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是个人的体会:
1.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名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提出:今天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得出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在师的指导下,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或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长×宽÷2底×高÷2。在此师进一步放手组织学生剪拼,再次获得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评析:上述探索性活动,点燃发散思维火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活跃,创新意识特别强烈。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好学情感 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采用质疑方式创设情境:请学生任意报一个数,让师猜猜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看到师判断得既快又正确,于是急切地想知道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又出示一组数:82360876、60369324、4234587890、637899,然后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判断得快,比赛结果总是师赢,学生非常惊讶:师判断得如此神速,而产生怀疑--是师的口算本领大呢,还是另有诀窍呢?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好学情感。
3.关注操作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动手操作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方面。要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引导操作体验,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给空间,让其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引导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用所学知识发现或创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时,先请学生做出三角形,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师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讨论互动得出:生1:通过度量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生2:通过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生3:通过用一个角与其它三个角相比,发现四个角相等;生4:将相对两个角重合,再将相邻两个角重合,说明四个角相等……总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在课堂教学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4.让其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互动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生1:可能与分子有关,因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2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3: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更激烈,几分钟后得出:生4: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5: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分母30还含有约数3,则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6: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5.巧设数学实践活动,学会创新 创新活动离不开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激励主动探索自己未知领域。如: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动脑筋、求体积。具体办法:①量取有关数据,计算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规格长方体的体积;②请学生在2分钟内把量量、算算中用过的橡皮泥捏成一个小动物,并且小组之间交换一下。如果以立方厘米为单位,各小组估计拿到的小动物的体积;③要求不破坏小动物的形状,用测量的方法求出这些小动物的体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需要的材料尽可能提供帮助;④引导对比估计、实验、实际三组数据,分析产生误差原因;⑤能求一枚小螺丝钉的体积吗?能求出一袋沙子的体积吗?能求出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吗?评析: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认识到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学会创新。
6.课堂提问要具有特性 开放性是数学课堂提问所具有的特性,课堂提问提倡开放性。而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它更应该体现在数学问题的多角度呈现和思考方法的多元化。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推论,说出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实践证明,开放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辨析、思考、解决的过程,有利于学习经验积累。如:复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完成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面积正好是12平方米,这根铁丝有多长?经过互动和交流得出:生1: 长12米,宽1米;生2:长6米,宽2米;生3: 长4米,宽3米……则铁丝的长有3种可能:①(12+1)×226(米);②(6+2)×216(米);③(4+3)×214(米)。评析:在学生互动的情境中,巩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借助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形成灵活运用数学能力和创造发现的精神。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弄清周长含义后,先出示用铁丝围成的圆,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生1;沿一周贴上透明胶带,生2:用绕线的方法,生3: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最后师指着黑板上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相信经过研究后你们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学生研究兴趣被激活,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脑子积极转动起来,让他们去感受获取成功的体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数学的主人,对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1-08-11
1.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名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提出:今天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得出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在师的指导下,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或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长×宽÷2底×高÷2。在此师进一步放手组织学生剪拼,再次获得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评析:上述探索性活动,点燃发散思维火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活跃,创新意识特别强烈。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好学情感 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采用质疑方式创设情境:请学生任意报一个数,让师猜猜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看到师判断得既快又正确,于是急切地想知道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又出示一组数:82360876、60369324、4234587890、637899,然后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判断得快,比赛结果总是师赢,学生非常惊讶:师判断得如此神速,而产生怀疑--是师的口算本领大呢,还是另有诀窍呢?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好学情感。
3.关注操作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动手操作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方面。要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引导操作体验,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给空间,让其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引导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用所学知识发现或创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时,先请学生做出三角形,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师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讨论互动得出:生1:通过度量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生2:通过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生3:通过用一个角与其它三个角相比,发现四个角相等;生4:将相对两个角重合,再将相邻两个角重合,说明四个角相等……总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在课堂教学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4.让其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互动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生1:可能与分子有关,因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2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3: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更激烈,几分钟后得出:生4: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5: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分母30还含有约数3,则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6: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5.巧设数学实践活动,学会创新 创新活动离不开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激励主动探索自己未知领域。如: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动脑筋、求体积。具体办法:①量取有关数据,计算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规格长方体的体积;②请学生在2分钟内把量量、算算中用过的橡皮泥捏成一个小动物,并且小组之间交换一下。如果以立方厘米为单位,各小组估计拿到的小动物的体积;③要求不破坏小动物的形状,用测量的方法求出这些小动物的体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需要的材料尽可能提供帮助;④引导对比估计、实验、实际三组数据,分析产生误差原因;⑤能求一枚小螺丝钉的体积吗?能求出一袋沙子的体积吗?能求出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吗?评析: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认识到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学会创新。
6.课堂提问要具有特性 开放性是数学课堂提问所具有的特性,课堂提问提倡开放性。而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它更应该体现在数学问题的多角度呈现和思考方法的多元化。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推论,说出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实践证明,开放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辨析、思考、解决的过程,有利于学习经验积累。如:复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完成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面积正好是12平方米,这根铁丝有多长?经过互动和交流得出:生1: 长12米,宽1米;生2:长6米,宽2米;生3: 长4米,宽3米……则铁丝的长有3种可能:①(12+1)×226(米);②(6+2)×216(米);③(4+3)×214(米)。评析:在学生互动的情境中,巩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借助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形成灵活运用数学能力和创造发现的精神。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弄清周长含义后,先出示用铁丝围成的圆,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生1;沿一周贴上透明胶带,生2:用绕线的方法,生3: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最后师指着黑板上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相信经过研究后你们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学生研究兴趣被激活,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脑子积极转动起来,让他们去感受获取成功的体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数学的主人,对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