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前后,在儿童文学出版日益繁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延伸出的一个图书类型作品的出版热潮,它就是
“仿儿童文学”,区别于“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仿儿童文学”是由“儿童文学”延伸出的一个概念。之所以称之为“仿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这类图书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具有儿童文学写作的代表性特质,如教育陛、形象陛、趣味陛、故事陛等,但其又存在区别于“儿童文学”的地方。最根本的差异是:此类文学作品的写作重点在于展现给读者一个或多个较为深刻的人生哲思主题,有些关于生死之类的形而上学,有些关于人陛、社会等等。
从“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已出版的作品来看,此类图书的阅读人群并非单一性读者人群——儿童。频繁接触这类图书的阅读人群大部分是拥有较为独立、成熟思考能力的成人。图书作者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立足于儿童视角的写作方式,来叙述一个或多个人生哲学主题,利用儿童在故事里的思维活动,表达出其带有哲学思辨性质的故事,并将它们说给成人们听。于是孩子们,能够把它们当故事读,而成人们,则把它们当故事哲学读。
再者,“仿儿童文学”是区别于成人童话的,虽然成人童话与仿儿童文学有着大部分概念的交叉重叠,例如阅读人群、哲思明辨等,但仿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童话最大的一点,是其哲思明辨的深刻性、教育性,且仿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包含有成人童话涵盖的青春言情小说。
一、“仿儿童文学”出版现状
2010年,被称为中国童书出版的“强国元年”。这一现象是否给“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出版走向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实早在200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就已出版发行了“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小王子》,再到后来多家出版社的多次再版《小王子》,使得《小王子》成为了“仿儿童文学”类作品中当之无隗的典范。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仿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2004年,此类图书《天蓝色的彼岸》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6年获得“全行业年度畅销品种”。2009年至今,“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正处于高峰时期,各家出版社已经争相出版“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如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喊女溪》《布鲁克林有棵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安其拉的灰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青春咖啡馆》,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等等。
二、“仿儿童文学”出版现象原因分析
首先,外部影响。2009年至今,中国已出版或再版数百部“仿儿童文学类”作品,如《小王子》《天蓝色的彼岸》《芒果街上的小屋》《柑橘与柠檬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月亮看见了》《飞翔的鸟拒绝忧伤》等等,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些作品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呢?个人观点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古希腊三杰到近现代康德、尼采、杜威等哲学大师,西方捐j有较为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使人们擅于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看出全局发展,而这对于“仿儿童文学”的写作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
其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暴露出更为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经常让人际交往变得复杂,成人世界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压力。正因为如此,这类图书的作家们就开始借由文字来反映社会现象,与此同时也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绪。
其次,自身作用。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压力日益增强的今天,“仿儿童文学”的出现,使得读者不仅能通过其生动趣味的叙述去反思心理学、哲学等深奥的问题,同时让读者能够立足于儿童的视角,不知不觉中让属于成人世界的烦恼消失在儿童世界里。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普通读者很难去精读专研,而“仿儿童文学”的出现,让那些爱好思考的青年人找到走进哲学之门的低台阶,却不会像一目了然的绘本漫画,让一些原本享受文字阅读的读者失去字斟句酌的乐趣……
2008年底,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开始广泛影响全球之际。在中国,这恰恰成为了“仿儿童文学”出版的高峰时期,无论国内国外,这些仿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正借此“良机”,如法国的妙莉叶·芭贝里,英国的珍妮特·温特森,国内的天朝羽、几米等,他们在出版图书的同时也帮助人们排解或多或少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情绪压力。
加之正逢“萌经济大行其道,萌文化无孔不入”的时代,使得“阅读‘仿儿童文学’作品,并将自己的思维立足于儿童视角,且通过儿童的眼睛和思维去发现和思考成人世界里的问题”这一“生存模式”成为新潮流。
三、“仿儿童文学”图书当前出版困境
1.过分依赖外国翻译作品引进国外版权,意味着其利益的分割。因此,在国内出版的“仿儿童文学”类作品对中国的出版社而言是存在较大的利益损失的。加之出版外文作品,必将需要通过翻译这一中间过程。因而,在中国出版的图书和原版图书之间就存在差异,若是出版社为谋最大化利润,降低图书出版成本,而聘请能力水平有限的翻译人员对图书进行翻译,最终使得图书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偏离原著作者意图的译著。若这样的译著大量充斥、占领了市场,那么后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2.本土“仿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少、竞争力弱经初步调查研究,本土“仿儿童文学”作品占国内已出版的“仿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的比例少之又少,且多为绘本式的“仿儿童文学”作品,相比于翻译国外的“仿儿童文学”作品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出版品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深化都有待提高。此外,处于全球化浪潮中,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开始寻求国际化的出版模式,漠视甚至放弃自身的出版资源,使得本土“仿儿童文学”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仿儿童文学”,区别于“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仿儿童文学”是由“儿童文学”延伸出的一个概念。之所以称之为“仿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这类图书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具有儿童文学写作的代表性特质,如教育陛、形象陛、趣味陛、故事陛等,但其又存在区别于“儿童文学”的地方。最根本的差异是:此类文学作品的写作重点在于展现给读者一个或多个较为深刻的人生哲思主题,有些关于生死之类的形而上学,有些关于人陛、社会等等。
