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虽然从2006年开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也更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程 有效教学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呢?在此我做些初步探讨。
一、研读新课标,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而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簡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强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其次,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感染他人,使课堂内外都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
三、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构成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能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不气馁,坚持学习。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教授思想品德知识时,能联系有关的社会生活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思想品德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分析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使他们体会到思想品德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
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为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和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举办时事政治竞赛、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国情国策演讲比赛、创建和谐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应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响水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智华校区)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程 有效教学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呢?在此我做些初步探讨。
一、研读新课标,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而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簡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强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其次,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感染他人,使课堂内外都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
三、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构成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能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不气馁,坚持学习。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教授思想品德知识时,能联系有关的社会生活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思想品德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分析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使他们体会到思想品德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
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为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和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举办时事政治竞赛、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国情国策演讲比赛、创建和谐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应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响水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智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