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是因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针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均可产生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特点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效提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除可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外,还可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现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有效课堂提问即为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文章围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展开探讨。
  一、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特点
  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仅能集中20分钟左右,主要原因为学生年龄较低,在智力、心理方面为发展阶段,加之教师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化并未予以重视,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此教学模式下,将会致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消磨。而将核心素养培养同数学教学活动结合,则可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基础上,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促使学生除可掌握数学知识外,还可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此外,众多实践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除可强化学生思维抽象能力外,也可有助于学生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备重要意义。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效问题则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要途径。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问题难度适中。针对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學习具备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所提出问题的难度应适中。若教师所提出问题难度过高,学生经苦思冥想不得答案后,将会产生畏难情绪,对知识点无法加以理解,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率产生影响,部分学生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感,或抵触数学学习,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形成阻碍。若教师提出问题难度过低,学生未经深思熟虑便可获得答案,则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因此,教师可在学习起步阶段将较为简单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调整为学习状态,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引导学生针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层次探讨。其次,教师所提出问题应具备针对性。因个人家庭环境、个人天赋存在差异,使得学生所擅长方面各有不同,班级中学困生、学优生同时存在,但占比较多为成绩中等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需将学习中等的学生作为重点,针对学优生、学困生展开差异化提问,促使班级学生均可参与至学习活动中,依据数学问题展开交流、思考,强化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所设计问题需具备一定趣味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多借助课堂提问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低,因此并未形成强烈纪律意识,上课时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有效时间内难以展开有效学习活动。所以,教师需借助课堂提问方式掌握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跟随教师。教师在提问时,需精简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可对教师意思即刻理解,积极参与至课堂交流中。教师还应对问题的趣味性加以重视,不可呆板的提问,需营造轻松的提问氛围。若教师在严肃氛围下提问,将会压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而在轻松活跃氛围下,学生则可积极参与至问题探讨中,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强调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长有限,部分教师在教学进程、教学任务压力下,未对教学时间展开合理分配,将问题向学生提出后,未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急于将正确答案向学生告知,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无法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此种短暂提问环节的设置,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点展开深层次了解,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阻碍。针对此现象,要求在备课环节教师需注重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对本节课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详细分析本节课中所包括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同时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不可催促学生,直接将问题答案向学生告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可对答案对错加以主观判断,应同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答案,引导学生将自身解题想法、思路加以分享,走出思维误区,获得正确答案。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重视教学问题、实际生活二者间的关联,以知识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作为问题提出理念,促使学生认知到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广泛存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至生活中,以此推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展开“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时,教师完成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讲述后,学生可对轴对称图形形成初步了解。此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教师问题提出后,纷纷发散思维对生活中所看到的轴对称图形加以思考。有同学指出,麦当劳的黄色商标即为轴对称图形;还有学生指出,家里的茶几就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指出,生活中所穿的衣服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纷纷将自身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轴对称图形加以表述,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发散思维得以开发,此外,此种教学问题的提出,还可实现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将会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同时,学生借助此种生活化问题的思考,可利用自身数学思维、数学知识解答问题,可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设置追问式提问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水平、理解能力较低,在知识学习时会存在各种问题。针对此现象,教师除应对学生学习状态加以了解外,还应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展开追问式提问,促使学生可对理解中所存在的偏差加以理清。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可喧宾夺主,需对自身角色形成正确认知,此不仅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为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如教师展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如下问题向学生提出:24÷3=,64÷8=,81÷9=,38÷6=,75÷9=,22÷7=等诸多问题。因学生已掌握简单的乘除法计算方式,所以,学生在解答前三个问题时较为顺利,当学生解答余下问题时则无从下手。教师在此时便可应用追问式提问帮助学生找寻问题处理思路,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36÷6如何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给出答案,随后,再向学生提问38÷6结果是多少,由于38比36大2,因此,38÷6=6……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后,引导学生对其余问题展开解答。教师在学生题目完成解答后,将有余数的除法同生活实际关联,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完成实际生活问题的处理。借此,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教师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课堂有效提问,除可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乐趣加以感知外,还可促使学生在题目解答过程中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三)重视问题启发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教师均会选择后者。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借助引导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加以掌握,促使学生直接参与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以发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收获成就感,借此可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有效的学习方式即为促使学生在创造、体验中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问题氛围,促使学生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展开图形教学内容時,多借助绘制草图的方式完成难点知识的简化。如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圆环面积时,学生对于简单的题型可顺利解答,但当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时,学生就难以解答:“公园中有一圆形花坛,此花坛半径为2m,花坛周围铺一条宽1m的小路,请问小路的面积是多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大意加以梳理:“题目中给出哪些条件?为解答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此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环宽。”教师再展开引导:“对,环宽,那么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绘制草图吗?标出环宽。”随后,学生纷纷开始绘制草图,学生绘制完成草图后理解:“大圆半径为3 1m。”教师再展开提问:“若花坛直径为2m,则大圆的直径如何计算?”教师借助启发式提问的应用,加之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草图,促使学生可将圆环计算方式加以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提问式教学同核心素养培养具备较高契合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对提问式教学的应用加以重视,如教师可借助强调生活实际的联系、设置追问式提问、重视问题启发性等策略的采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文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0(4):119,126.
  [2]谭影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4):131-132.
  [3]施瑾.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提问[J].教育,2018(52):38.
  [4]贺亚亚.探教学评价,享语言艺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与提问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2):156.
  [5]何贵梅,李慧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进行课堂有效提问[J].新课程(中),2018(4):186.
  [6]潘文凯.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12):152.
  作者简介:
  赖秀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金华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了初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纳入
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的应用,而在高中生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学科同样也离不开数学的应用。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数学知识也频繁地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应用。以物理为例,很多物理的基础概念、解题思路、解题模式都与数学方法息息相关。尤其在物理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的应用不再是基础的数字计算,更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物理定律、原理之中。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地创新发展,我国的城市学校中几乎都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并对教育事业进行创新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农村的学校中,由于某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
摘 要:空间观念是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图形教学和其他数学内容一样,并没有特殊之处,依然以讲述为主,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他们缺乏空间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对图形大小、形状等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采取数形结合、生活化元素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小学生不断接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养成创新型的意识和习惯。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学工作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创新型的思维,不断实现自身的提高和进步。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发展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已经成为一种
摘 要:如今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之上,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进步。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被应用在教学领域体现在翻转课堂上,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置身于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探索的问题.文章将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小学数学一直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学科,对于理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理解难度的数学知识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都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容易出现错误,特别是在数学习题训练中,在做题中犯错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易错知识点一直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内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虽然大部分教师
新课改革不仅是教材内容、教育观念,同时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机会,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