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只就对科耶夫《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一文的贯通性阅读来进入其有关黑格尔哲学体系解读的关键,并就科耶夫讨论的黑格尔、马克思与基督教的相互关系作出几点影射性关联,以完成对科耶夫意图的明确指引。
[关键词]科耶夫;黑格尔;基督教
我是怀着一种别样的冲动去阅读《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的,它就像一个青涩而略带孤傲的少年对成年人辛辣恣肆的成熟或玩世不恭怀有的那种好奇,除了那情态的滑稽深诡,似乎在随口脱出的言语之间有着某种年轻人难以深明的真实(那讽刺调笑的大捭大阖里总有着意味深长的尾音)——少不更事,这可能源于我的简单,也可说是不简单,因我总以为世界秘密众多,而那秘密就如莎乐美的纱衣,撩起、拖拽、起舞时陡然的一次蜕衣与心惊,继而是层层迷迭——禁止与引诱,这是人类的单纯所在,也是人类的复杂之所,故而我想到,一副世事了然的成熟未免不会是另一般作茧自缚的断然与稚拙——例如,科耶夫。
读科耶夫是一个艰难的举动,特别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这相当于在抽开板凳之后让你继续保持曾经的坐姿,所以,我几乎把这样的阅读统统作为深明阅世、聪人耳目的修行,就像海德格尔在写给学生的信中所告诫的——“行这样的(思想)道路,要求做行走方面的练习。练习需要手艺。”(《演讲与论文集·物》P195)
一、眉目
在正式对文章进行读解前,我想就文章标题浪费片刻,在直观上,文章标题以黑格尔、马克思与基督教三个名词直达眼帘,就标题的基本形式可以形成以下关系组合
A、黑格尔与马克思
B、黑格尔与基督教
C、马克思与基督教
先不论每一个组合关系都是一个掣动西方思想史的大标题,单就其表面而言也有其有趣之处,马克思=唯物论(无神论)1,基督教=基督神学,至于黑格尔等于什么,我们可以暂且不表,但却似乎可以将马克思与基督教放置在表面的对立两极中,而若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则可以将黑格尔置于其中;标题似乎更应该是——马克思、黑格尔与基督教!
但若通读全文,直观映像上我们只能明显找到黑格尔与基督教两者,而马克思则只在文章后半段两次简略提及,并且只以黑格尔的“唯物主义”面相标志之,但如果清理文间黑格尔与基督教的关系,则会有其他发现:
首先,科耶夫此文前半部分意在反驳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有神论或神学断定,并直言黑格尔哲学为极端的无神论哲学;亦即是说,科耶夫此文面临的第一个急待处理的问题即为:黑格尔哲学中的神学因素与科耶夫本人的无神论立场之间的对立或说矛盾,亦可置换为,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上帝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位置问题。
其次,若无神论的断语成立,那么马克思与黑格尔在科耶夫处的关系则呈现出相反交互的两面,一则马克思坚定的唯物论立场似乎确可视作黑格尔无神论的极端表现甚至是某种变相的完成,而另则,若只以黑格尔的“唯物主义”面相视之,则马克思(其在黑格尔之后)反而只是观入黑格尔错综圆厅的一扇门窗(此时,历史进化论失效,这失效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历史终结,表面的思想与行动进展的可能都寓于前已的历史之中——这是科耶夫的立场;二是思想本身的关联并非可以完全纳入一维的时间序列来加以同一,其空间内的交互与穿透亦是不得不备作参照的——这是海德格尔的立场)。
故而,其纠合不清的关节恐怕在于其所言的“极端的无神论”的“极端”处,而且,我们也万不可忘记科耶夫另一部大作《黑格尔导读》的开端引文:
Hegel, . . erfasst die Arbeit als das Wesen, als das sich bewahrende Wesen des Menschen. Karl Marx
(“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本质,理解为能自我证明的人的本质。”——卡尔·马克思) 2
二、经络
直觉上,科耶夫的为文方式或说逻辑与黑格尔有一种反向的取道,这可能是其读解的后设性与整体把握使然(下文详叙),却也表现在科耶夫本文以黑格尔的神学面相还原至人议论本质为的始,其用意即在一种下降式的抬升——人的本质即历史的本质,而此种本质的根本体现即为“承认”——求欲望的欲望(人是自我意识)。也是以此关节,科耶夫妄图打通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存在主义式的黑格尔主义(此处“存在主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解明,但可以明言的是,科耶夫借此而对整个法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其独到的黑格尔解释加之左右黑格尔派的宽泛划分使其获得了一种对于现代思想的独特决断甚至亦可言之独断,而其“如果海德格尔没有出版《存在与时间》,那么《精神现象学》很可能将无法被理解”3的断语则益发意味深具!)。
因此,简要而言,全文大致可分为三:1、论证黑格尔的极端无神论,澄清黑格尔的无神论取向及其人议论的本质面相;2、标明此种人议论成立的根本枢纽,也是中介或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承认”;3、重点解释黑格尔之后的时间意义,进而澄清历史终结之终结——普遍均质国家与智慧之人(或智者)。
