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海澄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艺术价值论》及《艺术美学》等著作对美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建构的“三论”方法论体系,以及“价值论”思想是其著作的核心所在。黄海澄的文艺理论思想为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黄海澄;价值论;艺术学
黄海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及教育家。他致力于对文艺学和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黄海澄先生的学术道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紧扣思想潮流,有时甚至是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年,黄海澄是国内最早将系统论引入文艺理论的学者之一,他将系统论引入到美学领域的研究当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全新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艺新理论的先驱。
黄海澄先生一生为学勤勉,著作等身,先后发表了100余篇美学、艺术学方面的论文,出版的理论专著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艺术价值论》、《艺术美学》、《艺术的哲学》等。其中前三本专著涵盖着黄海澄先生理论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本解决了方法论的创新;第二本奠定了哲学基础;第三本和《艺术的哲学》相互补充,共同建构出美学的艺术理论框架。由此,本文主要根据这三本著作的理论思想来阐述黄海澄先生的美学观念。
一、“三论”方法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于1986年5月出版,文中黄海澄首次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用到美学的研究范畴当中,改变了美学一贯以认识论为研究根据的形态。该书自出版后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著名学者杜书瀛教授和钱竞教授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等著作都将黄海澄这本著作中的美学观点写入20世纪学术理论当中。黄海澄的“三论”美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思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是中国的“方法论”年,这一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1949年至1979年,苏联的文艺反映论如寒潮般充斥着中国的文学研究思想体系,在这“全盘苏化”的年代,出现了一批以蔡仪为代表的反映论者,他们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简括为一种认知关系,即美仅仅是不依赖与人类系统而造就存在着的某种规律和特性,人只不过是去发现、认识和享用这种早已存在着的美而已。至此,长期殖民于中国的反映论已不再是一种可自由取舍的学术思维方式,而更像是一条既定不变的律令,深入人心。
在此历史背景下,以林兴宅、黄海澄为代表的学界人物反对机械的反映论,深知苏联模式的反映论并不适用于中国当前的美学发展。他们开始着手于系统方法论的探索,试图以科学的系统论来取代独断的反映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70年代末文艺研究新方法的先锋。正是有林兴宅、黄海澄等美学家打破独断的方法论,最终才得以实现对机械“反映论”的终结。因此,“三论”的基本观点是黄海澄先生理论研究的标志性特色。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者关系既密不可分,又独自成科。系统论侧重于整体观,其核心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控制论作为“三论”科学方法的中枢和轴心——在系统格局中调控着信息的流动,因此离不开系统论。信息是某种存在形式与一定的自控制、自调节系统发生特定关系后所产生的关系质。若系统论是“骨骼”,信息论则是传递信息的“神经”,控制论可视为“大脑”,三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黄海澄先生的“三论”方法论解决了许多美学研究上的难题,如:“美的本质”、“一般审美现象”、“美的审美心理”等。
二、“价值论”哲学思想
在完成《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著作之后,黄海澄先生又开始了价值论体系的建构,这一创新为美学、艺术学提供了更为合适的哲学基础。1993年出版的《艺术价值论》是继《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之后的又一本重要学术著作,该著作被列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价值美学”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黄海澄先生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作为贯穿《艺术价值论》的科学方法,并以价值哲学作为其理论依据开创了方法严谨、基础深厚的艺术思想体系,将美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此外,黄海澄先生还在书中提出了“美是一种关系值”、“艺术属于价值—情感系统”等新观点,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黄海澄认为艺术是用于表达情感的,是人内心敏感的情感流露。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而是通过艺术家对艺术正负价值的感受,将人们的价值理想转变为艺术作品。因而,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动力,艺术应当属于价值——感情系统。
关于价值与情感的问题,之前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但是将价值与情感联系起来并使其构成关系的,黄海澄当属首位。他在文中写道:“情感是人类行为动力结构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感情总是与价值相对应的,它或者为某种价值和价值理想而产生。正价值引起愉快的情感负价值引起不愉快的情感。”概括而言,艺术是表现感情的,应当属于价值——感情系统。
三、艺术学理论思想
黄海澄先生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的创新,使他的文艺理论体系已日趋成熟。于是黄海澄先生开始回归本原,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哲学、艺术美等一系列艺术理论的重要问题。
2006年,他的另一部专著《艺术美学》问世。全书涵括了艺术美学中的许多重要论题,主要将艺术学、美学、价值学三者结合起来,从艺术的本质、价值、情感入手,分析了艺术的发生、创造、欣赏等方面,构成了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文中主要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功利性、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原则与世界观等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艺术形象和典型的美学意蕴、审美主体和美感、移情与通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此外,黄海澄先生在这本书中专设一章节,强调“价值与感情的对应关系”、“艺术属于——价值情感领域”。由此可知,艺术价值论一直是黄海澄先生重点关注对象,同样也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
黄海澄先生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学术成就颇高,影响深远,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特色。在美学研究中,他会自觉地从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那借鉴可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此外,黄海澄先生勇于在既有的理论上创立新说。不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黄海澄的作品都注重原创与创新,这种独树一帜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黄海澄先生在美学、文艺学的研究领域他的“三论”方法论观念上的革新对于我国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对美学的研究更是深入到哲学高度,不仅对先前的认识论进行了批判,还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艺术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為美学、文艺学理论开拓了新思路。黄海澄先生的创新精神、精深的思辨能力与深厚的学术智慧成就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
参考文献:
[1]李启军、林梦:对艺术认识论的超越——黄海澄《艺术价值论》美学思想简论[J].艺术探索,2014(02):p125.
