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理念,也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首先,打破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的传统模式,切实做到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在这样轻松融洽的环境中,才能让班里学生集思广益,学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会到和同伴交流的乐趣,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克和千克》时,我采取了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工具,再提出问题,激起创新兴趣之后,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索,然后,再请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求解思路,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创新思维需要兴趣来点燃,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首先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创新。
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时,首先我先出示一个的长方体盒子,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盒子,并问:你看这个漂亮的盒子,你们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如果让你来说,你想知道关于这个盒子的什么问题,这样在问题的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知识的展开做了铺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这个关键的环节,可以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还有在讲“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合理的评价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
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因为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才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例如在遇到比较复杂、难解的问题时,一味地挫折会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更无法谈创新,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地提高每位人才的素质。
【作者单位:中牟县东风路郭庄学校 河南】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首先,打破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的传统模式,切实做到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在这样轻松融洽的环境中,才能让班里学生集思广益,学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会到和同伴交流的乐趣,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克和千克》时,我采取了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工具,再提出问题,激起创新兴趣之后,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索,然后,再请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求解思路,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创新思维需要兴趣来点燃,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首先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创新。
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时,首先我先出示一个的长方体盒子,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盒子,并问:你看这个漂亮的盒子,你们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如果让你来说,你想知道关于这个盒子的什么问题,这样在问题的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知识的展开做了铺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这个关键的环节,可以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还有在讲“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合理的评价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
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因为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才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例如在遇到比较复杂、难解的问题时,一味地挫折会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更无法谈创新,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地提高每位人才的素质。
【作者单位:中牟县东风路郭庄学校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