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多年前,这个教师世家里就开始有人办起了私塾,此后每代人都有人继承“祖业”,而且一代比一代多。100多年,6代人,47名老师,他们认为,老师是最“清白、高尚”的事业。
在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大滩头村,有一个教师世家,家里六代人,最开始是做私塾先生,后来代代有人当教师,100多年陆续出了47名教师,他们中有些兄弟姐妹都是老师,有些夫妻是老师,整个大家庭都以当老师为荣。如今整个家庭中年龄最长的老师已经70多岁,最年轻的还是“90后”。
100多年前的私塾
曾阳初,是这个家族中年龄最长的老师。但如今的他依旧精神抖擞、思路清晰。他介绍,他们曾姓家族1840年左右从湖南迁入广西梅溪,高祖曾毓玉当年逃难到资源县后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业,曾毓玉之子曾传梅长大后做了私塾先生,“家传”的教师职业便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祖父曾继忠做起了榨油生意,家底颇丰,之后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姑父也成为一名私塾先生。
“父亲常说,医生和‘先生’是最清白的行业。”曾阳初回忆,父亲受祖辈的影响,也成了一名私塾先生,从小教他们兄弟几人读书识字,并告诉他们,以后要么当医生要么当“先生”,从此他们谨记父亲的教诲,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代。
6代人,47名老师
曾阳初依然记得自己50多年前刚开始当老师时的情形。當时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跟兄弟们在家务农,直到20岁时情况才有所好转。当时当老师的堂兄推荐他去考老师资格证,他采纳了堂兄的建议,报考了教师岗位。由于有良好的文化底子,他很快就得到了面试的机会。
“你为什么当老师?”考官问他。
“我父亲说当老师好。”曾阳初至今对于几十年前那场简单的面试仍记忆犹新,最后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老师,并执教38年直至退休,培育出了大批的学生。他的经历又影响了之后的几个兄弟,先后又有三个兄弟也成为老师,而且他们的妻子也基本都是老师。
曾阳初计算了一下,先祖跟祖父辈先后出了两名私塾先生,到了父亲辈出了4名先生,而到他这一辈家族里就出了14名老师,他的下一辈出了24名老师,而孙子(包括外孙)辈则已出了3名老师。100多年来,家族里已出了47名老师,而且队伍还在不断扩大。目前还有几名孙子辈在读师范专业,很快也将成为老师。
他说,他们的族谱中目前只有180多人,而老师就占了40多人,大家都以当老师为荣。
将“孝善传家、耕读立世”的祖训发扬下去
曾阳初说,家族里的老师们很少有改行的,虽然没有出达官显贵,但都秉承了“孝善传家、耕读立世”的祖训,家族里没出现过违法乱纪的事。
他解释,家族里之所以能出这么多老师跟祖训分不开。他从父亲的嘴里得知,祖辈都为人和善。拿祖父曾继忠来说,1934年,他在家门口救起了一名受伤的红军,不但治好了他的病,还将他当成自家儿子一样对待,直到他1945年去世。后来还把他葬在了自家的祖坟中,并吩咐后代年年祭拜,上演了几代人守候红军墓的感人故事。
祖父做生意有些家底,但也十分关心穷人,附近村庄有村民砍柴没卖出去的,经过他家时他都会买下来,并招待他们吃饭,事实上家里的柴火已经堆在阁楼上一两年了。砍柴人知道他的为人后,经常砍来柴火送到他家,他总是笑着收下。对此,祖母颇有意见,而祖父只说了一句:“要积德行善。”
看到村子里的人没地方读书,祖父就在房后开辟出空间请来私塾先生收纳学生来家里读书,对贫穷的孩子分文不收。受祖父的影响和教诲,后来父亲也当上了私塾先生。
“人首先要善,才能教书育人。”曾家的后人继承了祖辈的教导,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演绎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教育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64岁的曾福初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村里当老师的,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孩子们上学都需要翻山越岭,到了冬季大雪来临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愿意去上学。每当这时,他都会跟着校长一个个地到学生家里催,带他们到学校读书,一天下来光是走在雪地中催学生上学就需要走一两个小时。
“不能耽误学生的学习啊。”他说,既然当了老师,就要负责将知识教给学生,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1978年的一个冬天,班上的一个孩子上学路上摔坏了脚,放学时因下雪无法回家,为此,他背着孩子往家送。在经过一条河流时,因为桥面太滑,他怕背着的孩子掉下去,于是脱下鞋子,挽起裤管趟着冰冷的河水过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最后终于将孩子背回家,孩子的家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曾家的教师队伍里,把孩子当亲人的绝不止曾福初一个,其弟弟曾龙初也是有名的热心肠。20世纪80年代,国家还没有实施义务教育,山村里读书的孩子每年需要交纳几元钱的费用,而当时村里不少孩子的家庭比较贫困,根本交不起钱,但交不起就意味着辍学。对此,每年他都会替几个学生交纳学费,一个学生少则三五元,多则六七元,而当时他的工资每个月不过二三十元。
曾宪军是家族里第五辈老师了。17年来,他一直在梅溪镇当小学老师,家也安在学校。学校里有不少寄宿的孩子,到了晚上,他家里的客厅就成了小课堂。每天,孩子们上晚自习到8点半,但有些孩子由于接受能力差,对白天的课没弄明白,于是他想到给学生们开小灶。每天下晚自习后,如果有人不明白需要“补习”的,就可以自己拿着板凳来曾宪军家里。曾宪军在客厅挂了一块小黑板,将家具一挪就成了一个小教室。
