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犹如德育海洋中的一颗明珠,散发着着耀眼光芒。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感恩,正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对学生进行感恩这个基础道德教育,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观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免让人忧虑。不少学生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是“行星绕着太阳转”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来混日子,更有甚者,还出现逃课上网,玩游戏的事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常怀感恩之心,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以课堂为切入口,激起感恩之情。
师生交流,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我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有利的阵地,来进行感恩教育。语文课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让人为之动情。我抓住感情朗读、深入研讨等方式,让学生能感悟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例如《妈妈的帐单》中,那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母亲;《背影》中那个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爬上月台的慈父;《游子吟》中临行给儿子密密缝制衣服的老母;甚至在《麻雀》中,以自己的身体掩护幼儿的老麻雀……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不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我请学生慢慢品读,激发感恩之情,使学生心田逐渐萌发感恩的幼苗。
尤其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更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爸爸妈妈辛苦了》这一课时,我借用“两份账单”的故事来展开教学。故事中,作为主人公的“我”在表妹的“说教”(帮父母做家务,会得到一定的报酬)下,写了一份账单(见表一),向父母索要做家务的20元钱,而父母也写了一份账单(见表二),整整10年来账单上的钱却是0元。
我的账单:
1、扫地:5元
2、拖地:5元
3、擦玻璃:5元
4、洗碗:5元
合计:20元 父母的账单:
1、10年来的食物:0元
2、10年来的衣服:0元
3、学习上的耐心指导:0元
4、生活上的关怀:0元
合计:0元
表一 表二
教学第一步,我引导学生比较两份账单的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讨论:父母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们的账单却是0元?
第二步,我请学生把预先统计的“我的消费表”拿出来交流,知道自己平均每月花了多少钱,包括:学杂费、生活费、购买学习资料费用等。通过计算,发现一个月平均花了450元左右,一年是5400元。
第三步,让学生算出爸好一年所赚的钱平均约为20000元,除掉必需的生活费、人际交往费、日常维修费、银行存款等,还有多少钱父母可以花在自己身上,最后算出每月父母所花之钱总和竟然为:400元左右(特殊情况例外)。
第四步,讓学生由刚才的统计结果说感想。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一年到头的辛勤操劳,都是为了自己,其爱如此伟大。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只要准确的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将会以感恩之心来回报你。而我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不断地浇灌着这宝贵的感恩之苗,使其茁壮成长。
二、审视现实生活,加深感恩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为什么以“太阳”自居,而对他人冷漠处之。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的孩子“睁着眼睛”看自己,“闭着眼睛”对他人(当然包括自己父母)。正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只是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达到什么愿望、目标,当这种需要“碰壁”时,孩子便会烦躁不安、埋怨甚至仇恨阻碍一方,有时还会有一些攻击性行为。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处理家庭关系中,还倡议每星期写一件自己最开心的事,或最伤心的事。对于伤心的事情,还要分析伤心的理由,审视在这件事,父母是怎么做的?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让孩子思考一下,父母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由此,就可以明白父母的苦心,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使之更显融洽。通过这个努力,也使孩子明白为人父母的艰辛,从而更能加深孩子的感恩之情,让感恩之苗逐渐成长为小树。
三、从小事做起,回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平时经常让孩子们去收集资料:了解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当我们烦恼时,又是如何开解自己的……诸如此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深深爱子之情,激发了孩子感恩之情。我还引导学生把少先大队倡议的“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来,并且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刚开始,同学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还没放学回家,就已经想好了今天给父母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几个星期下来,孩子们就厌倦了,跟我来交流:“老师,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帮爸妈洗菜、烧饭、洗碗、擦桌、捶背等事情,已经重复了好多次了,做着做着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我跟他们一起分析:“那是因为你们还只是把‘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流于形式,并没有从内心出发,来关心爸爸妈妈。仔细想想爸妈的辛苦,想想他们的好,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聪明的你们,好好去想想吧?”经过我的启发,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没几天,孩子们的日记上就反映出了一个很好的势头:有的孩子在父母劳累的时候,能给他们说说笑话,讲讲故事;有的孩子在晚上会陪着爸妈散散步、聊聊天;有的孩子在跟爸妈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把选择节目权交给爸妈;有的孩子会把自己在学校里的进步,讲给爸妈听,还跟他们说说自己今后的打算……渐渐地,孩子们不再觉得这些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逐渐养成了自觉为父母做事的好习惯。一些家长碰到我,不断地称赞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己再累、再苦,也值得;也有一些父母说,孩子现在很喜欢跟他们交流生活中、学习上的烦恼和开心事,有时候还主动请教该如何解决?……从家长欣慰的话语之中,我也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快乐!似乎看到了感恩之树正悄悄吐出花蕾,含苞欲放。
四、拓展延伸,辐射感恩之情。
人是社会的人,作为小学生,与之最亲近的是父母,但同时又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育之恩,朋友有知遇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一旦孩子对父母有了感恩之情,慢慢的,会把这份感恩迁移到师长、朋友、社会、祖国……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一定会胸怀坦荡,会自觉地帮助他人,助人为乐,而他自己也会是无限快乐的。
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去欣赏别人;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都会灿烂辉煌。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感恩之举,自然生发,和谐种芽,提早开花。相信,因为感恩,我们的校园会更温馨,社会将更和谐,世界将更美好!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感恩,正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对学生进行感恩这个基础道德教育,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观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免让人忧虑。不少学生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是“行星绕着太阳转”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来混日子,更有甚者,还出现逃课上网,玩游戏的事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常怀感恩之心,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以课堂为切入口,激起感恩之情。
师生交流,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我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有利的阵地,来进行感恩教育。语文课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让人为之动情。我抓住感情朗读、深入研讨等方式,让学生能感悟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例如《妈妈的帐单》中,那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母亲;《背影》中那个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爬上月台的慈父;《游子吟》中临行给儿子密密缝制衣服的老母;甚至在《麻雀》中,以自己的身体掩护幼儿的老麻雀……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不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我请学生慢慢品读,激发感恩之情,使学生心田逐渐萌发感恩的幼苗。
尤其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更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爸爸妈妈辛苦了》这一课时,我借用“两份账单”的故事来展开教学。故事中,作为主人公的“我”在表妹的“说教”(帮父母做家务,会得到一定的报酬)下,写了一份账单(见表一),向父母索要做家务的20元钱,而父母也写了一份账单(见表二),整整10年来账单上的钱却是0元。
我的账单:
1、扫地:5元
2、拖地:5元
3、擦玻璃:5元
4、洗碗:5元
合计:20元 父母的账单:
1、10年来的食物:0元
2、10年来的衣服:0元
3、学习上的耐心指导:0元
4、生活上的关怀:0元
合计:0元
表一 表二
教学第一步,我引导学生比较两份账单的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讨论:父母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们的账单却是0元?
