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未必可以照搬。这是一篇看似要跑题的编辑手记,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做廖一梅老师的书的感悟会和其他感悟一样,千篇一律。我喜欢廖一梅老师说的,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胡闹的,这不是吗?年轻的时候,我们胡闹的事情多了,我们喝了不该喝的酒,谈各种不靠谱的恋爱,和各种不值得斗争的人争得你死我亡的,现在看起来,是挺可笑,但是没有这些可笑的过往,如何有现在这般心如止水。
起初
最开始想要做廖一梅的书,就是因为觉得这个老师说话挺有意思。她说她年少的各种胡闹,包括婚姻,包括说话都雷厉风行,她的话语片段里你能看见各种锋利的刀,这种刀不是那种笑里藏着的刀,是无微不至地让你认同。就是这股子牛气,让我觉得不做她的书,我对得起我这做编辑的职责吗?
早在几年前,我就买过廖一梅老师的几本书,仔细读完,并没敢去看她的话剧,总怕真是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会和我的想象有差距,所以到后来有机会看,我还是再三推脱,没敢去,有一些失望,你们是懂的,就像你看过偶像,然后和你自己的实际预想有差距,自己当然是不乐意了。所以,我踌躇了许久,才决定我要做廖一梅老师的书。这不,从想法到最后成型,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
从拿到廖一梅老师的电话,同意见面,花了三个月,期间,第一个电话对方在忙,第二个电话对方依然在忙,之后又是过年,又是出国,反正我一有空,就打她的手机,一直到她答应见面。我之后想想,这或许都是好东西来之前的考验,我就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吧,那就是平静来之前的各种暴风雨,可是还好,一切都坚持了下来,一直到最后合约签订,稿子交齐。
过程
制作过程,原本就没想过简单。从原本一半四色印刷一半黑白,到最后去纠结成全四色,这其中的胡闹我自己知道,增加了成本,定价不改,意味着,咱们每一本书都少赚了点钱,虽然这点钱我没给公司省下,但所幸的是我的老板也是极力支持我的品质论的。
内容部分,我们开了无数个大小会议,终于确认下内容。当我们一起整理出她这些年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说出的各种话的时候,我们都惊诧,那么多珠玑是怎么想出来的,主要是廖老师的脑子转得快,还没怎么想,就出口。这些大抵也来自于她这么多年的积累。
这本书和其他的四色书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做几个版式,这么一套完事。整个内文排版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来回修改了至少四次,每一次廖老师都来我们公司,坐在排版员旁边,一页页地指导修改,重复性的工作非常多,常常半夜想到合适的版式,就给我短信,第二天再进行修改。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是形式,那内容呢?
为了保证内容上确切,在定稿之后,排完版之后,廖老师主动担当起了再次审核的工作,来来回回修改了三遍以上,为保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达成一致性,做了一些调整和删改。临到出片前,廖老师又把稿子全部拿回家,又一页页地核对核看,这一幕,让我这个编辑都觉得汗颜。
感悟
做完这本书,是在联系这本书之后的第十个月,真可谓是十月怀胎,我想肯定还有更多的书花费的时间比这本书要长,但是这确是我做编辑以来,耗时最长的,在长达十个月的各种纠结和踌躇当中,在胡闹和淡定之中,我感悟到最多的却是文字给予我的各种力量。
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的序言里有提到我们要如何过自己的一生?在书的第一部分廖老师说她的各种经历,从生活、文字、孩子以及爱情等方面,我从侧面看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真实地接触到了人生的一些蜕变,这种蜕变不是否定自己的过往,我想依据我认识的廖老师来看,她绝对是回过头也绝对不后悔自己曾经的所谓胡闹,正因为那之前的胡闹,才成就了现在的她——特立独行,想法独到的编剧。
有一种叫做共鸣的东西,隐藏在她的书稿里,里面的各种看似尖酸刻薄的话,却说得那么妥帖和真切,一句句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刚刚掐到你的痛处,像穴道被人按住酸疼不已,可是痛过之后又无比得爽。
是啊,做自己,就这三个字,谈何容易。
年轻的时候,多容易做自己,没有责任,想怎么胡闹都可以不计后果,可是现在人和人疏远和摩擦,越来越无法做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是我们变得太过精明能干了?我们现在去探究为何自己会变成这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事情都已经这样了,但是我们若可以笨拙地再笨拙地生活下去,无欲无求,是否会快乐一点?
