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军:朝廷重金打造的掘墓人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墨盒的收藏,我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什么画稿、清盒、精品……这些好像都不是我的追求。我感兴趣的是老墨盒上记录的内容,在意的是留在墨盒上的点滴历史印记。实际上,我更喜欢拿这些印记作引子,扯开了去想事、说事……
  网上见到这方墨盒,个头不大,直径4.6厘米,高2.3厘米,典型清盒形制;其貌不扬,盒面上有裂纹,字也不那么冠冕堂皇。只是盒面上刻有的“湖南常备新军炮队,乙已年冬月制”引起我的兴趣。这不正是我在寻找的清末新军的物件吗?
  清末新军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原本是朝廷为守住江山而重金打造的“忠诚卫士”,最后却编练成一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至少对大清朝廷来说是这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调集了当时全国的“精锐”应战,结果被小日本打得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个屹立东方几千年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就输给一个曾经是自己“学生”的小小岛国呢?痛定思痛,清政府下决定进行军事变革:“习洋枪,学西法”,借鉴德日军事制度,装备洋枪洋炮,编练新式陆军。
  1894年,清政府就责成广西按察史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招募壮丁5000人,编制10个营,号称“定武军”。不久胡调任,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开始了著名的“小站练兵”。新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操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与此同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南京编练一支新军,定名“自强军”。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清廷再受刺激,下决心彻底进行军事变革,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备军。1903年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
  按新军编制,常备军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两標为一协,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一标炮队、一标马队、一个辎重营和一个工程营,俨然是一个步、骑、炮、工、辎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队编成。新军的装备在当时亚洲也首屈一指,北洋最早装备了七连发和十三连发步枪,后期配备有新式马克沁重机枪,炮兵采购了世界最先进的德、日制火炮,采用18门炮营编制,与当时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的12门炮制营比起来好像火力更加凶猛。当然,清廷银子也没少花,1905年新军一场演习就花费100万两白银,1906年,各省新军加北洋六镇开支总费用接近6000万两,占朝廷当年总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也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军要了大清王朝的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率先发难,“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立了湖北军政府。22日,长沙、陕西新军起义;23日,九江新军起义;29日,太原新军起义;30日,南昌、昆明新军起义……到11月底,关内18个省中有14个省大多由新军起义而宣告独立。
  更蹊跷的是,清廷派来镇压新军起义的还是新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他们在与湖北新军简单交手后,竟坐地言和,一起反逼大清皇帝退位,导致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满清王朝彻底垮台。
  新军从“忠诚卫士”到“掘墓人”的角色转变,固然是大清王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江河日下的大势所趋,也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致力于新军策反等外在原因。但更要命的是这支新军从来源、编练及所受影响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清廷对新军的管理控失控也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新军下层多数来源于贫苦农民和受尚武文化及清废科举而投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失学又失业的情况下被迫当兵,本身就不满清廷的腐败政治,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加之有一定文化,容易接受革命思想。新军的中下级军官,主要依靠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留洋学生,这些人读书或留学期间,很多人就接受了新思想,甚至有不少人就是革命党人派来投军的。在新军编练过程中,新军官兵在接受西方军事技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共和与民主的思想,使他们成为一支带有革命倾向的政治势力。
  另外,清廷对新军建设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严重估计不足,裁减旧军迅速而坚决,弱化了旗兵建设,对新军的思想管控也没引起足够重视。当时在新军内革命宣传公开化,“官长目兵,公余之暇莫不奢谈革命,互相砥砺。”据后来当事人回忆:“在南京第九镇,部队里的革命气氛是较浓的。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谁要不剪,就被骂作‘豚尾奴’”,结果是“陆军新学生皆饱吸新空气,多加入同盟会。”显然,清廷在新军编练中“一手软,一手硬”,最终导致对新军的国家失控。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曾指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此话在清廷编练新军中找到了很好的注释。
  扯太远了。回到这方小墨盒。乙已年是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湖南常备新军仅编练完成二十五混成协,下辖第四十九、五十两标,另有炮兵、攻城、马队、辎重各一营,营兵共计4900余人,多驻扎省城。现长沙老城区还有因驻扎炮队而得名的炮队街。
