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可是,在实践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对例题的研究,而对教材习题却不以为然,有的只把它作为巩固新知的一个素材,缺少对习题的解读、重构和创新,以致教材的意图不能体现,教材习题的功能不能更好地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用好、用活教材提供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用好教材习题,发挥拓展引升功能
教材习题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教学素材,是智慧的结晶。作为使用者的教师,不该随意地将其看作新知练习的素材,而应认真解读教材习题,理解教材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很多习题是例题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引升。因此,教师在教好例题的基础上,还要更好地用活教材习题,努力体现习题应有的价值。
例1(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做一个小正方体,两个面有“1”,两个面有“2”,两个面有“3”,抛30次,并把小组的结果汇总在统计表中。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此道练习题,是对例题的拓展与提升。因此,教师在处理此题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什么会相等呢?”引导学生去理解统计的意义,进一步感悟可能性的相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在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写上‘1’、‘2’、‘3’、‘4’、‘5’、‘6’,然后抛30次,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会怎样呢?”这样教学,学生对可能性相等的认识从两个事件到三个事件再到六个事件,其本质特征逐步被凸显和揭示出来,并得到内化与提升,真正体现了这道习题的价值。实践证明:用好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巩固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拓展认知结构,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用活教材习题,加强探究应用意识
教材习题虽然有些也是图文并茂,但往往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有时会影响习题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探究、应用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努力把静态的教材习题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资源,使学生在动态变化中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例2(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练习中的第4题):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其中有一组图是这样的,如右图。
教材安排此道练习是为了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但受教材的限制,只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其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了。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把轴对称图形的练习置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纸片,引导学生操作:“你能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片摆出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探究摆出以下图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两个圆能不能摆出一个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呢?”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摆出了图形。
这样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呆板的纯练习局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究、思考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证明:用活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自主探索、自主构建,增强学习热情,发散思维,提高应用能力。
三、用足教材习题,丰富数学习题内涵
教材习题中有些知识是显现的,直接体现在习题中,而有些知识、思想、方法却隐藏在习题的背后。这就需要教师挖掘习题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使习题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开拓思路的一个重要载体。
例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材的意图是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觉得,如果只达到这个层面就结束练习是欠缺的、不足的,因为此题的背后蕴含着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为此,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些计算结果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呢?”这样教学,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获得规律,又学会把平面图形中的规律应用到立体图形中,丰富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用足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提高认识,沟通联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思维。
四、用新教材习题,提升数学思维含量
教材习题虽然是专家精心设计的,但因时空的限制,有些习题缺乏诱惑力和吸引力,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可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时代的发展,捕捉最新的学习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有趣的、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习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
例4(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在完成教材习题后可补充这样一题):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来了8个小朋友,他会怎么办呢?正当他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中间横切一刀),又来了第9个小朋友,他又会怎么办呢?冬冬把自己的一份平均分成了2份,给了一份第9个小朋友。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这是张齐华老师执教“认识分数”一课中设计的一道习题,可以说是习题设计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张老师从一则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广告中看到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把它开发成了一道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学生在观看广告后,解决问题的兴趣高涨,联想到了 等分数。“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的?”这一问,为抽象的分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了桥梁,并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奠定了基石。张老师在交流中连续问了三次,而这三问却各不同,它的思维含量在不断地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增强探究欲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用新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与价值。
教材习题与例题的教学是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巩固、提升离不开习题。作为教师要用好、用足、用活、用新教材习题,让其发挥更大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用好教材习题,发挥拓展引升功能
教材习题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教学素材,是智慧的结晶。作为使用者的教师,不该随意地将其看作新知练习的素材,而应认真解读教材习题,理解教材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很多习题是例题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引升。因此,教师在教好例题的基础上,还要更好地用活教材习题,努力体现习题应有的价值。
例1(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做一个小正方体,两个面有“1”,两个面有“2”,两个面有“3”,抛30次,并把小组的结果汇总在统计表中。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此道练习题,是对例题的拓展与提升。因此,教师在处理此题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什么会相等呢?”引导学生去理解统计的意义,进一步感悟可能性的相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在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写上‘1’、‘2’、‘3’、‘4’、‘5’、‘6’,然后抛30次,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会怎样呢?”这样教学,学生对可能性相等的认识从两个事件到三个事件再到六个事件,其本质特征逐步被凸显和揭示出来,并得到内化与提升,真正体现了这道习题的价值。实践证明:用好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巩固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拓展认知结构,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用活教材习题,加强探究应用意识
教材习题虽然有些也是图文并茂,但往往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有时会影响习题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探究、应用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努力把静态的教材习题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资源,使学生在动态变化中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例2(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练习中的第4题):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其中有一组图是这样的,如右图。
教材安排此道练习是为了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但受教材的限制,只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其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了。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把轴对称图形的练习置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纸片,引导学生操作:“你能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片摆出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探究摆出以下图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两个圆能不能摆出一个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呢?”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摆出了图形。
这样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呆板的纯练习局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究、思考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证明:用活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自主探索、自主构建,增强学习热情,发散思维,提高应用能力。
三、用足教材习题,丰富数学习题内涵
教材习题中有些知识是显现的,直接体现在习题中,而有些知识、思想、方法却隐藏在习题的背后。这就需要教师挖掘习题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使习题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开拓思路的一个重要载体。
例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材的意图是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觉得,如果只达到这个层面就结束练习是欠缺的、不足的,因为此题的背后蕴含着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为此,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些计算结果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呢?”这样教学,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获得规律,又学会把平面图形中的规律应用到立体图形中,丰富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用足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提高认识,沟通联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思维。
四、用新教材习题,提升数学思维含量
教材习题虽然是专家精心设计的,但因时空的限制,有些习题缺乏诱惑力和吸引力,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可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时代的发展,捕捉最新的学习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有趣的、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习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
例4(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在完成教材习题后可补充这样一题):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来了8个小朋友,他会怎么办呢?正当他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中间横切一刀),又来了第9个小朋友,他又会怎么办呢?冬冬把自己的一份平均分成了2份,给了一份第9个小朋友。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这是张齐华老师执教“认识分数”一课中设计的一道习题,可以说是习题设计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张老师从一则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广告中看到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把它开发成了一道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学生在观看广告后,解决问题的兴趣高涨,联想到了 等分数。“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的?”这一问,为抽象的分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了桥梁,并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奠定了基石。张老师在交流中连续问了三次,而这三问却各不同,它的思维含量在不断地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增强探究欲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用新教材习题,能使学生在习题的解决中,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与价值。
教材习题与例题的教学是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巩固、提升离不开习题。作为教师要用好、用足、用活、用新教材习题,让其发挥更大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