“大家都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曾家的老师们聊起自己当老师的经历,他们都表示,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当好。目前,除了一人在外地当老师外,其他人都在资源县并且大部分都在乡村任教,他们表示,要将曾家的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在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大滩头村,有一个教师世家,家里六代人,最开始是做私塾先生,后来代代有人当教师,100多年陆续出了47名教师,他们中有些兄弟姐妹都是老师,有些夫妻是老师,整个大家庭都以当老师为荣。如今整个家庭中年龄最长的老师已经70多岁,最年轻的还是“90后”。
100多年前的私塾
曾阳初,是这个家族中年龄最长的老师。但如今的他依旧精神抖擞、思路清晰。他介绍,他们曾姓家族1840年左右从湖南迁入广西梅溪,高祖曾毓玉当年逃难到资源县后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业,曾毓玉之子曾传梅长大后做了私塾先生,“家传”的教师职业便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祖父曾继忠做起了榨油生意,家底颇丰,之后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姑父也成为一名私塾先生。
“父亲常说,医生和‘先生’是最清白的行业。”曾阳初回忆,父亲受祖辈的影响,也成了一名私塾先生,从小教他们兄弟几人读书识字,并告诉他们,以后要么当医生要么当“先生”,从此他们谨记父亲的教诲,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代。
6代人,47名老师
曾阳初依然记得自己50多年前刚开始当老师时的情形。當时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跟兄弟们在家务农,直到20岁时情况才有所好转。当时当老师的堂兄推荐他去考老师资格证,他采纳了堂兄的建议,报考了教师岗位。由于有良好的文化底子,他很快就得到了面试的机会。
“你为什么当老师?”考官问他。
“我父亲说当老师好。”曾阳初至今对于几十年前那场简单的面试仍记忆犹新,最后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老师,并执教38年直至退休,培育出了大批的学生。他的经历又影响了之后的几个兄弟,先后又有三个兄弟也成为老师,而且他们的妻子也基本都是老师。
曾阳初计算了一下,先祖跟祖父辈先后出了两名私塾先生,到了父亲辈出了4名先生,而到他这一辈家族里就出了14名老师,他的下一辈出了24名老师,而孙子(包括外孙)辈则已出了3名老师。100多年来,家族里已出了47名老师,而且队伍还在不断扩大。目前还有几名孙子辈在读师范专业,很快也将成为老师。
他说,他们的族谱中目前只有180多人,而老师就占了40多人,大家都以当老师为荣。
将“孝善传家、耕读立世”的祖训发扬下去
曾阳初说,家族里的老师们很少有改行的,虽然没有出达官显贵,但都秉承了“孝善传家、耕读立世”的祖训,家族里没出现过违法乱纪的事。
他解释,家族里之所以能出这么多老师跟祖训分不开。他从父亲的嘴里得知,祖辈都为人和善。拿祖父曾继忠来说,1934年,他在家门口救起了一名受伤的红军,不但治好了他的病,还将他当成自家儿子一样对待,直到他1945年去世。后来还把他葬在了自家的祖坟中,并吩咐后代年年祭拜,上演了几代人守候红军墓的感人故事。
祖父做生意有些家底,但也十分关心穷人,附近村庄有村民砍柴没卖出去的,经过他家时他都会买下来,并招待他们吃饭,事实上家里的柴火已经堆在阁楼上一两年了。砍柴人知道他的为人后,经常砍来柴火送到他家,他总是笑着收下。对此,祖母颇有意见,而祖父只说了一句:“要积德行善。”
看到村子里的人没地方读书,祖父就在房后开辟出空间请来私塾先生收纳学生来家里读书,对贫穷的孩子分文不收。受祖父的影响和教诲,后来父亲也当上了私塾先生。
“人首先要善,才能教书育人。”曾家的后人继承了祖辈的教导,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演绎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教育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64岁的曾福初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村里当老师的,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孩子们上学都需要翻山越岭,到了冬季大雪来临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愿意去上学。每当这时,他都会跟着校长一个个地到学生家里催,带他们到学校读书,一天下来光是走在雪地中催学生上学就需要走一两个小时。
“不能耽误学生的学习啊。”他说,既然当了老师,就要负责将知识教给学生,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1978年的一个冬天,班上的一个孩子上学路上摔坏了脚,放学时因下雪无法回家,为此,他背着孩子往家送。在经过一条河流时,因为桥面太滑,他怕背着的孩子掉下去,于是脱下鞋子,挽起裤管趟着冰冷的河水过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最后终于将孩子背回家,孩子的家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曾家的教师队伍里,把孩子当亲人的绝不止曾福初一个,其弟弟曾龙初也是有名的热心肠。20世纪80年代,国家还没有实施义务教育,山村里读书的孩子每年需要交纳几元钱的费用,而当时村里不少孩子的家庭比较贫困,根本交不起钱,但交不起就意味着辍学。对此,每年他都会替几个学生交纳学费,一个学生少则三五元,多则六七元,而当时他的工资每个月不过二三十元。
曾宪军是家族里第五辈老师了。17年来,他一直在梅溪镇当小学老师,家也安在学校。学校里有不少寄宿的孩子,到了晚上,他家里的客厅就成了小课堂。每天,孩子们上晚自习到8点半,但有些孩子由于接受能力差,对白天的课没弄明白,于是他想到给学生们开小灶。每天下晚自习后,如果有人不明白需要“补习”的,就可以自己拿着板凳来曾宪军家里。曾宪军在客厅挂了一块小黑板,将家具一挪就成了一个小教室。
“大家都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曾家的老师们聊起自己当老师的经历,他们都表示,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当好。目前,除了一人在外地当老师外,其他人都在资源县并且大部分都在乡村任教,他们表示,要将曾家的传统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