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观”视角下的孔子天命观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心三观”是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法门,天命观是孔子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经历了儒学化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用“一心三观”的视角来窥视孔子的天命观,探究儒释二教的互动。
  【关键词】:一心三观;天命观;跳板;以佛释儒
  一、“一心三观”初探
  所谓“止观”是天台宗的修行法门,按照原始佛教戒定慧三学的教义,“止”即“定”也,主禅定修养;“观”即“慧”也,主义理智慧。“止观”并非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以“止观”为基础,天台宗开发出了“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等诸多理论。今姑就“一心三观”作论。
  大乘佛教于中国哲学中,本是极具形而上学色彩的;而天台宗于佛教诸宗派中亦颇具形而上学意味!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一样,佛教也对世界作了真理界和现象界的区分,依佛教的术语叫“真谛”和“俗谛”或谓之“空谛”和“假谛”。而“一心三观”就是以此为理论背景产生的。
  佛教讲“缘起性空”,依缘起说,佛教把“空”看作是世界真相,称为“空谛”;世俗世界的一切在佛教看来都是不真实的假相,称为“假谛”。天台宗鼓励人们超越世俗之常识而进入形而上之真相界,认识空的本质,此即为由假入空观,亦称“空观”;此一境界,于人生界和宇宙界言之,实是要脱离人生界而进入宇宙界并将视角放在宇宙界上,观察宇宙之普遍本质!
  天台宗并不满足与只停留在真相界,而是更进一步要求认识世俗界因缘和合而产生诸多假相,这便要求再由“空谛”进入“假谛”,称为“由空入假观”,亦称“假观”。这与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虽同为形而上的研究,但西哲在到达真相界后,似乎不愿再对意见的领域做过多的探讨(巴门尼德如此,柏拉图亦如此),而佛教虽然对世俗的现象界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是佛教的这一态度并不十分决绝,在进入形而上的真相界后,佛教仍是要回过头来观照世俗之现象界的,这一次关照,天台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认识世俗界诸假相之所以成立的理由,佛教谓之“因缘”。从宇宙与人生的关系来看,天台宗此举无疑又把人的认识从宇宙界拉回到了人生界,而这并非是一种堕落,相反却是一种人生界的进步。在“由假入空”的阶段,人的认识超越人生界而进入宇宙界,此时是“站在宇宙看宇宙”,所看到的自然是在人生界无法得知的真相;而在这个阶段,则是“站在宇宙看人生”,如此所得亦不同于在入“空观”之前所得,乃是真正的物之所以成物的特殊规定性!
  但是,执于“空”或“假”并不是佛教的目的,天台宗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还提供了“空”“假”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即“中道第一义谛观”,亦称“中观”。所谓“中观”就是要了然“空”与“假”之临界处,并于恰到好处停留而不越雷池一步。所谓“中观”,实质上是真理界与现象界试图接触并融合的过程,一旦贯通,则虽不执于“空假”,却能不废“空假”,“中”即“空”即“假”。而这也意味着宇宙界与人生界的融合,此时,不再是“站在宇宙看宇宙”,亦非“站在宇宙看人生”,而是“我”即“宇宙”即“人生”,依中国哲学的术语,便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之境界!
  天台宗认为“一心”在同一时间观照得“空”、“假”、“中”,遂有“一心三观”。
  二、关于孔子“天命观”
  对于宇宙人生,儒家的思考是倾向“天人合一”的,即从宇宙界与人生界的契合处立论。孔子在这一点的态度一般认为是“引而不发”,实际上,孔子只是善于“点到为止”,按照他的学生的话说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于超越人生经验的诸神秘事件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这应该可以看做是孔子立论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即便在谈论宇宙人生、天人合一这样的话题,只要到了触及原则的边缘,他便马上戛然而止,如此便使人感觉“引而未发”,而事实上,他也未曾触及到那条原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身过程的一段话,也是最能反映孔子孔子“天命观”全貌的一段话。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进阶序列,这个序列中每个阶段都是在为下一阶段蓄力,直至不逾矩。在五十知天命这个阶段,孔子其实完成了两次飞跃——从人生界到宇宙界,再从宇宙界到人生界。在知天命之前的五十年,孔子经历学——立——不惑三个阶段,而后始知天命,当我们发现这是个进阶序列之后,我们就能了解,孔子前五十年经历学——立——不惑都是渐渐地向天命靠近,而学——立——不惑都是人间事,也就把人生界不断向着宇宙界逼近;而五十岁知天命可谓是正式将人生界带进宇宙界,或谓之正式由人生界进入宇宙界,完成了第一次飞跃!我们说孔子对超越经验的事情是“点到为止”的,所以,孔子并未在宇宙界作过多停留,于是之后的耳顺和随心所欲不逾矩便又复归到了人生界。于是便完成了从宇宙界到人生界的第二次飞跃,而且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在经历两次飞跃后,虽同在人生界,却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五十年于人生界苦苦掙扎,而之后的耳顺、随心所欲却是豁然开朗之境界,并不将自己囿于这狭隘的人生界。所以,在孔子的哲学中,“天命”只是一个从人生一境界向另一境界飞跃之“跳板”。“天命”究竟如何对人生界发生作用呢?孔子于此处戛然而止,只是借用这样一个“跳板”来完成飞跃!
