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难以跳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大类的范畴。可以说,高考作文积30多年之重,是惟一没有多少变化与创新的题型,已经走入了一条狭窄的死胡同,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也已经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了。
如何改革?如何突破瓶颈、杀出重围?笔者以为,出路就是“化整为零”,即以若干篇小作文替代一篇大作文。理由如下:
一、避免题源枯竭,频频撞车
随着近几年来大多数省市的高考自行命题,每年“消费”的作文题越来越多。而作文题型还是“老三篇”(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仅无法突破命题范围的瓶颈,又陷入了题源日益枯竭的困境,各省市之间的雷同和撞车现象日趋严重。就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说,2007年“命题作文”的有六家,“材料作文”的有四家,“话题作文”的有九家。从内容上来看,要求考生“谈人生”的有三家,“谈励志”或“谈体悟”的各有四家,“谈爱”与“感恩”的有两家,“谈母语”与“教育”的也有三家,等等。很明显,雷同与撞车之严重可见一斑。这种撞车情况不仅在当年的题目中存在,也有与往年的交叉撞车。如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与2006年上海卷的“遥望天空”完全雷同;2008年全国卷的“海龟和老鹰”同江西卷的“田鼠或田鼠天敌给人类的一封信”,以及海南、宁夏卷的“我和小鸟”都以小动物作为写作对象,都可以同生态环境的保护扯上关系;2008年全国卷I、陕西卷的“抗震救灾”与同年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基本属于同一类的话题,重庆卷的“生活在自然中”同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也同属于生活与自然的话题;2008年四川卷的“坚强”又同2002年的“选择坚强”如出一辙;2009年海南、宁夏卷的“诚实善良”与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何其相似!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与2007年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同属感恩性质的题材;湖北卷的“站在……门口”与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也有异曲同工之感;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与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完全可以当作同一题材来写,虽然后者不限于只写“九零后”;去年江苏卷的“品味时尚”与前年浙江卷的“感受城市/触摸乡村”也可以看作是异题同义来理解,等等。估计随着各省市自行命题权限的放开,这种雷同与撞车现象将会越来越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以前考过的题目(或稍加翻新)又拿出来再考现在的考生,再加上市场上的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汇编多如牛毛,让某些学生考前看到或“准备”到了也是很自然的,到时阅卷老师又很难判断其为宿构和抄袭。与其这样雷同与撞车,还不如彻底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突破瓶颈,“化整为零”,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况且这种改革思路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部分华语区早已实践过了,效果很不错。我们为什么不能效仿、实验一下呢?
二、避免审题失误,全盘皆输
现行的高考作文分值占了60分(有的省市是70分),如果学生在审题方面稍有失误,就会被判为30分以下,甚至只有15~10分。可以说,一招(审题)失误,全盘皆输。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的应试风险,况且也不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导致考生投入的心血与他们收获的成绩不成比例,并且有好多考生都存在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祟,考生平时不愿在写作方面多下苦功,教师也不肯在写作教学方面花大力气。即使是文学社的骨干,甚至在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的写作高手,也往往在高考作文中输得一败涂地,惨不忍睹。
为了分散高考作文的高风险态势,让学生考出真实成绩,发挥出真实水平,也应将大作文“化整为零”,分成若干篇100字至200字的小文章(语段)。从形式上说,可以采用情景型、想象型、读后感、评论型(评价文学形象、评论时事政治)和贴近生活的应用文(书信、便条和广告)等等,要求写得得体合理就行了。这样一分散,不仅考查的范围全面了,而且考查的写作能力也多样化了。对于学生来说,也不至于每一篇都审题失误,自然化解了考生的风险,更贴近了现实生活。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三、避免判分标准的偏差
