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挖掘教材内容——同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当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
  二、利用音像设备——移情
  鲁迅先生曾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情感越来越被人疏忽,越来越被人淡忘,而情感恰恰是一个人行为的“指向标”,有了丰厚的情感做基础,人才会更有动力去干好某件事情。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把教材的内容制作成形象、有趣、动感的画面,再配上能拨动学生心弦的音乐,来唤醒学生浮躁的灵魂,使其正确体验情感,并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丰富其情感世界。
  《父母的疼爱》一课内容简单,如果仅仅依靠教师一张嘴巴讲述,学生对父母爱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原有层面上,不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为了让这些视父母的爱为应该的孩子们能够了解父母的难处,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学伊始我就播放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然后,通过讲述父母对自己做过的而且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让学生回忆过去,进入课文情境,接着,我又播放故事《血奶》及歌曲《母亲》,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最后,我播放了一个班内孩子母亲的留言录像,这是一个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对儿子说的心里话,当时,这孩子竟然泣不成声了,其他许多孩子也潸然泪下,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父母与孩子的浓浓亲情当中,孩子们回味着父母的爱,感动着父母的情。
  三、参与实践活动——体验
  “社会即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合作、探究、判断、分析等能力。
  《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理解和体谅老师。而学生对于老师辛苦劳动的了解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看到的老师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工作,对于老师内心的压力和在校以外的生活,学生不甚了解。在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辛苦进行细致调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工,四人为一小组,两组学生调查访问高中老师,两组学生调查访问初中老师,两组学生调查访问小学老师,两组学生调查幼儿园老师,剩下的几组随机调查。然后,拟定调查访问提纲:(1)工作量有多大;(2)工作以外的时间需要做些什么;(3)工作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时候。接着,学生便可以实施计划了。计划的制定很多内容都是学生的意见,在真正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小组联系人、采访人、记录或录音人、整理人分工明确,一应俱全,使采访非常顺利,很有实效;有的小组借助家庭的力量对被采访老师一天的繁忙工作进行拍摄,制作成了录像;有的学生父母是老师的,就和父母交流,请求他们来到课堂中现身说法。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到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轮回,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受到了独立与合作的重要。真实的体验不仅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健康品质的形成。
  四、塑造自身形象——感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风土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道德高尚、幽默风趣、责任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本人的模范影响作用,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这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现很有帮助,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广学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合作,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身先士卒,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更好更快捷地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 认真备课  数学认知结构是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数学知识结构又是通过数学教材反映出来的,故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使它成为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
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数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很大帮助。下面笔者对在圆周运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如何运用数学方法求解。  一、利用不等式求解  如图1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可旋转的圆盘上,放一劲度系数为k、质量可忽略不计的轻弹簧,它的一端固定在轴上,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A,这时弹簧没有形变,长为L0,物体A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且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
PCR技术已被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信息领域,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PCR检测技术的第一步就是模板DNA的制备,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刚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许多学生都想在新的环境中表现自我,塑造新形象。这是防止初中年级“低谷期的被动”现象的关键时期,但是,必须“防范”得法,方能收效。我具体从“六心”谈一谈。  一、表扬、勉励常树“信心”  表扬和勉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应不吝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做作业,都应
目的 通过建立肝硬化的动物模型,探讨肝硬化对大鼠血、肝和不同脑区(大脑皮质、小脑和大脑皮质下组织)Mn、Zn、Cu、Fe、Ca 和 Mg 水平的影响,了解 Mn 和其它 5 种金属元素在
英语是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具体说来,这个过程主要涉及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教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大纲》中,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广大历史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极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浅显为深刻。只要我们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设计技巧,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相反的还会促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疑法。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