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和审美深度融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5h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语用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语用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鉴赏中关注语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在仿创中锤炼语言、在讲述中活化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语用和审美深度融合,有效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用 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2
  在基于审美的语用教学中,首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聚焦语言,发挥想象,调动情感,进行审美感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由对文本审美转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相机进行复述、表演、对话、写作等言语实践活动。整个教学应该是品读文本—感悟情感—言语表达的过程。
  一、 在鉴赏中关注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只眼睛去关注文本写了什么,用另一只眼睛去研究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作者在写黄山三大名松时,写作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松树的形态特点,再写作者的想象。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相机出示一些其他黄山松的精美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先写形态,再写想象”的表达形式,口头描述其他的黄山松。这样处理,既迁移运用了文章的表达形式,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在鉴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有些课文,作者把美好的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后。如果不进行深度阅读,学生不容易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与文本、作者、自己、同伴、教师对话,发现美的语言和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言语表现力。
  比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我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爱在哪些细节”,让他们关注细节、品味语言,深入研读文本,圈画关键词,写出阅读感受。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学生从“直奔”“叮嘱”“紧握”“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关键词语中体会到作者父母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平凡的爱。学生读得透彻,说得充分,在对话中发展了思维与语言,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值得推敲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关键词句,在多重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在仿创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秘妙,创设相似的审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模仿中习作,为学生情感和语言的迁移搭建平台。
  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写了皮鞋匠看到的月光和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这一段的写作结构非常清晰,从“写实”和“联想”两个方面来写。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阅读,使他们发现和辨别“写实”和“联想”,体会运用联想可以起到充实内容、抒发情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修改一篇不太形象生动的短文。由于训练扎实、指导有方,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动了语言和生活的积累,短文修改得非常到位。
  教师要依据学情和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优选教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发现文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妙处,另一方面迁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仿创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在讲述中活化语言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写作的语言素材,小到好词好句,大到篇章结构。一些阅读课堂,教师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忽视迁移运用课文中精妙的语言。理解是为了运用,但理解了不等于会用;只有会运用才是真正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连词成句、用词造句、复述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方法,指导学生积极运用课文词句。这样,既帮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又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活用语言,达到内化课文语言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快速理清文章结构,把一则故事读成了三句话——“白骨精三变”“唐僧三责”“孙悟空三打”;接着让学生围绕文章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这个故事。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复述有的灵活运用了课文中的词句,有的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还有的呈现了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人物形象鲜活了,语言生动起来了。
  小学生喜欢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怎样的素养?教学寓言故事时,教师应从教学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领悟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 学科素养 创新思维 寓言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7  教学目标:  1.理解“弱不禁风、筋疲力尽、威胁”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把“弱”字写端正美观。  2.
[摘 要]对演说类文本的教学,如果教师把握不当,就会造成说理生硬、童趣丧失的道德说教课。因此,在教学中要变一变:基于儿童,趣理结构;演一演:紧扣文体,复述演讲;辩一辩:对比辨别,推进语用,从而提升演说类文本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趣理结构 复述演讲 推进语用 演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2  苏教版教材在五年
学生作文难,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十分贫乏,总感觉“无米下锅”。事实上,学生往往被囿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的两点一线上,学生没有时间去观察周围的生活,也就没有时间去感悟身边的情趣,提起笔来自然觉得生涩。    一、立足观察,“前作文”的根本    有位作文教学的专家曾经把作文分为“前作文”和“后作文”两个阶段。所谓“后作文”,就是平常我们熟知的作文教学的过程,从审题开始,进而选材、构思、写作、
文本解读  《“年”的来历》是S版三年级的一篇民间传说故事,主要讲述我国春节过年风俗的来历,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适合小学生阅读与表演。我国古代将读书视为“煮书”及品味佳肴。品读《“年”的来历》这份充满浓浓中国味的大餐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三品“年”味,趣演“年”戏。  教学过程  一品字形,说“年”解字  第一步是品读字形,通过字形品出“年”的独特滋味。  “年”字,古体字为人背稻穗状,意为庄稼丰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虚假学习、疑似学习的现象。因此,课堂教学要实现学习增值,就要让全部的学生投入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真正的学习。教师要以生为本,实现真教;要以真为先,让学生真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真知识、具有真能力,促进学生真成长。  [关键词]真学课堂;真成长;真教;真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
[摘 要]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的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要指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部编教材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一课,教师要剖析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的落实;要聚焦素养,强化学生的交际互动;同时不断反思,修正教学预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际互动;目标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新课标对中年段的故事类文本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何把民间故事上出语文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实现阅读课教学有效性呢?仅以《九色鹿》一课为例谈文体意识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故事;语文;有效
作文起步是指儿童进入小学后,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作文训练,以及形成初步作文意识和能力的一段过程。孩子进入小学二年级,作文起步是他们面临的重大学习内容之一。我们老师和家长也试着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帮助孩子顺利打开写作之门。许多老师在这个阶段会选择“看图写话”,也有利用“想象作文”起步等方式。在实践中,我觉得让孩子学会“开口说话”也是帮助孩子作文起步的好办法。“开口说话”就是让低年级的孩子在读懂文
[摘 要]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眉飞色舞”地学古诗,高兴地读、驰骋想象地读、带着色彩去读、带着情感去读,这样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写话教学不可忽视,关系着学生习作素养直至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依照《新课标》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及写话现状,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从课堂指导到家长引领,从评价激励到全科训练,全方位指导学生写话,打好习作基础。  [关键词]写话;策略;习作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