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机遇,主动应战,立足时代,着眼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优化;创新
一、机遇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平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以大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完成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命。
1、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性的概念,其源于经济领域而逐步扩散到政治、文化领域。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享、融合和冲突。多元思想文化间激荡碰撞,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助于他们理性认识本土文明与异质文明,从而博采众长。
挑战: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的优势对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对进行文化侵略与扩张,借助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西方社会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全球公民社会”、“普世价值”、“全球意识”,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受到巨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仰。
2、 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由此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师生均可以利用网络迅速实现信息传输、资料共享、知识更新。网络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维视听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
挑战:1)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标准;多元的网络信息中不乏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抵触、敌对的内容;信息泛滥和网络中充斥的信息垃圾则可能使大学生价值认识判断迷失。
2)虚拟且自由的网络空间由于缺乏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能使沉湎于其中的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3)网络信息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信息传播的即时化和多元化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减少,权威逐渐削弱。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激发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这使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1)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即时性和实效性很强,但由于教材编写等原因,使教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对现实中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 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马克思、恩格斯一向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面对网络时代由于信息过量膨胀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迷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信息处理的向导,在信息危机中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分清良莠的能力。而教师为确保自己的信息优势,必须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和学术动态,克服“知识老化”现象,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识和新信息,减少与学生“代沟”的现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则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同时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异常紧迫。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则应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对象的特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在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3)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对民族国家主权的质疑与超越。西方某些“国家权威的销蚀”、“人权高于主权”、“民族国家主义过时论”、“全球民主化”等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则可能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日益加大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漠、否定历史、否定民族文化价值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更要侧重于激起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必须结合时事,冷静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爱国行为,既要注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防止民族情绪的无限膨胀和无序宣泄。全球化应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中,我们既要坚定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但也不可狭隘偏执、盲目排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参照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教育大学生以开阔的眼界看世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全球性的文化意识,自觉地把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优化和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是采用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往往很难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而以说理和灌输为手的教学手段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居高临下、刻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是难于收到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研讨等结合起来。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并根据现场教学的环境变化、学生的反馈随时调节和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推进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行。
网络时代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不应以知识的垄断者、权威者、代言人身份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打开师生合作的渠道,互相接纳,彼此沟通和交流。师生间良性互动、和谐共振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育空间,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植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加深大学生对世情、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及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等。
2)、注重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代的变革和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使过于直白和彰显的传统显性教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达到“润物无声”效果的隐性教育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劳动等,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师生间相互尊重、依赖、合作,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期待,学生会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师生之间不但有着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心灵深处。教师在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的了解,使教学有的放矢。
第二,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的协同活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融洽、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互动。
实践证明,无论任何课程的教学,注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改进其教学质量,并增强其学科的生命力。刻板的教学、压抑的课堂环境只会令大学生对教育产生隔膜,形成抗拒心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收效甚微。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充满自信,充分释放活力、张扬个性,在体验快乐中受熏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去,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得生动活泼,学的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同时将网上案例制作成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唯有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徐艳玲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M]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七卷第一期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 卷第4 期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2007 年1 月
作者简介]张亚(1974--),女,安徽巢湖人,合肥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优化;创新
一、机遇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平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以大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完成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命。
1、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性的概念,其源于经济领域而逐步扩散到政治、文化领域。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享、融合和冲突。多元思想文化间激荡碰撞,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助于他们理性认识本土文明与异质文明,从而博采众长。
挑战: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的优势对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对进行文化侵略与扩张,借助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西方社会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全球公民社会”、“普世价值”、“全球意识”,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受到巨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仰。
2、 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由此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师生均可以利用网络迅速实现信息传输、资料共享、知识更新。网络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维视听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
挑战:1)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标准;多元的网络信息中不乏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抵触、敌对的内容;信息泛滥和网络中充斥的信息垃圾则可能使大学生价值认识判断迷失。
2)虚拟且自由的网络空间由于缺乏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能使沉湎于其中的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3)网络信息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信息传播的即时化和多元化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减少,权威逐渐削弱。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激发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这使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1)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即时性和实效性很强,但由于教材编写等原因,使教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对现实中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 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马克思、恩格斯一向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面对网络时代由于信息过量膨胀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迷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信息处理的向导,在信息危机中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分清良莠的能力。而教师为确保自己的信息优势,必须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和学术动态,克服“知识老化”现象,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识和新信息,减少与学生“代沟”的现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则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同时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异常紧迫。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则应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对象的特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在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3)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对民族国家主权的质疑与超越。西方某些“国家权威的销蚀”、“人权高于主权”、“民族国家主义过时论”、“全球民主化”等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则可能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日益加大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漠、否定历史、否定民族文化价值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更要侧重于激起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必须结合时事,冷静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爱国行为,既要注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防止民族情绪的无限膨胀和无序宣泄。全球化应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中,我们既要坚定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但也不可狭隘偏执、盲目排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参照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教育大学生以开阔的眼界看世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全球性的文化意识,自觉地把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优化和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是采用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往往很难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而以说理和灌输为手的教学手段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居高临下、刻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是难于收到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研讨等结合起来。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并根据现场教学的环境变化、学生的反馈随时调节和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推进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行。
网络时代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不应以知识的垄断者、权威者、代言人身份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打开师生合作的渠道,互相接纳,彼此沟通和交流。师生间良性互动、和谐共振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育空间,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植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加深大学生对世情、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及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等。
2)、注重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代的变革和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使过于直白和彰显的传统显性教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达到“润物无声”效果的隐性教育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劳动等,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师生间相互尊重、依赖、合作,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期待,学生会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师生之间不但有着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心灵深处。教师在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的了解,使教学有的放矢。
第二,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的协同活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融洽、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互动。
实践证明,无论任何课程的教学,注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改进其教学质量,并增强其学科的生命力。刻板的教学、压抑的课堂环境只会令大学生对教育产生隔膜,形成抗拒心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收效甚微。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充满自信,充分释放活力、张扬个性,在体验快乐中受熏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去,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得生动活泼,学的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同时将网上案例制作成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唯有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徐艳玲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M]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七卷第一期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 卷第4 期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2007 年1 月
作者简介]张亚(1974--),女,安徽巢湖人,合肥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