高考作文的阅卷问题,历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以前是人工阅卷,现在已有许多省市采用了网上阅卷,虽然公平性较前有了提高,但仍然杜绝不了误判现象。一个省有几十万考生,光批阅作文的教师就有几百人,无论阅卷组长如何把关,都难以精确统一宽严标准,同一篇作文由不同的阅卷教师判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阅卷者,第一天判分的标准与一星期后的标准恐怕也不会完全一致。据阅卷者透露,因为阅卷任务繁重,又加上时间紧迫,大多数阅卷者都采取比较保险的做法,即多给作文打基准分,不高也不低,组长也不会找他的麻烦。这样,阅卷者的速度是加快了,保险系数也增加了,可是作文的优劣好坏就难有区分度了。即拉不开得分的差距,判不出优劣档次,这就失去了选拔考试的意义,直接影响了选拔考生的梯度,也间接影响了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怪不得有不少师生认为,作文课上与不上没关系,反正高考作文的好与差基本拉不开距离。由此导致了学生懒得学,教师也不愿花大力气去教。
记得前几年有人在媒体上披露了高考作文阅卷的内幕细节,说有的阅卷教师只用90秒钟判一篇作文,曾引起社会舆论的哗然。人们对阅卷者的责任心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其实,这还不算希奇,网上阅卷试行后,有的教师平均只用70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文的判分过程,真可谓“深圳速度”、“草菅人命”。试想一下吧,这么短的时间,阅卷者能发现考生作文中的亮点和缺点吗?这样判出来的分数能让人信服吗?因此,变一篇大作文为若干篇小作文的改革思路和设想就显得优越起来,它能避免作文判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不公平的因素。既化解了考生的风险,也化解了人们对高考作文判分的不满情绪。
四、避免套话空谈和宿构捷径
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型的劳动者,而几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却又似乎是为了培养作家,要求之高,令人难以接受。其实,每年数以千万计的高考考生中有几人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专门从事写作的呢?笔者以为,中学的写作教学还是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回归生活,多多关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类文体。
再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也反映到了学校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学生在学校只知道应试,不会读书。有的学生在三年高中期间没有读过一部长篇名著,连看报看杂志也只看标题和图片;有的学生离家在外读书多年,没有写过一封家书,等等。社会的浮躁之气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谁也静不下心来,谁也坐不下身来,吃的是快餐、方便面,阅读的是网页上的动漫图片和跳动、移动的文字。有几个能沉得住气的在那里舞文弄墨,手不释卷?就是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有几个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写出来的?洋洋洒洒的几千字,说不定就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从网络上下载后,东拼西凑组合而成的。因此,想通过高考作文的途径,来扭转时下的浮躁之气,简直是不自量力!况且,现实生活也真的需要“小打小闹”的小作文,即两三百字能说清事理、解决问题的文章(片段)。其实文章长了也没有人看,更没人愿意去写,除非自己有天赋,立志要当作家的。
笔者认为,一般人(不包括想做作家的),能用两三百字说清楚一桩事情的经过,或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表达明确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态度,已经很不错了,既符合简明扼要的原则,又符合时代快节奏的需要,何必强求800字或1000字的大作文呢?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提得过高,反而成了跳一跳也摘不到的苹果。按目前高中学生的一般水平,他们真的不具备写作较高要求的文章,许多学生甚至连写一封比较得体的家书的能力也没有,提起笔来忘记字词,甚至错别字连篇,表达意思含糊不清,观点模棱两可;写出字来如狗爬鸡抓,到了大学毕业还填不出一份像样的毕业生登记表,怎能赶着鸭子上架?况且一般的实用文体,既杜绝了学生说套话、空话的机会,也堵死了学生背范文、宿构的捷径。既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培养实事求是的文风,改善浮躁之气,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类名著,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现实生活也需要短小精悍的实用文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几个人用得着经常写散文小说之类的纯文学的?绝大多数是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用文,而且需要短小精悍。况且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文写作能力,让他们走出学校后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写作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也没有必要把学生往“做作家”这条路上引导。当然,那些对写作存在强烈兴趣和突出悟性的少数学生,他们自然也会自觉地向老师请教的,没有必要因为这少数的写作精英而要求全体学生陪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因此,把高考的一篇大作文“化整为零”,改成三四篇200字到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是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突破瓶颈、杀出重围的一条很有希望的出路,对中学作文教学和高考改革都将是有利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桐乡市高级中学)
