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作用。开篇文章从理论上引入了教学支架这个概念,并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支架的作用。然后文章引用教学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支架在教学中的表现,最后文章从三部分表述了支架理论在应用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英语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
一、“支架”提法的理论渊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赖定来 2004),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差异。教师仿佛就是学生一路攀登中的支架。然而,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给学生正确而有利的支撑,往往让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难以把握。这就是所谓“支架”的作用。要理解“支架”,首先要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说起,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能在成人的引导或一个更有能力的同伴协作下成功解决问题的区域。他认为要取得教学效果,就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指导下有可能达到最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而促成了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 布鲁纳等人正是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支架性教学的概念。所谓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一起完成蕴涵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的参与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步减少外部支持,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支架教学的关键是,支架让学生一直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并且支架要随着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可见,“支架”形象地阐释了新型的教学格局,也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既然“学”是一种建构,那么“教”就是建构过程中,搭起和卸下脚手架的过程。这支架只有搭对了地方,搭对了时间,搭对了样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致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反之则异然。即教学的策略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如果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正如支架搭错了位置,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成长。
二、“支架”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支架”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辅助学习手段或提供的方法和思路。如在课堂指导中的,包括信息、提示、回顾、适当鼓励。例如通过逐渐让学生多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当前水平的材料、问题进行辅助教学;演示技巧或者思维过程;对于复杂问题看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例如,英语单词学习中,要求学生从已经学习的旧单词,教师引申出新单词的做法。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等。在课外教学中,“支架”是通过学生作业批改进行的引导;对学生自习的针对性辅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测验考试的引导来体现出来的。这些支架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明白什么样的能力是教师希望学生拥有的。例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和复习,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课后也没有对课堂内容的复习,教师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来给学生一个支架,要求必须进行,布置相应的检查内容来达到目的。直至最后这些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性行为,从而达到支架的目标。“支架”可见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整体上的引导,更多见于某些具体教学任务的落实中,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教授中。“支架”的建立不可脱离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称述句型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比较陈述句与一般疑问句,从而掌握一般疑问句型。又如,在学生能运用进行时态和过去时态时,引入过去某点时刻,巧妙地引导学生叠加两个语态,自然而然得得出过去进行时。
三、在教学中实践“支架”的注意点
“支架”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集合,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支架”必须要适应具体受众
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就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如初学英语,则要求学生能读,机械地模仿语音语调,并不要求过多地讲解语法和句型;只有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可以将机械模仿变成有意识地学习文字之下的句型和规则,能够做到替换文句内容造出符合自己表达需要的句子;积累了足够的句型和单词,学生才可逐步理解由这些句子构成的篇章段落;学生也只有在能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模仿书写。
2、“支架”必须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
在教学中要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的来调整支架的位置,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学习越来越高,支架也必须要不断调整。支架从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的讲,支架不完全是一个支点,很多情况下是给学生一个更高的目标点,起到起提和上拉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的,“支架”必然随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教学生单词的意思及如何用;接着引导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学会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各种工具或和别人协作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支架要让学生在提高能力这条上升曲线中减少波动,同时作为支架提供方的教师也在其中得到支架应用的技巧和能力。
3、不合适的“支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明白了支架的作用,是不是所有的支架都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拔苗助长就是一个不合适的支架的例子。另外支架还要注重全面性,局部的支架不能影响到整体学习的效果,某方面偏颇反而会影响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好的支架多是能力性的支架,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支架。
四、“支架”综述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支架”的作用是培养学习习惯为主,这是由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的特点决定的,语言教学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背熟几个单词。语言的感觉也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教授就可以掌握的,合理的设计和部署支架是应用“支架”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
一、“支架”提法的理论渊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赖定来 2004),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差异。教师仿佛就是学生一路攀登中的支架。然而,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给学生正确而有利的支撑,往往让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难以把握。这就是所谓“支架”的作用。要理解“支架”,首先要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说起,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能在成人的引导或一个更有能力的同伴协作下成功解决问题的区域。他认为要取得教学效果,就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指导下有可能达到最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而促成了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 布鲁纳等人正是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支架性教学的概念。所谓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一起完成蕴涵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的参与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步减少外部支持,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支架教学的关键是,支架让学生一直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并且支架要随着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可见,“支架”形象地阐释了新型的教学格局,也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既然“学”是一种建构,那么“教”就是建构过程中,搭起和卸下脚手架的过程。这支架只有搭对了地方,搭对了时间,搭对了样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致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反之则异然。即教学的策略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如果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正如支架搭错了位置,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成长。
二、“支架”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支架”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辅助学习手段或提供的方法和思路。如在课堂指导中的,包括信息、提示、回顾、适当鼓励。例如通过逐渐让学生多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当前水平的材料、问题进行辅助教学;演示技巧或者思维过程;对于复杂问题看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例如,英语单词学习中,要求学生从已经学习的旧单词,教师引申出新单词的做法。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等。在课外教学中,“支架”是通过学生作业批改进行的引导;对学生自习的针对性辅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测验考试的引导来体现出来的。这些支架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明白什么样的能力是教师希望学生拥有的。例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和复习,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课后也没有对课堂内容的复习,教师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来给学生一个支架,要求必须进行,布置相应的检查内容来达到目的。直至最后这些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性行为,从而达到支架的目标。“支架”可见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整体上的引导,更多见于某些具体教学任务的落实中,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教授中。“支架”的建立不可脱离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称述句型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比较陈述句与一般疑问句,从而掌握一般疑问句型。又如,在学生能运用进行时态和过去时态时,引入过去某点时刻,巧妙地引导学生叠加两个语态,自然而然得得出过去进行时。
三、在教学中实践“支架”的注意点
“支架”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集合,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支架”必须要适应具体受众
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就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如初学英语,则要求学生能读,机械地模仿语音语调,并不要求过多地讲解语法和句型;只有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可以将机械模仿变成有意识地学习文字之下的句型和规则,能够做到替换文句内容造出符合自己表达需要的句子;积累了足够的句型和单词,学生才可逐步理解由这些句子构成的篇章段落;学生也只有在能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模仿书写。
2、“支架”必须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
在教学中要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的来调整支架的位置,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学习越来越高,支架也必须要不断调整。支架从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的讲,支架不完全是一个支点,很多情况下是给学生一个更高的目标点,起到起提和上拉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的,“支架”必然随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教学生单词的意思及如何用;接着引导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学会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各种工具或和别人协作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支架要让学生在提高能力这条上升曲线中减少波动,同时作为支架提供方的教师也在其中得到支架应用的技巧和能力。
3、不合适的“支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明白了支架的作用,是不是所有的支架都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拔苗助长就是一个不合适的支架的例子。另外支架还要注重全面性,局部的支架不能影响到整体学习的效果,某方面偏颇反而会影响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好的支架多是能力性的支架,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支架。
四、“支架”综述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支架”的作用是培养学习习惯为主,这是由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的特点决定的,语言教学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背熟几个单词。语言的感觉也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教授就可以掌握的,合理的设计和部署支架是应用“支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