  三、以佛释儒
  虽然天台宗之创立极晚于孔子,甚至佛教的理论已经很严重的冒犯了孔子的立论原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思想对孔子的“天命观”做另一番解读。
  我们谈到过孔子借助“天命”这个跳板完成了从人生界到宇宙界,再从宇宙界到人生界的两次飞跃。依“一心三观”的理论,第一次从人生界到宇宙界的飞跃,我们可以认为是“由假入空”,孔子的这次飞跃所做的工作,正类似“空观”,从世俗的现象界脱离而进入形而上的真相界,在孔子这里,“天命”或就代表着孔子追求的“道”。所以孔子一步步的把人生界向着宇宙界逼近,直至彻底的进入宇宙界。孔子只在宇宙界作了短暂停留便立刻开始了从宇宙界向人生界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可依“一心三观”的说法视作“由空入假”,即再由形而上的真相界复归到人生界。我们说过这次复归是“站在宇宙看人生”,孔子所看到的已非单纯的现象人生。孔子确乎是这样做的,也确乎达到了这般境界。所谓“耳顺”,“随心所欲”无非是孔子在向世人宣示他已不再囿于这狭隘的人生界而达于超脱自由之境界。似乎孔子的“天命观”到此便结束了,较之“一心三观”,孔子还少一个“中观”。事实上,孔子的思想亦十分圆融,我们似乎都忽略了孔子最后的三个字——“不逾矩”。孔子由宇宙界复归到人生界,由耳顺以至从心所欲,可谓是“由空入假”,对人生界做一种超越的重新认识与体悟,但孔子却以“不逾矩”约束从心所欲,正是“中观”,孔子此举将宇宙界亦置于人生界之中,宇宙界与人生界于此处相接,如此则宇宙界与人生界真正统一,人生界即宇宙界,宇宙界即人生界,如此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之宏大境界!
  但所不同的是,佛教对待人生界,虽非决绝,却亦是否定。孔子却并不否认人生界之真实性。在进入宇宙界前,孔子学——立——不惑皆是对人生界之追问。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向来高举人事与其他诸事之上,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孔子不再宇宙界多做停留!
  四、小结
  孔子以极强的人文关怀关照宇宙人生,开启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并由此铸就了中国思想之根本精神。天台宗以“止观”为修行法门,开发出了极为圆融完满的理论体系,“一心三观”的理论贯通宇宙人生,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也正由此,天台宗也在中国逐步壮大,直至蔚然大宗!
  参考文献:
  [1]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中华书局,2012年
  [2]钱  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
  [3]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
其他文献
【摘要】: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哲学范畴,经发展衍生出阴柔与阳刚。而民族性格中也包含着阴柔的与阳刚的两种性格,这两种性格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一同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角度对这两种性格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  【关键词】:阴柔;阳刚;民族性格;外交政策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原始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阴,向阳为阳。殷周时期开始,先人发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老工业居住区的问题日益显露,陈旧的居住环境已然跟不上现代的脚步,改变现状迫在眉睫。老工业居住区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一五”时期印记,红房子住宅区在全国都有典型意义,被专家们称作"活着的工业文化遗产”。本文讨论的是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片区,从物质功能和人文精神角度提出保留和改造,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现代功能。  【关键词】:现状问题;保留与改造;居住环境;持续
期刊
【摘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内在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是中国化统战理论成果的思想渊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促进了党的统战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
期刊
一、佛教和茶的结缘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遇茶而解。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推至三皇五帝时期。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过阅读书籍推断出大概在晋代茶文化逐渐兴起。到了唐朝780年,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书中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释、道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
期刊
【摘要】: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领袖、哲学家﹑和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家,其超验主义理论已成为美国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美国的孔子”。在他思想成熟的过程当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东方文化书籍,并取其精华,丰富了他的超验主义理论。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学者却带着异域偏见选择性的忽视了爱默生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使对他的思想定位模糊不清。事实上,爱默生的思想是对中国儒家思想消化处理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被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高校研究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力量,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根据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特点,提出通过高校拓宽理论学习主渠道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系统化地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
期刊
【摘要】: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于1938年7月在武汉成立,1948年3月结束,历经四届十三次会议。《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中共中央和《新华日报》充分利用了国民参政会这一重要阵地,呼吁政治民主,积极广泛地联合中间力量,揭露并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为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期刊
【摘要】:中世纪始于5世纪,讫于15世纪,整整跨越了漫长的一千年历史。15世纪的人文主义学者认为,中世纪是被教会统治下“黑暗的时代[“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迷信的时代”、“野蛮的时代”,这样的观念被大多数人所根深蒂固。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中世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个富有变化和曲折前进的时代。我们应该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在教会统治
期刊
【摘要】:工布郎吉的一生具有传奇的色彩。清代中期他所带领的康巴起义军震惊清廷、威胁西藏噶厦地方,但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致使他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大事件有很多人无所耳闻,即使有些学者知道也是众说纷纭。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角度,所得出的结论及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文通过他一生的历程客观的构建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工布郎吉;瞻对起义;人物形象  一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就要理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并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加之制度保证,进而逐步实现古今中西文化精髓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关系;融合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