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记者 张倩影)第22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于10月30日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大学会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大学版协发行工作委员会承办,厦门大学出版社以及外图(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本届大学会共设展位240个,参展单位有125家,其中大学出版社107家,音像出版发行单位10家,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及当地出版社8家。展示的全国大学出版社的新书、电子音像出版物数万种,其中教材和学术著作占60%以上,双效益图书占展示品种的30%以上。
本次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开幕式因与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同时举行而备显隆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维凡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的陪同下,在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展区,邬书林先后视察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并与参展人员亲切交谈。
徐维凡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已举办了21届,它作为一个窗口,既展示了大学出版社的产品,又密切了大学社之间以及同整个出版界的联系,有力促进了大学出版社发展。同时,在10月30日举行的2009年全国高校出版社社长会议暨第六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二次理事大会上,徐维凡还提出了大学社当前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还应加快进度;二是高校出版社在现有体制内虽然不可能像其他市场主体那样进行横向联合或者兼并重组,但仍可走出自己的道路,相信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在未来将会得到合理解决;三是在数字出版领域,高校出版社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即学术为本,教材为先。
2009年全国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正在全面推进,有人担心,中国的大学出版社转企后是否会偏离为教学、科研出版服务的宗旨?对此,在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大学出版论坛上,大家也围绕着大学出版社转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的大学出版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表示,大学出版社现在的改革进程已经超越了设想,改制后将要出现的新格局要求大学出版社思考自己的发展途径、定位和作用。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版产业的格局变化越来越快,出版产业间并购联合日益凸显,产生了一批大型集团,这势必为大学出版社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出版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同时,资本力量在的出版界也开始发挥着日渐清晰的影响与作用。面对这些冲击,大学出版社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仅要认真遵循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还要遵循国际出版发展的规律、借鉴国外成功出版业案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子。贺耀敏表示,坚持特色和品牌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专、精、特、新”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模式的必然之选。加强大学出版社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资源互补,走双赢、多赢道路,也是提升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论坛上,大学社间的合作成了被提起最多的问题,对此,贺耀敏认为每个大学社都有自己品牌,但是整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内容的整合,大学社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搭建出版内容的交流平台。对于重大项目,几个大学社可以联合申请,这样项目的整体质量会有飞跃,影响力也会更大。在合作方式上,可以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具体,发挥优势,合作互助。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在论坛上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随着出版市场化越来越强,坚守文化品位的人越来越少,出版物的品位就会下降,他提出这种状况曾经在美国和英国都真实发生过,所以既要做大又要维持品位就成为大学社要面临的一个问题。贺耀敏认为,大学出版社可以采取“公民、英雄和圣人”三个层次,即大部分大学社应该履行“公民”的职责,要为多数人群服务;一部分出版社要坚持学术出版,来充当“英雄”的角色,而少数出版社可以充当“圣人”的角色,遵循自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一贯追求。
第22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虽已圆满落幕,但关于大学出版社改制的讨论还将继续,关于出版产业传承文化的社会使命与创造经济效益的关系的思考还将继续。
本次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开幕式因与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同时举行而备显隆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维凡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的陪同下,在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展区,邬书林先后视察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并与参展人员亲切交谈。
徐维凡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已举办了21届,它作为一个窗口,既展示了大学出版社的产品,又密切了大学社之间以及同整个出版界的联系,有力促进了大学出版社发展。同时,在10月30日举行的2009年全国高校出版社社长会议暨第六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二次理事大会上,徐维凡还提出了大学社当前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还应加快进度;二是高校出版社在现有体制内虽然不可能像其他市场主体那样进行横向联合或者兼并重组,但仍可走出自己的道路,相信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在未来将会得到合理解决;三是在数字出版领域,高校出版社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即学术为本,教材为先。
2009年全国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正在全面推进,有人担心,中国的大学出版社转企后是否会偏离为教学、科研出版服务的宗旨?对此,在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大学出版论坛上,大家也围绕着大学出版社转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的大学出版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表示,大学出版社现在的改革进程已经超越了设想,改制后将要出现的新格局要求大学出版社思考自己的发展途径、定位和作用。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版产业的格局变化越来越快,出版产业间并购联合日益凸显,产生了一批大型集团,这势必为大学出版社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出版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同时,资本力量在的出版界也开始发挥着日渐清晰的影响与作用。面对这些冲击,大学出版社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仅要认真遵循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还要遵循国际出版发展的规律、借鉴国外成功出版业案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子。贺耀敏表示,坚持特色和品牌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专、精、特、新”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模式的必然之选。加强大学出版社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资源互补,走双赢、多赢道路,也是提升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论坛上,大学社间的合作成了被提起最多的问题,对此,贺耀敏认为每个大学社都有自己品牌,但是整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内容的整合,大学社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搭建出版内容的交流平台。对于重大项目,几个大学社可以联合申请,这样项目的整体质量会有飞跃,影响力也会更大。在合作方式上,可以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具体,发挥优势,合作互助。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在论坛上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随着出版市场化越来越强,坚守文化品位的人越来越少,出版物的品位就会下降,他提出这种状况曾经在美国和英国都真实发生过,所以既要做大又要维持品位就成为大学社要面临的一个问题。贺耀敏认为,大学出版社可以采取“公民、英雄和圣人”三个层次,即大部分大学社应该履行“公民”的职责,要为多数人群服务;一部分出版社要坚持学术出版,来充当“英雄”的角色,而少数出版社可以充当“圣人”的角色,遵循自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一贯追求。
第22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虽已圆满落幕,但关于大学出版社改制的讨论还将继续,关于出版产业传承文化的社会使命与创造经济效益的关系的思考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