第二步,我请学生把预先统计的“我的消费表”拿出来交流,知道自己平均每月花了多少钱,包括:学杂费、生活费、购买学习资料费用等。通过计算,发现一个月平均花了450元左右,一年是5400元。
第三步,让学生算出爸好一年所赚的钱平均约为20000元,除掉必需的生活费、人际交往费、日常维修费、银行存款等,还有多少钱父母可以花在自己身上,最后算出每月父母所花之钱总和竟然为:400元左右(特殊情况例外)。
第四步,讓学生由刚才的统计结果说感想。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一年到头的辛勤操劳,都是为了自己,其爱如此伟大。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只要准确的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将会以感恩之心来回报你。而我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不断地浇灌着这宝贵的感恩之苗,使其茁壮成长。
二、审视现实生活,加深感恩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为什么以“太阳”自居,而对他人冷漠处之。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的孩子“睁着眼睛”看自己,“闭着眼睛”对他人(当然包括自己父母)。正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只是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达到什么愿望、目标,当这种需要“碰壁”时,孩子便会烦躁不安、埋怨甚至仇恨阻碍一方,有时还会有一些攻击性行为。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处理家庭关系中,还倡议每星期写一件自己最开心的事,或最伤心的事。对于伤心的事情,还要分析伤心的理由,审视在这件事,父母是怎么做的?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让孩子思考一下,父母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由此,就可以明白父母的苦心,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使之更显融洽。通过这个努力,也使孩子明白为人父母的艰辛,从而更能加深孩子的感恩之情,让感恩之苗逐渐成长为小树。
三、从小事做起,回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平时经常让孩子们去收集资料:了解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当我们烦恼时,又是如何开解自己的……诸如此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深深爱子之情,激发了孩子感恩之情。我还引导学生把少先大队倡议的“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来,并且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刚开始,同学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还没放学回家,就已经想好了今天给父母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几个星期下来,孩子们就厌倦了,跟我来交流:“老师,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帮爸妈洗菜、烧饭、洗碗、擦桌、捶背等事情,已经重复了好多次了,做着做着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我跟他们一起分析:“那是因为你们还只是把‘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流于形式,并没有从内心出发,来关心爸爸妈妈。仔细想想爸妈的辛苦,想想他们的好,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聪明的你们,好好去想想吧?”经过我的启发,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没几天,孩子们的日记上就反映出了一个很好的势头:有的孩子在父母劳累的时候,能给他们说说笑话,讲讲故事;有的孩子在晚上会陪着爸妈散散步、聊聊天;有的孩子在跟爸妈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把选择节目权交给爸妈;有的孩子会把自己在学校里的进步,讲给爸妈听,还跟他们说说自己今后的打算……渐渐地,孩子们不再觉得这些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逐渐养成了自觉为父母做事的好习惯。一些家长碰到我,不断地称赞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己再累、再苦,也值得;也有一些父母说,孩子现在很喜欢跟他们交流生活中、学习上的烦恼和开心事,有时候还主动请教该如何解决?……从家长欣慰的话语之中,我也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快乐!似乎看到了感恩之树正悄悄吐出花蕾,含苞欲放。
四、拓展延伸,辐射感恩之情。
人是社会的人,作为小学生,与之最亲近的是父母,但同时又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育之恩,朋友有知遇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一旦孩子对父母有了感恩之情,慢慢的,会把这份感恩迁移到师长、朋友、社会、祖国……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一定会胸怀坦荡,会自觉地帮助他人,助人为乐,而他自己也会是无限快乐的。
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去欣赏别人;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都会灿烂辉煌。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感恩之举,自然生发,和谐种芽,提早开花。相信,因为感恩,我们的校园会更温馨,社会将更和谐,世界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