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修复成果彰显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古都大同天高气爽,景致一新。湛蓝的天空下,巍峨雄峻的古城墙上游人如织,人们欣喜赞叹着这座古典与现代交映、生态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盛景;城墙脚下的带状公园,碧水环绕,人景相融,宛若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城墙下面的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及文化活动接续举办,吸引着众多游客、市民前来观览……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大同古城整体保护的成果日益彰显。回望近年来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历经了春华的蕴育与精心的耕耘。如今正收获秋实的芬芳,让曾被“煤都”的黑色印象遮蔽了“古都”文化光芒的大同,格外文运勃然。
  传承文脉:
  古城历史风貌光彩重现
  秋日阳光照射下,位于和阳街的大同九龙壁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正有序推进中。工程完工后,九龙壁景区面积将扩大五倍,让这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全国最大的九龙壁在开阔的空间格局中更显龙姿舒展。而代王府则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做工精雕细琢,美轮美奂,重现了当年历史壮观。
  在清远街北侧,正在进行的大同府衙修复工程已颇见成果。根据史料修复的府衙、经历署、云中书院及相关配套建筑,古色古香,为古城更添文华古韵。与此同时,古城内多处古民居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重现古城历史市井风貌;古城五个“十字大街”风貌修复也将有序启动和实施。
  “古城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大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组长张滃告诉记者,从2008年大同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以来,先后启动了古城墙修复工程,华严寺、善化寺等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四牌楼和钟楼、太平楼、魁星楼的修复工程,并修复了古城内众多传统民居,极大程度上恢复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复兴了古城文脉,让一度被湮没的古都文化氣质重新展现出典雅文化品位和独特文化魅力。
  今日,漫步大同古城,备感古城处处文韵流芳,古典气质高雅高贵。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历时八年,以卓绝付出,于2016年实现全面合龙,再现了古城巍然天镇、威严雄伟的气势。
  “名城复兴工程让大同古城从重点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大同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古城内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研究会会长安大钧介绍说,“大同的古城保护与修复,未让古城和古建失去传统艺术之美、传统文化之魂,通过精心的保护和用心的传承,让它们仍然并更加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弘扬文韵:
  城市文化活力激发彰显
  9月21日,2020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颁奖暨开展仪式在位于北城墙中国雕塑博物馆举行,这一由大同与国内众多知名美术院校合作已达十年的艺术大展,充分展现了大同作为”中国雕塑之都“的艺术品位与文化追求。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感慨地说:“大同有众多古代雕塑艺术杰作,代有遗存,今天的大同弘扬这一文脉传统,举办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吸引热爱艺术的人们前来采风学习,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繁荣大同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在推进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大同市充分利用古城条件,开辟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极大活跃了城市文化生活,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北城墙的中国雕塑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雕塑为主题的博物馆,众多经典雕塑艺术作品的展示,让这里成为热爱艺术人士追慕的艺术殿堂。东城墙的和阳美术馆经常性地开展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西城墙南侧的大同城墙博物馆以北魏、辽金、明代城墙的夯土遗迹为主线,借助城墙修复中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目前,大同在南城墙、西城墙内部空间,正规划建设新的文化主题博物馆。
  漫步古城,众多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星罗棋布,让人领略古城厚重而精彩的文化内蕴。在清远街,利用修复后的清代遗构开化寺开辟的“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展现了大同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的特质,在县楼街,“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展现了大同铜造艺术的悠久历史,“红色记忆博物馆”展示了大同近现代的红色革命史。
  目前,大同市正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新建众多博物馆的文化工程,促进城市、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创建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不断丰富、提升游客的古城游文化体验。
  中国·大同古都灯会,利用城墙上下空间,将年俗文化、彩灯文化、古城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灯会文化品牌;在大同连续举办两届的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向世界展示了大同古城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备受四海宾朋赞誉;“影像的力量”国际摄影文化展,以国际化视野,展现了大同的开放胸襟;近年来的云冈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在古典与时尚的碰撞中迸发出古都大同飞扬的活力。
  盈溢文风:
  市民生活福祉收获满满
  秋日阳光下,大同古城墙西北角的乾楼高大雄伟,完美再现了古云中八景“镇楼秋爽”的盛景。城墙脚下,亭台水榭,花木扶疏,护城河内,荷叶田田,碧波清漪,众多市民欢聚在这里,欢唱喜舞,洋溢着和谐欢欣的氛围。
