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物流形”落户余杭,身处静谧的“荆山翠谷”,三层楼的工作室明亮通透,到处陈列着纸质的座椅和花瓶,干净且素雅,在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一种安静温暖的感觉。而这股暖意恰巧也来自那两位正在制作纸浆的工匠阿姨,我想,这就是“品物流形”取天然之材,制实用之物的最真实写照。
初见张雷,完全符合我想象中设计师的样子,长发、沉稳。有着十年设计师经历的他,在最初的几年也备受煎熬:日复一日的修改方案,不断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渐渐丧失了他设计的本来面貌,残酷的现实不断抹杀着他的创造性,灵感全无,对设计的热情也渐渐消失了。为了能从这种窘境里彻底跳出来,2009年张雷启程游学意大利,攻读汽车设计硕士学位,“我29岁那年去意大利留学,没有算好时间,但当时知道玄奘是29岁那年开始踏上西行取经之路。是巧合,但觉得很自豪,至少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同一个年纪出国,应该不算太晚吧”。的确,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在而立之年选择出国,“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基本无法被全盘西化,反而是被彻底中国化了,有了在中国做设计的经历,到了米兰,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中国设计师。于是在设计上关注的点也被拉回到了传统的延续上”。张雷很清楚,没有“根”的设计师不能被称作设计师。
在米兰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识了Christoph John 和Jovana Bogdanovic。Christoph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德国人,不断追求技术上创新和功能性的改革,热衷于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设计之美;Jovana来自塞尔维亚,这是个饱受战争侵扰的土地,但Jovana性格中却保留着欧洲人的浪漫和乐观,对造型总是有着特别的理解,设计风格奔放且自由。他们认同张雷在不断地自我甄别中,脱胎于中国传统而成的设计理念。一拍即合的三人一起回到了中国,在余杭创办了设计品牌“品物流形”。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互补关系,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哲学思考,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追求的设计群体。
初到余杭的时候,他们三位对这里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只是忙着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探讨中国设计,急于寻找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后来他发现这个范围太大了,到处都是符号化的牡丹、祥云、中国红,张雷坚信中国设计应该不仅于此。于是他把目光缩小到了生活工作的地方——余杭。他们开始走访余杭的农村,开始了传统文化的考察。其间张雷结识了一位杭州传统油纸伞的工匠,这位将近八十岁的老人家糊伞的过程让张雷难忘。当张雷提出“用这种糊伞工艺糊把椅子出来”的时候,Jovana和Christoph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牢固,但张雷并没有放弃这个工艺。他随手拿来一个半圆形的鱼缸当作模具,把宣纸直接浸水后贴在球面上,再放到暖气上烤,本来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但一段时间过后, Jovana发现纸已经干了,拿下来的时候,所有人欣喜若狂,牢固程度完全出乎意料,薄薄的几层宣纸变得有点像鸡蛋壳的硬度。之后他们做了多次尝试,纸座椅就这样慢慢诞生了。
对张雷而言,糊纸的工艺本身已经决定了作品的气质。这些纸座椅的设计看似简单却表达有力,在张雷的设计中,找不到任何关于油纸伞古典的痕迹,如同一种力量,把纸拉回现代,从二维世界中彻底解放出来,通过纸浆一层层的叠加,将纸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特定的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造型质朴而充满诗意。运用这种工艺的产品还有灯具和花器,在普普通通的纸浆下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看了作品,我对“品物流形”有了新的认识。也许,这就是《易经》中“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含义吧 ,遵循自然方式创造事物,作品如同被自然赋予形体一般纯粹,没有过多的语言和花哨的装饰,只有实实在在却隐藏在背后的手工痕迹。张雷希望“品物流形”能够用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并不会一味的追求传统的延续性设计,张雷说:“我们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你看这个纸座椅,其实已经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来源于哪一类中国传统工艺,它放在那里,甚至不需要多余的文字说明。这是我们对拯救传统手工业的一种呼吁,也是表达一种态度。”
2009年,“品物流形”作为中国第一家设计品牌首次亮相米兰,展览作品名为“中国设计再思考”,这种思考正是来自于张雷在欧洲学习得到的启发。作品“Candle芦苇蜡烛”是将干枯的芦苇浸在蜡烛液里,蜡烛液被吸入杆中,让芦苇也变成一种照明的工具,这让许多欧洲人爱上年青一代的中国设计。此后,张雷还带领升级后的“From Yuhang”设计项目参加欧洲多个顶级设计展览,将余杭的竹、清水丝绵、陶瓷和竹纸4种传统技艺进行重新设计。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是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的碰撞,他们试图用现代设计为传统找到更广阔的空间,持续将中国设计推向世界。
