国音乐风格的旋律,性格刚强,节奏鲜明。
  谱例5
  这个音乐主题带有一股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由于它的节奏非常有特点,就像一个“主导动机”一样,贯穿了整个第三乐章,以各种变化方式反复出现,凸显了第三乐章的总体风格、面貌。
  第二主题引用了中国传统爱国歌曲《苏武牧羊》的旋律,表现了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它的音乐在多次变奏中发展成了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
  谱例6
  这两个音乐主题在变奏中交叉展开,并进行了复调性的交织。音乐在交响性的展开中表现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全曲在钢琴和乐队的交响竞奏中推向高潮,《苏武牧羊》主题音乐最后发展成了一曲辉煌壮阔的颂歌,展现了高昂壮丽的民族精神。
  二
  黄桢茂是一位著名的圣乐作曲家,由他作曲的许多广为传唱的圣歌,都带有超脱凡尘的天国乐风,但是这一首钢琴协奏曲,作曲家却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道,表现了真挚而强烈的爱国情怀。假如我们细深聆之,就可以从这部协奏曲音乐的庄严而纯洁、高贵而宁静的表达中,听到作曲家是将其熟悉的宗教音乐的深层内涵与他真挚而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合到一起了。心在天国,思在故国,艺术中别有一番韵致。
  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不仅是一部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也是黄桢茂音乐作品中中国风格最鲜明的乐曲之一。从头至尾都充溢着中国民族风格,全部都是五声性的旋律。在这部作品中,钢琴的演奏技巧获得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与管弦乐队的结合也比较紧密。
  黄桢茂的钢琴协奏曲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许多协奏曲那样,都有一个集中让独奏者展现高超技艺的“华彩乐段”。黄桢茂的做法是将“华彩乐段”分散到每一个乐章中去——在协奏曲中,每个乐章都有一些类似“华彩乐段”的段落,让独奏家既有展现钢琴技巧的地方,又不至于过分突出。黄桢茂在处理独奏钢琴和乐队协奏这两者的关系上,做得相当出色,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具有自然天成的意趣。
  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大陆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也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鲜有重要的作品产生。不过就在1970年,却也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宗、刘庄等人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改编、创作而成)。而在同一时期,黄桢茂在菲律宾也谱写出了这部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一部表现了民族精神和充满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它是华裔作曲家的作品,却应该是中国钢琴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
  我们对黄桢茂这位菲律宾的华裔作曲家的创作还了解甚微,不仅对他的钢琴作品了解不够,而且他的其他许多作品都毫无了解。像这部钢琴协奏曲,就包含着“华裔音乐”的典型题材和风格——即思念祖国的题材和中国民族风格。因此,它们都是中国钢琴艺术史上不可缺少的。大陆听众对这样的作品,毫无接受美学方面的隔阂。
  最后,笔者以欣赏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后写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本文:
  缕缕乡思魂相通,
  故乡江河春意融。
  心在天国思故园,
  锦绣祖国入梦中。
  甲午年二月初二定稿
  责任编辑:朱婷
  附图1:1971年5月9日,黄桢茂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首演于菲律宾文化中心。作曲家黄桢茂(前右)和钢琴家、指挥家一起谢幕。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四川道教科仪音乐的发展历史上,作为清代火居道行坛派中形成的一个支派——广成坛,它在继承我国唐宋元明以来道教科仪音乐的基础上,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完整、自成体系的四川广成坛科书——广成仪制,而且还开创了四川广成坛的道教科仪与音乐。其中,以该派命名的“广成韵”早已成为中国道教音乐地方韵中家喻户晓的一大韵腔,是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项目,在我国道教音乐中独具一格,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根
期刊
摘要:贝里奥是20世纪新人声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人声的广泛、特异运用以及对文字语音等处理使他的新人声音乐独树一帜。通过对其代表作《迷宫Ⅱ》中人声运用的详尽分析呈现他对新人声技术的创新。  关键词:贝里奥;新人声;《迷宫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128-07  20世纪的作曲家们运用人声早已不止于演唱,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
期刊
摘要:中唐指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约64年。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发生巨大变故,盛唐雄风渐衰,民众对社会生活、个人生命的再认识清楚折射在唐代文化精萃——唐诗中,其中以音乐诗数量激增最为显著。中唐诗人众多,佳篇迭出,音乐诗的数量和质量都较其前后时代更为出彩,这也正是中唐时期社会音乐艺术繁荣、个体音乐艺术素养全面提升的鲜活展现。以中唐著名诗人顾况的音乐诗为例,解读中唐流行乐器的社会
期刊
乐器改革是现代民族乐队发展的瓶颈,民族乐器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乐队功能的缺陷和表现力的缺失,这其中包括低音乐器的最终定型,所有乐器形制的定型,所有声部间的融洽协调等。我国的民族乐器改革始于上世纪初,四川音乐学院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形成了一批乐器改革的成果。  十孔笛;双千斤二胡;二胡系列高音区音质音量的改良;民族低音拉忽雷;双腔葫芦埙;三圆琴  一、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历史概述  乐器,是乐队形成的
期刊
竹笛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本期《音乐探索》的“竹笛专栏”推出了4篇约稿,涉及竹笛在台湾、香港的发展传播、竹笛乐器的改良以及竹笛曲目的创新,使读者能一窥竹笛近几十年来在祖国发展的概貌。林谷珍;杨伟杰;易加义;石磊  中国竹笛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笛子主要是以为戏曲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担任伴奏或主奏的形式出现。笛子独奏这一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20世纪才真
期刊
民族音乐学的历史始终面对着“己文化”与“他文化”规约之间认知上的推己及人或以彼视我。因此,面对音乐描写,民族音乐学者既要警惕己文化规约的乐位套用,又要在田野考察中贴近于研究对象的“乐位”,所谓“理解”与“阐释”(interpretation)。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完成对象声音实际状况的记述和描写。沈洽的《民族音乐学描写法引论》,是作者继其《音腔论》之后以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进一步探讨形态学“音”
期刊
2015年6月6日至10日,2015首届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这是一次回顾总结的盛会,又是一次跨越发展的盛会。参会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对中国民族声乐现状和未来的见解和认识。这次盛会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是一剂良药,它不仅梳理和总结了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的不足,而且更好地确立了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思想理念。  民族声乐;艺术交流  201
期刊
摘要:埃內斯托.莱库奥纳(Emesto Lecuona,1895—1963)是古巴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许多作品申都能找到非洲—古巴的音乐元素。他的作品将古典、通俗、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融汇在一起,被称为是“终极跨越”的作品;同时他作为古巴“非洲—古巴主义”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古巴的艺术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采用民族音乐学与历史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选取埃內斯托
期刊
摘要:基于知识图谱理论和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收录与彝族音乐相关的主要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彝族音乐研究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由此可见其研究领域、学术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机构、重要学术文献和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彝族音乐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以及研究方向。计量分析的结论是:我国彝族音乐的研究集中在民间音乐、音乐文化、彝族音乐、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等方面,形
期刊
2015年10月26~31日,第十三届中国合唱节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举行。该合唱节由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省文化厅、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锦江区政府、中国合唱协会共同主办,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及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为唱响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合唱节开幕式专题音乐会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多支高水平合唱团一一亮相,为观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平、多风格、大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