但与以上的意图脉络互为交响,科耶夫在行文时的明线则是,重申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在“辩证法”呈现的阶段性中借助本体论的“整体”概念贯穿至形而上学的“辩证无神论”,再顺利成章的将人议论问题落实在现象学的“承认”问题上,而这一论述策略最终会转而以其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整体论断(其论断或说把握的方向已经在上述论述策略中甫露端倪)来作为其“论证”的收尾,进而在文章结束前完成一个黑格尔式的整体圆圈(一次不露声色的炫技!)。
注:1此处只就表面的学理主张单纯摆出,与“唯物论”反相参照的是,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一书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作犹太弥赛亚主义的世俗变形,并将《旧约》传统看作马克思学说难以自觉的前理解结构:无产阶级=历史(上帝)选民 共产主义社会=无上帝的上帝国 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自我救赎运动。
注释
1此处只就表面的学理主张单纯摆出,与“唯物论”反相参照的是,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一书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作犹太弥赛亚主义的世俗变形,并将《旧约》传统看作马克思学说难以自觉的前理解结构:无产阶级=历史(上帝)选民 共产主义社会=无上帝的上帝国 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自我救赎运动
2《黑格尔导读》译者姜志辉.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P3
3《存在的一代》(美)伊森·克莱因伯格 著,陈颖 译,新星出版社. 2010年版 P110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贺麟译.精神现象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黑格尔著,薛华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科耶夫著,姜志辉译.黑格尔导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
[4]科耶夫,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孙向晨译.《驯服欲望》[C]p1-25. 刘小枫选编 贺志刚,程志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孙向晨.〈从黑格尔到现代法国哲学:论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见《学术季刊》,1(1998),页85-94。
[6]福山.《历史的终结》,翻译组译,内蒙古:远方版1998,页59
[7]科耶夫.〈对《精神现象学前六章的概括解释》〉(李鹏程译),见《哲学译丛》,1(1997),页66
[8]莎蒂亚·德鲁里著.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M].张琦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关键词]科耶夫;黑格尔;基督教
我是怀着一种别样的冲动去阅读《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的,它就像一个青涩而略带孤傲的少年对成年人辛辣恣肆的成熟或玩世不恭怀有的那种好奇,除了那情态的滑稽深诡,似乎在随口脱出的言语之间有着某种年轻人难以深明的真实(那讽刺调笑的大捭大阖里总有着意味深长的尾音)——少不更事,这可能源于我的简单,也可说是不简单,因我总以为世界秘密众多,而那秘密就如莎乐美的纱衣,撩起、拖拽、起舞时陡然的一次蜕衣与心惊,继而是层层迷迭——禁止与引诱,这是人类的单纯所在,也是人类的复杂之所,故而我想到,一副世事了然的成熟未免不会是另一般作茧自缚的断然与稚拙——例如,科耶夫。
读科耶夫是一个艰难的举动,特别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这相当于在抽开板凳之后让你继续保持曾经的坐姿,所以,我几乎把这样的阅读统统作为深明阅世、聪人耳目的修行,就像海德格尔在写给学生的信中所告诫的——“行这样的(思想)道路,要求做行走方面的练习。练习需要手艺。”(《演讲与论文集·物》P195)
一、眉目
在正式对文章进行读解前,我想就文章标题浪费片刻,在直观上,文章标题以黑格尔、马克思与基督教三个名词直达眼帘,就标题的基本形式可以形成以下关系组合
A、黑格尔与马克思
B、黑格尔与基督教
C、马克思与基督教
先不论每一个组合关系都是一个掣动西方思想史的大标题,单就其表面而言也有其有趣之处,马克思=唯物论(无神论)1,基督教=基督神学,至于黑格尔等于什么,我们可以暂且不表,但却似乎可以将马克思与基督教放置在表面的对立两极中,而若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则可以将黑格尔置于其中;标题似乎更应该是——马克思、黑格尔与基督教!