“品物流形”就是这样顺势而为。
初见张雷,完全符合我想象中设计师的样子,长发、沉稳。有着十年设计师经历的他,在最初的几年也备受煎熬:日复一日的修改方案,不断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渐渐丧失了他设计的本来面貌,残酷的现实不断抹杀着他的创造性,灵感全无,对设计的热情也渐渐消失了。为了能从这种窘境里彻底跳出来,2009年张雷启程游学意大利,攻读汽车设计硕士学位,“我29岁那年去意大利留学,没有算好时间,但当时知道玄奘是29岁那年开始踏上西行取经之路。是巧合,但觉得很自豪,至少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同一个年纪出国,应该不算太晚吧”。的确,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在而立之年选择出国,“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基本无法被全盘西化,反而是被彻底中国化了,有了在中国做设计的经历,到了米兰,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中国设计师。于是在设计上关注的点也被拉回到了传统的延续上”。张雷很清楚,没有“根”的设计师不能被称作设计师。
在米兰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识了Christoph John 和Jovana Bogdanovic。Christoph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德国人,不断追求技术上创新和功能性的改革,热衷于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设计之美;Jovana来自塞尔维亚,这是个饱受战争侵扰的土地,但Jovana性格中却保留着欧洲人的浪漫和乐观,对造型总是有着特别的理解,设计风格奔放且自由。他们认同张雷在不断地自我甄别中,脱胎于中国传统而成的设计理念。一拍即合的三人一起回到了中国,在余杭创办了设计品牌“品物流形”。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互补关系,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哲学思考,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追求的设计群体。
初到余杭的时候,他们三位对这里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只是忙着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探讨中国设计,急于寻找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后来他发现这个范围太大了,到处都是符号化的牡丹、祥云、中国红,张雷坚信中国设计应该不仅于此。于是他把目光缩小到了生活工作的地方——余杭。他们开始走访余杭的农村,开始了传统文化的考察。其间张雷结识了一位杭州传统油纸伞的工匠,这位将近八十岁的老人家糊伞的过程让张雷难忘。当张雷提出“用这种糊伞工艺糊把椅子出来”的时候,Jovana和Christoph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牢固,但张雷并没有放弃这个工艺。他随手拿来一个半圆形的鱼缸当作模具,把宣纸直接浸水后贴在球面上,再放到暖气上烤,本来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但一段时间过后, Jovana发现纸已经干了,拿下来的时候,所有人欣喜若狂,牢固程度完全出乎意料,薄薄的几层宣纸变得有点像鸡蛋壳的硬度。之后他们做了多次尝试,纸座椅就这样慢慢诞生了。
对张雷而言,糊纸的工艺本身已经决定了作品的气质。这些纸座椅的设计看似简单却表达有力,在张雷的设计中,找不到任何关于油纸伞古典的痕迹,如同一种力量,把纸拉回现代,从二维世界中彻底解放出来,通过纸浆一层层的叠加,将纸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特定的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造型质朴而充满诗意。运用这种工艺的产品还有灯具和花器,在普普通通的纸浆下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看了作品,我对“品物流形”有了新的认识。也许,这就是《易经》中“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含义吧 ,遵循自然方式创造事物,作品如同被自然赋予形体一般纯粹,没有过多的语言和花哨的装饰,只有实实在在却隐藏在背后的手工痕迹。张雷希望“品物流形”能够用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并不会一味的追求传统的延续性设计,张雷说:“我们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你看这个纸座椅,其实已经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来源于哪一类中国传统工艺,它放在那里,甚至不需要多余的文字说明。这是我们对拯救传统手工业的一种呼吁,也是表达一种态度。”
2009年,“品物流形”作为中国第一家设计品牌首次亮相米兰,展览作品名为“中国设计再思考”,这种思考正是来自于张雷在欧洲学习得到的启发。作品“Candle芦苇蜡烛”是将干枯的芦苇浸在蜡烛液里,蜡烛液被吸入杆中,让芦苇也变成一种照明的工具,这让许多欧洲人爱上年青一代的中国设计。此后,张雷还带领升级后的“From Yuhang”设计项目参加欧洲多个顶级设计展览,将余杭的竹、清水丝绵、陶瓷和竹纸4种传统技艺进行重新设计。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是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的碰撞,他们试图用现代设计为传统找到更广阔的空间,持续将中国设计推向世界。
“品物流形”就是这样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