如何改革?如何突破瓶颈、杀出重围?笔者以为,出路就是“化整为零”,即以若干篇小作文替代一篇大作文。理由如下:
一、避免题源枯竭,频频撞车
随着近几年来大多数省市的高考自行命题,每年“消费”的作文题越来越多。而作文题型还是“老三篇”(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仅无法突破命题范围的瓶颈,又陷入了题源日益枯竭的困境,各省市之间的雷同和撞车现象日趋严重。就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说,2007年“命题作文”的有六家,“材料作文”的有四家,“话题作文”的有九家。从内容上来看,要求考生“谈人生”的有三家,“谈励志”或“谈体悟”的各有四家,“谈爱”与“感恩”的有两家,“谈母语”与“教育”的也有三家,等等。很明显,雷同与撞车之严重可见一斑。这种撞车情况不仅在当年的题目中存在,也有与往年的交叉撞车。如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与2006年上海卷的“遥望天空”完全雷同;2008年全国卷的“海龟和老鹰”同江西卷的“田鼠或田鼠天敌给人类的一封信”,以及海南、宁夏卷的“我和小鸟”都以小动物作为写作对象,都可以同生态环境的保护扯上关系;2008年全国卷I、陕西卷的“抗震救灾”与同年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基本属于同一类的话题,重庆卷的“生活在自然中”同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也同属于生活与自然的话题;2008年四川卷的“坚强”又同2002年的“选择坚强”如出一辙;2009年海南、宁夏卷的“诚实善良”与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何其相似!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与2007年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同属感恩性质的题材;湖北卷的“站在……门口”与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也有异曲同工之感;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与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完全可以当作同一题材来写,虽然后者不限于只写“九零后”;去年江苏卷的“品味时尚”与前年浙江卷的“感受城市/触摸乡村”也可以看作是异题同义来理解,等等。估计随着各省市自行命题权限的放开,这种雷同与撞车现象将会越来越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以前考过的题目(或稍加翻新)又拿出来再考现在的考生,再加上市场上的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汇编多如牛毛,让某些学生考前看到或“准备”到了也是很自然的,到时阅卷老师又很难判断其为宿构和抄袭。与其这样雷同与撞车,还不如彻底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突破瓶颈,“化整为零”,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况且这种改革思路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部分华语区早已实践过了,效果很不错。我们为什么不能效仿、实验一下呢?
二、避免审题失误,全盘皆输
现行的高考作文分值占了60分(有的省市是70分),如果学生在审题方面稍有失误,就会被判为30分以下,甚至只有15~10分。可以说,一招(审题)失误,全盘皆输。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的应试风险,况且也不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导致考生投入的心血与他们收获的成绩不成比例,并且有好多考生都存在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祟,考生平时不愿在写作方面多下苦功,教师也不肯在写作教学方面花大力气。即使是文学社的骨干,甚至在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的写作高手,也往往在高考作文中输得一败涂地,惨不忍睹。
为了分散高考作文的高风险态势,让学生考出真实成绩,发挥出真实水平,也应将大作文“化整为零”,分成若干篇100字至200字的小文章(语段)。从形式上说,可以采用情景型、想象型、读后感、评论型(评价文学形象、评论时事政治)和贴近生活的应用文(书信、便条和广告)等等,要求写得得体合理就行了。这样一分散,不仅考查的范围全面了,而且考查的写作能力也多样化了。对于学生来说,也不至于每一篇都审题失误,自然化解了考生的风险,更贴近了现实生活。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三、避免判分标准的偏差
高考作文的阅卷问题,历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以前是人工阅卷,现在已有许多省市采用了网上阅卷,虽然公平性较前有了提高,但仍然杜绝不了误判现象。一个省有几十万考生,光批阅作文的教师就有几百人,无论阅卷组长如何把关,都难以精确统一宽严标准,同一篇作文由不同的阅卷教师判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阅卷者,第一天判分的标准与一星期后的标准恐怕也不会完全一致。据阅卷者透露,因为阅卷任务繁重,又加上时间紧迫,大多数阅卷者都采取比较保险的做法,即多给作文打基准分,不高也不低,组长也不会找他的麻烦。这样,阅卷者的速度是加快了,保险系数也增加了,可是作文的优劣好坏就难有区分度了。即拉不开得分的差距,判不出优劣档次,这就失去了选拔考试的意义,直接影响了选拔考生的梯度,也间接影响了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怪不得有不少师生认为,作文课上与不上没关系,反正高考作文的好与差基本拉不开距离。由此导致了学生懒得学,教师也不愿花大力气去教。