  湖南人的革命精神,一直引领着近代中国的革命进程。辛亥革命前后,湖南革命活动异常活跃,是反清斗争的重要基地。新军官兵与革命党人有着天然联系,10月10日武昌新军举事后,湖南新军最先响应,22日就发动起义,当晚占领长沙并一致推举起义领袖,新军下级军官焦作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次日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宣布湖南独立。独立之初,又多次派兵援鄂,对巩固武汉大本营、争取各省响应革命做出很大贡献,湖南新军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不过,由于革命党人对新军改造不彻底,湖南新军后来并没有如湖北新军一样彻底投入革命浪潮, 不久发生了“长沙事变”,杀害焦、陈两人。共和甫定后,湖南新军很快就被裁撤殆尽。
  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来成为新中国领袖、最高军事统帅的毛泽东,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1年底,17岁的他也曾投笔从戎,在湖南常备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当了半年列兵,从此开始了自己传奇式的军事实践生涯。
  又要扯远了,就此打住。
其他文献
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道光时人,精于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笔,“兼、圆、齐、健”四德俱备。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文人所称颂。  贺连青笔庄,开业于清朝末年民国前后,位于东琉璃厂中间路北。笔庄生产传统湖笔,制笔技术精益求精,笔杆大多雕刻“贺连青制”与毛笔的名称,另外还为文人、书画家定制了大量的带有特殊标识的毛笔,至今还有许多传世品流传。  戴月轩,名斌,
期刊
书法家许贻群  许贻群,197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展由中书协主办的第九届国展,第三届兰亭奖,第二、三届草书展及首届楷书展等二十余次。  许贻群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家是对有立场的书法作者的一种称呼,它的属性务必具备文化内涵以及书法本体的纵横度,当代随处可见“书法家”的称呼,事实上是对这三个字的贬低。然而贻群君不愧其称。  人混迹江湖,难
期刊
书法家朱小胜  朱小胜,1977年4月出生于书画之乡浙江浦江,字萧声、大胜,斋号迎雨草堂、三乐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金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委员,曾荣获“2014浙江青年书法十家”称号。作品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最高奖、第五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最高奖,浙江省“新星杯”“美好生活·美丽乡村”书画大奖赛铜奖,第三届“观音山
期刊
陈寅生与青云斋  陈寅生擅书法,其纸绢作品也为刻铜爱好者所喜爱。以前见到的寅生书法多为楷书小字,有团扇、成扇、古物题跋和横幅等。最近在京城拍场上见到一幅斋堂号横额,为大字行书“青云斋”三字。作品为纸本镜芯,尺寸为35×105(厘米),落款为寅生陈麟炳,钤印“陈麟炳印”“寅生”(图1)。  青云斋有可能是当时琉璃厂的南纸店。我们见到的陈寅生真品铜墨盒,有底铭“青云”二字的。底铭所标示的店铺,一般都是
期刊
张华东,1964年11月生于安徽阜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考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阜阳市颍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外草书展、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書法展(获最高奖)、全国首届篆书展,特邀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在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获奖,还荣获中央电视数字书画频道“北京电视全国书画大赛
期刊
画家姜令纺  姜令纺,江苏盐城人,无竟斋主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学会理事、湘潭市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国画和版画作品入选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国际齐白石艺术节湘潭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2009湖南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等。2014年6月,应韩国玉所艺术节邀请去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其山水作品《云梦移峰》在艺
期刊
画家王培昆  王培昆,1957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省威海文登市。1977年参军;1980年从部队复员,在天津市少年宫任教师;1983年调入天津法制报社任美术编辑,发表过几千幅漫画、插图,出版过三本连环画册;1987年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2000年获“名士杯”全国书画大赛佳作奖,同年又获首届“吴道子”基金会美术大赛精品奖。1999年开始专职绘画;200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2002年北京电视台播出
期刊
曹隽平先生:  您好,这几天和我现住洛杉矶的弟弟联络,他告诉我你们又电话联络,在海外的人生的道外一路前行,这是我流浪天涯的岁月中最为特别的遭遇,本来,人在异域殊方不可能会有机会关注到发生在父母七八十年前的往事,更不可思议的是消息来源竟然是我平生素未谋面、年纪比我们还大的外甥,至于我们的父母地下有知,对于当年颠沛流离的浩劫,自然也不可能会预知七八十年后这段血泪斑斑的往事会被再度提出和纪念。  我现在
期刊
齐白石绘菩提达摩图镇尺,长31公分,宽8.4公分,厚0.7公分,这对镇尺是白石老人为他的得意门生、好友、艺术知音瑞光和尚精心绘制的。  释瑞光(1878-1932),号雪盦,亦作雪庵,别号向石老僧。曾任北京阜成门外衍法寺、广安门内莲花寺住持。其善画山水,风格学石涛,笔势豪放,意境甚高。齐白石定居北京后不久,瑞光即拜他为师,其时瑞光已是京城颇有名气的画僧,画名尚未显达的齐白石对此颇为感慨,他在为瑞光
期刊
平板砚,是指砚面不开砚池呈平面状的砚台,是一种特殊的砚式。通常作长方形较多见,厚者称砚砖,薄者称砚板,但两者并无明确的界限。也有作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随形平板砚。  砚台早期的主要形制之一即是板状、片状的,称为研板。  如汉代的带研磨石的长方形研板,一般盛放于漆制的砚盒中使用。也有呈圆形平板状的。(图一)  宋代米芾《砚史》中说:  “又丹阳人多于古塳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