但若通读全文,直观映像上我们只能明显找到黑格尔与基督教两者,而马克思则只在文章后半段两次简略提及,并且只以黑格尔的“唯物主义”面相标志之,但如果清理文间黑格尔与基督教的关系,则会有其他发现:
首先,科耶夫此文前半部分意在反驳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有神论或神学断定,并直言黑格尔哲学为极端的无神论哲学;亦即是说,科耶夫此文面临的第一个急待处理的问题即为:黑格尔哲学中的神学因素与科耶夫本人的无神论立场之间的对立或说矛盾,亦可置换为,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上帝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位置问题。
其次,若无神论的断语成立,那么马克思与黑格尔在科耶夫处的关系则呈现出相反交互的两面,一则马克思坚定的唯物论立场似乎确可视作黑格尔无神论的极端表现甚至是某种变相的完成,而另则,若只以黑格尔的“唯物主义”面相视之,则马克思(其在黑格尔之后)反而只是观入黑格尔错综圆厅的一扇门窗(此时,历史进化论失效,这失效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历史终结,表面的思想与行动进展的可能都寓于前已的历史之中——这是科耶夫的立场;二是思想本身的关联并非可以完全纳入一维的时间序列来加以同一,其空间内的交互与穿透亦是不得不备作参照的——这是海德格尔的立场)。
故而,其纠合不清的关节恐怕在于其所言的“极端的无神论”的“极端”处,而且,我们也万不可忘记科耶夫另一部大作《黑格尔导读》的开端引文:
Hegel, . . erfasst die Arbeit als das Wesen, als das sich bewahrende Wesen des Menschen. Karl Marx
(“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本质,理解为能自我证明的人的本质。”——卡尔·马克思) 2
二、经络
直觉上,科耶夫的为文方式或说逻辑与黑格尔有一种反向的取道,这可能是其读解的后设性与整体把握使然(下文详叙),却也表现在科耶夫本文以黑格尔的神学面相还原至人议论本质为的始,其用意即在一种下降式的抬升——人的本质即历史的本质,而此种本质的根本体现即为“承认”——求欲望的欲望(人是自我意识)。也是以此关节,科耶夫妄图打通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存在主义式的黑格尔主义(此处“存在主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解明,但可以明言的是,科耶夫借此而对整个法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其独到的黑格尔解释加之左右黑格尔派的宽泛划分使其获得了一种对于现代思想的独特决断甚至亦可言之独断,而其“如果海德格尔没有出版《存在与时间》,那么《精神现象学》很可能将无法被理解”3的断语则益发意味深具!)。
因此,简要而言,全文大致可分为三:1、论证黑格尔的极端无神论,澄清黑格尔的无神论取向及其人议论的本质面相;2、标明此种人议论成立的根本枢纽,也是中介或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承认”;3、重点解释黑格尔之后的时间意义,进而澄清历史终结之终结——普遍均质国家与智慧之人(或智者)。
但与以上的意图脉络互为交响,科耶夫在行文时的明线则是,重申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在“辩证法”呈现的阶段性中借助本体论的“整体”概念贯穿至形而上学的“辩证无神论”,再顺利成章的将人议论问题落实在现象学的“承认”问题上,而这一论述策略最终会转而以其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整体论断(其论断或说把握的方向已经在上述论述策略中甫露端倪)来作为其“论证”的收尾,进而在文章结束前完成一个黑格尔式的整体圆圈(一次不露声色的炫技!)。
注:1此处只就表面的学理主张单纯摆出,与“唯物论”反相参照的是,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一书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作犹太弥赛亚主义的世俗变形,并将《旧约》传统看作马克思学说难以自觉的前理解结构:无产阶级=历史(上帝)选民 共产主义社会=无上帝的上帝国 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自我救赎运动。
注释
1此处只就表面的学理主张单纯摆出,与“唯物论”反相参照的是,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一书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作犹太弥赛亚主义的世俗变形,并将《旧约》传统看作马克思学说难以自觉的前理解结构:无产阶级=历史(上帝)选民 共产主义社会=无上帝的上帝国 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自我救赎运动
2《黑格尔导读》译者姜志辉.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P3
3《存在的一代》(美)伊森·克莱因伯格 著,陈颖 译,新星出版社. 2010年版 P110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贺麟译.精神现象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黑格尔著,薛华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科耶夫著,姜志辉译.黑格尔导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
[4]科耶夫,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孙向晨译.《驯服欲望》[C]p1-25. 刘小枫选编 贺志刚,程志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孙向晨.〈从黑格尔到现代法国哲学:论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见《学术季刊》,1(1998),页85-94。
[6]福山.《历史的终结》,翻译组译,内蒙古:远方版1998,页59
[7]科耶夫.〈对《精神现象学前六章的概括解释》〉(李鹏程译),见《哲学译丛》,1(1997),页66
[8]莎蒂亚·德鲁里著.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M].张琦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