记得前几年有人在媒体上披露了高考作文阅卷的内幕细节,说有的阅卷教师只用90秒钟判一篇作文,曾引起社会舆论的哗然。人们对阅卷者的责任心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其实,这还不算希奇,网上阅卷试行后,有的教师平均只用70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文的判分过程,真可谓“深圳速度”、“草菅人命”。试想一下吧,这么短的时间,阅卷者能发现考生作文中的亮点和缺点吗?这样判出来的分数能让人信服吗?因此,变一篇大作文为若干篇小作文的改革思路和设想就显得优越起来,它能避免作文判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不公平的因素。既化解了考生的风险,也化解了人们对高考作文判分的不满情绪。
四、避免套话空谈和宿构捷径
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型的劳动者,而几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却又似乎是为了培养作家,要求之高,令人难以接受。其实,每年数以千万计的高考考生中有几人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专门从事写作的呢?笔者以为,中学的写作教学还是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回归生活,多多关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类文体。
再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也反映到了学校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学生在学校只知道应试,不会读书。有的学生在三年高中期间没有读过一部长篇名著,连看报看杂志也只看标题和图片;有的学生离家在外读书多年,没有写过一封家书,等等。社会的浮躁之气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谁也静不下心来,谁也坐不下身来,吃的是快餐、方便面,阅读的是网页上的动漫图片和跳动、移动的文字。有几个能沉得住气的在那里舞文弄墨,手不释卷?就是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有几个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写出来的?洋洋洒洒的几千字,说不定就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从网络上下载后,东拼西凑组合而成的。因此,想通过高考作文的途径,来扭转时下的浮躁之气,简直是不自量力!况且,现实生活也真的需要“小打小闹”的小作文,即两三百字能说清事理、解决问题的文章(片段)。其实文章长了也没有人看,更没人愿意去写,除非自己有天赋,立志要当作家的。
笔者认为,一般人(不包括想做作家的),能用两三百字说清楚一桩事情的经过,或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表达明确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态度,已经很不错了,既符合简明扼要的原则,又符合时代快节奏的需要,何必强求800字或1000字的大作文呢?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提得过高,反而成了跳一跳也摘不到的苹果。按目前高中学生的一般水平,他们真的不具备写作较高要求的文章,许多学生甚至连写一封比较得体的家书的能力也没有,提起笔来忘记字词,甚至错别字连篇,表达意思含糊不清,观点模棱两可;写出字来如狗爬鸡抓,到了大学毕业还填不出一份像样的毕业生登记表,怎能赶着鸭子上架?况且一般的实用文体,既杜绝了学生说套话、空话的机会,也堵死了学生背范文、宿构的捷径。既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培养实事求是的文风,改善浮躁之气,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类名著,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现实生活也需要短小精悍的实用文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几个人用得着经常写散文小说之类的纯文学的?绝大多数是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用文,而且需要短小精悍。况且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文写作能力,让他们走出学校后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写作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也没有必要把学生往“做作家”这条路上引导。当然,那些对写作存在强烈兴趣和突出悟性的少数学生,他们自然也会自觉地向老师请教的,没有必要因为这少数的写作精英而要求全体学生陪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因此,把高考的一篇大作文“化整为零”,改成三四篇200字到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是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突破瓶颈、杀出重围的一条很有希望的出路,对中学作文教学和高考改革都将是有利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桐乡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