从“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已出版的作品来看,此类图书的阅读人群并非单一性读者人群——儿童。频繁接触这类图书的阅读人群大部分是拥有较为独立、成熟思考能力的成人。图书作者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立足于儿童视角的写作方式,来叙述一个或多个人生哲学主题,利用儿童在故事里的思维活动,表达出其带有哲学思辨性质的故事,并将它们说给成人们听。于是孩子们,能够把它们当故事读,而成人们,则把它们当故事哲学读。
再者,“仿儿童文学”是区别于成人童话的,虽然成人童话与仿儿童文学有着大部分概念的交叉重叠,例如阅读人群、哲思明辨等,但仿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童话最大的一点,是其哲思明辨的深刻性、教育性,且仿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包含有成人童话涵盖的青春言情小说。
一、“仿儿童文学”出版现状
2010年,被称为中国童书出版的“强国元年”。这一现象是否给“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出版走向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实早在200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就已出版发行了“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小王子》,再到后来多家出版社的多次再版《小王子》,使得《小王子》成为了“仿儿童文学”类作品中当之无隗的典范。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仿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2004年,此类图书《天蓝色的彼岸》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6年获得“全行业年度畅销品种”。2009年至今,“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正处于高峰时期,各家出版社已经争相出版“仿儿童文学”类图书,如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喊女溪》《布鲁克林有棵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安其拉的灰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青春咖啡馆》,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等等。
二、“仿儿童文学”出版现象原因分析
首先,外部影响。2009年至今,中国已出版或再版数百部“仿儿童文学类”作品,如《小王子》《天蓝色的彼岸》《芒果街上的小屋》《柑橘与柠檬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月亮看见了》《飞翔的鸟拒绝忧伤》等等,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些作品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呢?个人观点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古希腊三杰到近现代康德、尼采、杜威等哲学大师,西方捐j有较为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使人们擅于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看出全局发展,而这对于“仿儿童文学”的写作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
其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暴露出更为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经常让人际交往变得复杂,成人世界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压力。正因为如此,这类图书的作家们就开始借由文字来反映社会现象,与此同时也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绪。
其次,自身作用。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压力日益增强的今天,“仿儿童文学”的出现,使得读者不仅能通过其生动趣味的叙述去反思心理学、哲学等深奥的问题,同时让读者能够立足于儿童的视角,不知不觉中让属于成人世界的烦恼消失在儿童世界里。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普通读者很难去精读专研,而“仿儿童文学”的出现,让那些爱好思考的青年人找到走进哲学之门的低台阶,却不会像一目了然的绘本漫画,让一些原本享受文字阅读的读者失去字斟句酌的乐趣……
2008年底,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开始广泛影响全球之际。在中国,这恰恰成为了“仿儿童文学”出版的高峰时期,无论国内国外,这些仿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正借此“良机”,如法国的妙莉叶·芭贝里,英国的珍妮特·温特森,国内的天朝羽、几米等,他们在出版图书的同时也帮助人们排解或多或少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情绪压力。
加之正逢“萌经济大行其道,萌文化无孔不入”的时代,使得“阅读‘仿儿童文学’作品,并将自己的思维立足于儿童视角,且通过儿童的眼睛和思维去发现和思考成人世界里的问题”这一“生存模式”成为新潮流。
三、“仿儿童文学”图书当前出版困境
1.过分依赖外国翻译作品引进国外版权,意味着其利益的分割。因此,在国内出版的“仿儿童文学”类作品对中国的出版社而言是存在较大的利益损失的。加之出版外文作品,必将需要通过翻译这一中间过程。因而,在中国出版的图书和原版图书之间就存在差异,若是出版社为谋最大化利润,降低图书出版成本,而聘请能力水平有限的翻译人员对图书进行翻译,最终使得图书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偏离原著作者意图的译著。若这样的译著大量充斥、占领了市场,那么后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2.本土“仿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少、竞争力弱经初步调查研究,本土“仿儿童文学”作品占国内已出版的“仿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的比例少之又少,且多为绘本式的“仿儿童文学”作品,相比于翻译国外的“仿儿童文学”作品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出版品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深化都有待提高。此外,处于全球化浪潮中,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开始寻求国际化的出版模式,漠视甚至放弃自身的出版资源,使得本土“仿儿童文学”发展起来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