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与雕塑相融合的发展史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出现的,都是在缓慢而悠长的艺术长河中延续下来的,而对于雕塑与建筑的历史而言,也是经历了不同时期演变慢慢陈酿下来的艺术精华,它们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形式表达的接近性、設计思想的同根性,都是连绵不断的传统下的产物。要讨论雕塑与建筑在现时代下的融合与共生情况,就必然要从二者的历史轨迹开始寻找。
  【关键词】:建筑 雕塑 融合 发展
  从原始、古代雕塑开始,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辉煌的时期,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雕塑,迎来了人类艺术高峰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豪华和细腻的巴洛克、罗可可雕塑时期后,是简洁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和浪漫主义雕塑,随后是追求真实、客观的现实主义雕塑,最后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雕塑。
  1.雕塑与建筑的早期发展史
  事物的发展轨迹也呈现出多条发展的规律,所以每当我们谈起雕塑与建筑时也要理解他们的客观性与多样性,不要冒然地把它们当做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分支来讨论。但在西方早期的艺术史里,雕塑与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被看做是同一类艺术形式的。与此同时,二者也在不断地追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中寻求突破,尤其是雕塑艺术让我们看到了努力摸索、坚持创新后的动人成果。
  在雕塑与建筑的早期发展史部分,我从雕塑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进行比较,并详尽列举了雕塑与建筑互相吸取和影响的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这三种风格分别对现代雕塑的影响。
  1.1  几何体量的组合—雕塑与古典主义建筑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本节所指的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柱式为主要出发点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使用的材料质感,和巨大的尺度感、体量感,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和雕刻艺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古希腊雕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现代雕塑中同样运用了古典主义建筑中基本几何体量组合的原则。在这节中将会以帕特农神庙和马约尔的雕塑为例,探讨几何体量的组合在雕塑和建筑中的体现。
  1.1.1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
  把圆柱体、立方体、三棱锥等基本几何体块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所构成的新的形体即是运用了几何体量组合原则。帕特农神庙就是运用这种基本几何体量组合原则来构成建筑形体的:帕特农神庙为长方形建筑物,它的山花是一个三棱柱,而门口的柱子为圆柱体。如果将神庙的浮雕、线脚、开槽装饰完全除去,所剩基本为几何体块,这种化繁为简的分析法使人们看见了建筑构成的本质,也是现代雕塑的构成手法的基础典范。
  1.1.2  马约尔的雕塑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与罗丹、布代尔共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他曾说:“雕塑和建筑是同一件事情,总是在寻求一种平衡。我一直在追求基础性的几何形体、正方体、菱柱、或者圆锥体,因为这些几何形体是空间中最有效的。”
  马约尔总是在雕塑中寻找建筑和建筑的空间的感觉,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他的《布朗基纪念碑》、《地中海》等雕塑作品中都清晰地表明他的构图原则。《布朗基纪念碑》塑造了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整个造型充满巨大的爆发力,整个造型给人以朴实、饱满、含蓄和健美之感。
  虽然是具象的人体雕塑,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马约尔试图用基本几何形体的平衡组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马约尔的现代雕塑并没有做到完全展现这种基本几何体量构筑的方式,还是去展现具象的人体形式。只是在塑造人体时,有意识的强调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几何特性,所以他的雕塑还没有达到纯粹的抽象。但是其作品已经为现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实验铺平了道路。
  1.2  骨架式结构—雕塑与哥特式建筑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哥特式风格开始风靡欧洲,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其中以建筑成就最高。
  哥特式建筑的造型特点是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结构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和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向上感,这种框架结构不仅那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而且使整个建筑外观更雄伟,内部空间更开阔。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的宗教气氛更加浓厚深沉。
  与此同时,雕塑在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开始发生变化,雕塑不再是必须依靠与整个建筑空间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其价值的附属品。虽并未完全独立于整个建筑体系之外,但雕塑在被视作一个单独个体的路上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一时期塑造的对象虽还是以人为主,但人物的姿态越来越准确生动,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的表现更加细微深刻。
  哥特式的骨架式结构,并不把体量感放在首要位置,反而强调线条感在整件形体中的主导作用,运用线性的框架并结合表皮来构成形体。在这节中将会以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和罗丹的雕塑为例,探讨骨架式结构在雕塑和建筑中的体现。   1.2.1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也是世界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乃至德国的象征。它是由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教堂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使空间高旷、单纯、统一,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1.2.2  罗丹的雕塑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雕塑艺术家,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欧洲上千年雕塑史的传统精华,又包含了许多现代艺术的因素,并大程度上以造型和构成来表现作品。
  罗丹的雕塑十分注重是雕塑各个部分的构成关系,这与哥特教堂的承重构件的构成方式非常类似,也是用充满线条感的各部分相互穿插,完成了内外部空间关系。罗丹晚年创作了一些“手”的雕塑作品,线条流畅生动,如《上帝的手》、《魔鬼的手》等,其中雕塑作品《教堂》塑造的这双手,就是是受哥特教堂的交叉肋骨拱顶启发创作的。如果光从作品名称上看,很难想象一双徐徐举起将要抬拢的纤弱细手与教堂的关系,但从法国罗丹博物馆对这件作品所作出的诗意的描述中,或许能领悟其意:“轻柔的上举与舒展的动作,似乎是随那云端飘荡的圣歌”。作品呈现出一种延展上升、转换空间的形式,仿佛大教堂中交叉向上的肋骨拱,充满着神圣、庄严、震撼人心的力量。
  1.3  流转的动态感—雕塑与巴洛克式建筑
  16世纪以后,欧洲艺术进入到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艺术盛行于17世纪,影响持续到19世纪,从最开始的主要应用于耶稣会教堂,到后来广泛应用于宫殿、政府机关、剧院和宅邸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巴洛克建筑的典型模式是流动、旋转的动态感,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通常,巴洛克艺术空间效果不是对称的,不完全是那种严格的线性透視。
  在这一时期,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继续发生着变化。建筑艺术从一开始绝对的主导地位,发展成有时需要通过雕塑的装饰来表现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如螺旋形圆柱的使用,这样可以弥补建筑的支撑结构本身在可塑性和表现性上的不足。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与建筑,通常更自由、更放纵,也更荒诞、更纤巧。在这节中将会以贝尼尼的雕塑和高迪的现代雕塑建筑为例,探讨流动、旋转的动态感在雕塑和建筑中的重要性。
