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面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 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 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今年春天__初夏暑天__秋季__明年春天。(1) 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 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l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 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 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面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 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 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今年春天__初夏暑天__秋季__明年春天。(1) 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 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l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 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 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