起初
最开始想要做廖一梅的书,就是因为觉得这个老师说话挺有意思。她说她年少的各种胡闹,包括婚姻,包括说话都雷厉风行,她的话语片段里你能看见各种锋利的刀,这种刀不是那种笑里藏着的刀,是无微不至地让你认同。就是这股子牛气,让我觉得不做她的书,我对得起我这做编辑的职责吗?
早在几年前,我就买过廖一梅老师的几本书,仔细读完,并没敢去看她的话剧,总怕真是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会和我的想象有差距,所以到后来有机会看,我还是再三推脱,没敢去,有一些失望,你们是懂的,就像你看过偶像,然后和你自己的实际预想有差距,自己当然是不乐意了。所以,我踌躇了许久,才决定我要做廖一梅老师的书。这不,从想法到最后成型,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
从拿到廖一梅老师的电话,同意见面,花了三个月,期间,第一个电话对方在忙,第二个电话对方依然在忙,之后又是过年,又是出国,反正我一有空,就打她的手机,一直到她答应见面。我之后想想,这或许都是好东西来之前的考验,我就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吧,那就是平静来之前的各种暴风雨,可是还好,一切都坚持了下来,一直到最后合约签订,稿子交齐。
过程
制作过程,原本就没想过简单。从原本一半四色印刷一半黑白,到最后去纠结成全四色,这其中的胡闹我自己知道,增加了成本,定价不改,意味着,咱们每一本书都少赚了点钱,虽然这点钱我没给公司省下,但所幸的是我的老板也是极力支持我的品质论的。
内容部分,我们开了无数个大小会议,终于确认下内容。当我们一起整理出她这些年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说出的各种话的时候,我们都惊诧,那么多珠玑是怎么想出来的,主要是廖老师的脑子转得快,还没怎么想,就出口。这些大抵也来自于她这么多年的积累。
这本书和其他的四色书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做几个版式,这么一套完事。整个内文排版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来回修改了至少四次,每一次廖老师都来我们公司,坐在排版员旁边,一页页地指导修改,重复性的工作非常多,常常半夜想到合适的版式,就给我短信,第二天再进行修改。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是形式,那内容呢?
为了保证内容上确切,在定稿之后,排完版之后,廖老师主动担当起了再次审核的工作,来来回回修改了三遍以上,为保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达成一致性,做了一些调整和删改。临到出片前,廖老师又把稿子全部拿回家,又一页页地核对核看,这一幕,让我这个编辑都觉得汗颜。
感悟
做完这本书,是在联系这本书之后的第十个月,真可谓是十月怀胎,我想肯定还有更多的书花费的时间比这本书要长,但是这确是我做编辑以来,耗时最长的,在长达十个月的各种纠结和踌躇当中,在胡闹和淡定之中,我感悟到最多的却是文字给予我的各种力量。
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的序言里有提到我们要如何过自己的一生?在书的第一部分廖老师说她的各种经历,从生活、文字、孩子以及爱情等方面,我从侧面看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真实地接触到了人生的一些蜕变,这种蜕变不是否定自己的过往,我想依据我认识的廖老师来看,她绝对是回过头也绝对不后悔自己曾经的所谓胡闹,正因为那之前的胡闹,才成就了现在的她——特立独行,想法独到的编剧。
有一种叫做共鸣的东西,隐藏在她的书稿里,里面的各种看似尖酸刻薄的话,却说得那么妥帖和真切,一句句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刚刚掐到你的痛处,像穴道被人按住酸疼不已,可是痛过之后又无比得爽。
是啊,做自己,就这三个字,谈何容易。
年轻的时候,多容易做自己,没有责任,想怎么胡闹都可以不计后果,可是现在人和人疏远和摩擦,越来越无法做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是我们变得太过精明能干了?我们现在去探究为何自己会变成这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事情都已经这样了,但是我们若可以笨拙地再笨拙地生活下去,无欲无求,是否会快乐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