[2]黄海澄.艺术价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黄海澄;价值论;艺术学
黄海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及教育家。他致力于对文艺学和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黄海澄先生的学术道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紧扣思想潮流,有时甚至是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年,黄海澄是国内最早将系统论引入文艺理论的学者之一,他将系统论引入到美学领域的研究当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全新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艺新理论的先驱。
黄海澄先生一生为学勤勉,著作等身,先后发表了100余篇美学、艺术学方面的论文,出版的理论专著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艺术价值论》、《艺术美学》、《艺术的哲学》等。其中前三本专著涵盖着黄海澄先生理论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本解决了方法论的创新;第二本奠定了哲学基础;第三本和《艺术的哲学》相互补充,共同建构出美学的艺术理论框架。由此,本文主要根据这三本著作的理论思想来阐述黄海澄先生的美学观念。
一、“三论”方法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于1986年5月出版,文中黄海澄首次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用到美学的研究范畴当中,改变了美学一贯以认识论为研究根据的形态。该书自出版后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著名学者杜书瀛教授和钱竞教授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等著作都将黄海澄这本著作中的美学观点写入20世纪学术理论当中。黄海澄的“三论”美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思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是中国的“方法论”年,这一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1949年至1979年,苏联的文艺反映论如寒潮般充斥着中国的文学研究思想体系,在这“全盘苏化”的年代,出现了一批以蔡仪为代表的反映论者,他们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简括为一种认知关系,即美仅仅是不依赖与人类系统而造就存在着的某种规律和特性,人只不过是去发现、认识和享用这种早已存在着的美而已。至此,长期殖民于中国的反映论已不再是一种可自由取舍的学术思维方式,而更像是一条既定不变的律令,深入人心。
在此历史背景下,以林兴宅、黄海澄为代表的学界人物反对机械的反映论,深知苏联模式的反映论并不适用于中国当前的美学发展。他们开始着手于系统方法论的探索,试图以科学的系统论来取代独断的反映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70年代末文艺研究新方法的先锋。正是有林兴宅、黄海澄等美学家打破独断的方法论,最终才得以实现对机械“反映论”的终结。因此,“三论”的基本观点是黄海澄先生理论研究的标志性特色。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者关系既密不可分,又独自成科。系统论侧重于整体观,其核心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控制论作为“三论”科学方法的中枢和轴心——在系统格局中调控着信息的流动,因此离不开系统论。信息是某种存在形式与一定的自控制、自调节系统发生特定关系后所产生的关系质。若系统论是“骨骼”,信息论则是传递信息的“神经”,控制论可视为“大脑”,三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黄海澄先生的“三论”方法论解决了许多美学研究上的难题,如:“美的本质”、“一般审美现象”、“美的审美心理”等。
二、“价值论”哲学思想
在完成《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著作之后,黄海澄先生又开始了价值论体系的建构,这一创新为美学、艺术学提供了更为合适的哲学基础。1993年出版的《艺术价值论》是继《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之后的又一本重要学术著作,该著作被列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价值美学”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黄海澄先生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作为贯穿《艺术价值论》的科学方法,并以价值哲学作为其理论依据开创了方法严谨、基础深厚的艺术思想体系,将美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此外,黄海澄先生还在书中提出了“美是一种关系值”、“艺术属于价值—情感系统”等新观点,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黄海澄认为艺术是用于表达情感的,是人内心敏感的情感流露。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而是通过艺术家对艺术正负价值的感受,将人们的价值理想转变为艺术作品。因而,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动力,艺术应当属于价值——感情系统。
关于价值与情感的问题,之前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但是将价值与情感联系起来并使其构成关系的,黄海澄当属首位。他在文中写道:“情感是人类行为动力结构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感情总是与价值相对应的,它或者为某种价值和价值理想而产生。正价值引起愉快的情感负价值引起不愉快的情感。”概括而言,艺术是表现感情的,应当属于价值——感情系统。
三、艺术学理论思想
黄海澄先生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的创新,使他的文艺理论体系已日趋成熟。于是黄海澄先生开始回归本原,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哲学、艺术美等一系列艺术理论的重要问题。
2006年,他的另一部专著《艺术美学》问世。全书涵括了艺术美学中的许多重要论题,主要将艺术学、美学、价值学三者结合起来,从艺术的本质、价值、情感入手,分析了艺术的发生、创造、欣赏等方面,构成了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文中主要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功利性、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原则与世界观等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艺术形象和典型的美学意蕴、审美主体和美感、移情与通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此外,黄海澄先生在这本书中专设一章节,强调“价值与感情的对应关系”、“艺术属于——价值情感领域”。由此可知,艺术价值论一直是黄海澄先生重点关注对象,同样也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
黄海澄先生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学术成就颇高,影响深远,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特色。在美学研究中,他会自觉地从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那借鉴可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此外,黄海澄先生勇于在既有的理论上创立新说。不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黄海澄的作品都注重原创与创新,这种独树一帜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黄海澄先生在美学、文艺学的研究领域他的“三论”方法论观念上的革新对于我国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对美学的研究更是深入到哲学高度,不仅对先前的认识论进行了批判,还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艺术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為美学、文艺学理论开拓了新思路。黄海澄先生的创新精神、精深的思辨能力与深厚的学术智慧成就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
参考文献:
[1]李启军、林梦:对艺术认识论的超越——黄海澄《艺术价值论》美学思想简论[J].艺术探索,2014(02):p125.
[2]黄海澄.艺术价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