  1.3.1 贝尼尼的雕塑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是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表现在雕塑上的明显特征是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甚至打破了它们的界限,同时在雕刻中常常运用绘画的手法,造成一种建筑、雕刻绘画三者结合的混合物。他的优秀雕塑作品,布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能用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情感,追求生动优美的造型姿态,善于用豪华的材料和丰富的道具细节,还尽可能地导入装饰背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感染群众的艺术效果。
  贝尼尼的代表作品《大卫》是一件戏剧性表现力很强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大卫将向巨人歌利亚投出石块的瞬间动态。而《阿波罗与达芙妮》也具有类似的特性,表现的是阿波罗追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表情惊恐且下部已经开始变成月桂树的瞬间。由于人物躯体的姿态,雕塑的空间有多个方向的延展,动态自然舒展,把巴洛克式流转的动态感演绎的十分到位。
  1.3.2 高迪的雕塑建筑
  安东尼奥·高迪,享誉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他的建筑奇异而又美轮美奂,他对色彩、材料及各种曲线的娴熟应用使建筑奇妙而富有观感,为巴塞罗那,更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族大教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也为20世纪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常常会为它们多变的形状、丰富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玄幻而叹为观止。
  米拉公寓是高迪做的最后一个住宅建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米拉公寓坐落在巴塞罗那优雅的商业区中段,像一个巨大的手工制作的雕塑。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又像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海螺造型的楼梯间、罗马士兵头盔造型的烟囱,以及蘑菇造型的通风口,都是造型奇特又有趣味。米拉之家从里到外,整个结构既无棱也无角,全无直线的设计营造出无穷的空间流动感,真正体现了巴洛克式流转的动态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形成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中的各个门类也是如此,只有在与彼此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才能适应历史生存的脚步。艺术门类之间壁垒的打破,使雕塑与建筑出现了融合及共生的情况,而这无疑给双方都带了创新和发展的不断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马文·特拉亨伯格/伊莎贝尔·海曼 著,王贵祥/青锋/周玉鹏 译,《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
  【3】 吕品田,《自由空间的向往:西方现代雕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4】 方晓风,《巴洛克建筑的动感之路》,《装饰》,2012年229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占据主导地位,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科技的发展,把微课带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其方便性、生动性受到师生的喜爱,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
期刊
材料中分水,只有三升、五升、八升的无刻度水杯且只有八升的水杯被装满,要将水均分为四升,则需借助另两个杯子反复倾倒方可完成。  从中也可看出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水的均分好比分配的平衡,各杯水间的倾倒好比内部调节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做好”,而分配三杯水的方法正蕴含了“分好蛋糕”的机巧。  《管子·牧民》中有云:“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在经济层面,正如分水的第一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其担负着培养美术师资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提高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多的人们关注起了孩子在幼儿时期各项能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孩子各项感觉和知觉发展
期刊
【摘要】: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并且对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着不小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小学阅读教学发生的一些变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阅读 内容 课堂 评价  引言:众所周知,目前各种图书网站以及阅读平台的兴起,使得阅读的资源更加
期刊
【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法律英语文本的翻译报告。在翻译实践的文本材料中,译者发现了大量的定语从句。一方面,定语从句的使用体现了法律文本的严谨性特点;另一方面,定语从句的使用将句式和句子结构变得很复杂,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在本翻译报告中,译者探讨《商标法的历史基础》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首先,译者简要介绍定语从句的类型及特点,并总结翻译定语从句的方法。然后,译者探讨翻译《商标法的历史基础》中定语从句的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在新课改的要求展开了探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也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研究、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地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数学素养,以此从多方面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此,文章就着重阐述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分析了该模式所遵循的个性与共性同发展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
期刊
【摘要】:听力训练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三四年级英语听力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听力训练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三四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听力训练的强度,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为小学英语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听力训练 小学英语 三四年级  1引言  据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Wilga M. River统计,在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占实际时间的45%,说占30%,读
期刊
【摘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教育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趋于多元化发展,而微课作为先进的新型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小学科学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小学科学中的教学内容,很多是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在小学科学
期刊
【摘要】:艺术作为一种张扬内心情感、发挥社会机能的重要教育手段,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思维能力构建起到了极为深远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美术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从遵循儿童情感基础、培养观察想象能力以及发掘儿童艺术个性等三个层面入手,探讨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教育 美术课程 身心发展规律  引言: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受区域
期刊
【摘要】:地理学习是高中学习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功课,地理这门学科涉及世界各地的地理地貌、气象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学习过程中也会接触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貌。但是地理的学习并不是仅仅为了应对高考,加强对高中生在地理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从地理图表、地理观察、调查和信息获取几方面进行了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希望通过此文可对相关教师创新地理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