  市民时阿姨对记者说,以前家就住在附近的富强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楼房,灰暗、破旧、简陋,在古城保护修复中被拆迁,现安置在城南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内,生活环境明亮、宽敞、整洁,感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的古城改造和发展变化确实为百姓造福了,不仅是小家变美了,整个城市的大家也变得更美了,每来到生活的故地,都感慨很深,特别享受,心情非常喜悦和自豪。”
  曾倾力参与名城复兴工程的城建专家李易新感慨地说,大同的古城保护与修复涉及拆迁居民众多,基本是与古城历史风貌不符、且年久失修的老旧房屋,在推进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同改善民生相结合、同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的原则,古城历史风貌得到了恢复,百姓民生得到了改善,涉及拆迁的居民迁入新居,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拆迁改善生活,环境扮美生活,文化提升生活,是近年来大同市民的切身感受。在大同的古城保护与修复进程中,在恢复众多古建筑历史风貌与格局的同时,还修建了众多文化广场,为市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精彩的舞台。在古城内,华严寺广场、善化寺广场、关帝庙广场、纯阳宫广场、清真寺广场等,空间开阔,格局轩敞,在古香古香的历史建筑映衬下,在通透明澈的大同蓝天下,众多市民游客欢聚、休闲,绽放出明朗的笑脸,构成一幅动人的美丽幸福和谐大同画卷。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大多在奶奶家生活。  尽管奶奶的腿脚不好,但也少不了做各种农活,只记得羊只要绵绵地软叫,奶奶只得拖着那条老寒腿,走到大麻袋旁,扯开口子,舀上三大碗豆子,放到大砂锅中,熬至豆煮熟煮烂,再一勺一勺放在槽子中,羊儿也大概是不白费奶奶的辛苦,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吃。  谷雨过后,就到夏天。奶奶每天早晨忙玩后,总会煮一锅绿豆汤,那时的我非常贪玩,何况又是大夏天,为了防止我中暑,奶奶不辞辛苦,一边淌汗一
期刊
北方民谚说:三九四九,呀门儿叫狗。此时该是晋北最冷的时节。  小寒至,三九临,天气极冷属于正常。晋北地区骤然降温,直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冷得太纯粹,冷得太出乎意料。小区生活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怎么还停了水?俺家只有13度啊,冻死呀,要不打个12345吧。即使有人调侃,供暖不是为热,是为了不冷,可也不能把人冻坏呀。一个突然大降温,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平常的保暖加绒裤,突然间变得不堪一击,额头
期刊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身着保安服的大爷,微微佝偻着背,独自在灯光下踱步。那时已入深秋,对于北方来说,天气已十分寒冷。一阵秋风吹过,大爷的手不禁往里缩了缩,手中的强光灯也稍稍有一些颤抖。自我搬进这个小区便认识了这个大爷。那还是七年前,小区刚建不久,大爷就已经是小区保安了,说是寻了一份“闲职”,可他却从未懈怠过。爸爸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不久我家便和这位大爷熟络起来。  上了初二以后,时常补课到
期刊
相传,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是因小关城旁有一座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  月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仲夏,去月华池的路上,同行的伙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关于月华池的由来和历史: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它背靠长城,倚长城为北墙,另筑三面高度近6米的土墙,合围成一座城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历史上曾发挥了屯粮、驻
期刊
冬月寒,粥汤暖  一到小寒,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古时,人们对小寒颇为重视,到了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张旗鼓,总要在厨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炖煮出暖暖的粥汤,来抵御屋外的萧寒。那时,生产力低下,种收粮食皆不易,一粥一饭,都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如今,粮食是容易获得了,但奔忙于生计,鲜少有人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细品慢味一碗粥汤的味道。时过境迁,那些苦寒的岁月
期刊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定场诗·黄霑《人生·江湖》  登国  天下风云出我辈,15岁的时候,你在干啥?是爸妈眼里讨人嫌的“熊孩子”一个?还是,邻居口里的别人家孩子,妥妥的“小哥哥”一枚?但是,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太难了......”  15岁的时候,作为北魏王朝开国皇帝的拓跋
期刊
闲暇时,无意翻开了一本诗集,从书中掉落出一片略微破损的深色枯叶。我捡起枯叶,凝视着它,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天,我与他之间偶然的遇见和那瞬间的感动。  当天色渐渐红晕,微微泛着鱼肚白时,我也完成了一天的学业,回家的路上,寒风飒飒。我拢了拢衣服,却无意间看到一位老者双手背后,站在如血的残阳之下,看着远处沐浴着阳光的稚嫩孩童踢足球。一阵阵寒风刮过,但老者并未感觉到冷,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距离老人不远处
期刊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凸显了佛教石刻艺术瑰宝的首映效应。确实,这一始建于15个世纪前、气度恢弘的人类文明奇迹,首先是以精湛的石窟建筑和雕刻艺术征服参观者的,或许正是这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圣殿中59000多尊造像太过具有冲击力,许多人忽略了附丽于佛教艺术的另一艺术杰作——造像记魏碑书法。其实,因为有了这些造像记文字艺术,石窟寺的珍贵又增加了一等。  走进云冈石窟,过山堂水殿听灵岩寺
期刊
10月15日,2020开明文化论坛·大同开幕,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盛会,聚焦“回望:北魏文化与民族融合 展望: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文化和旅游部政策
期刊
人和人,只要有緣,在哪里,都会有想不到的相见。  这个相见,说想不到,其实也能想到。因为,缘份,这根线,始终牵着你和我。   我和吴苏俊,就是这样。想不到的相见,变成了能够想得到的相遇。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得感谢讲好扶贫故事这项任务。为了真正地把第一书记及扶贫队长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每到一个县区,我都要走十余个村镇。上炕头、进地头,力图更多地了解第一书记的工作业绩和扶贫理念。  上次到浑源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