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包氏父子》和《红与黑》都描写了父子关系,前者写的是细心呵护下的“望子成龙”的父子关系,后者写的是父权专制下的“债权债务”的父子关系。本文从母爱的缺席、小皇帝与弃儿形象以及人生悲剧这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来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母爱缺席视角下的父爱观
细细解读《包氏父子》与《红与黑》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两个家庭中的母亲一直都是出于缺席状态的。《包氏父子》中的老包,自从他的女人死去后,身兼双重身份,在家庭中是既当爹又当妈。儿子包国维就是他的一切,他从自己的人生遭际中下定决心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把理想、希望乃至生命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以致于为了儿子的成才,他可以一厢情愿地背负所有的生活负担,可以付出一切:从辛苦的血汗钱到高贵的人格尊严。作为儿子的包国维确是认为老父亲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屑理会他,从物质和精神啃噬着老包的灵魂。然而,家庭中母爱的缺席,经济上的困窘,在“望子成龙”的迫切希望中而无法满足儿子的需求,则是加剧了老包对儿子的负疚心理,因而就形成了一种“一厢情愿付出、细心呵护”的父爱观。
而《红与黑》中的于连同样遭受母爱缺席的境遇,索老爹却不像老包那样百般疼爱并加以细心呵护,反而憎恶其瘦弱无用。在索老爹眼里,亲情同彼此的物质利益关系完全等同起来,从他与维里埃市长德莱纳先生就于连做家庭教师的工资协商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父权专制下的父子关系已经沦落为“债权债务”关系。而作为儿子的于连也是主动地接受了这种父子关系,因为他也想借助这样的机会逃离出这个父权专制的没有母爱的家庭。这样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利益性,正是在这种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构成了索老爹“暴政式、利益交换”的父爱观。
小说《红与黑》中第四节“父与子”的情节描写涉及到了“父亲打儿子”,而在《包氏父子》中却没有这样的描写,从两部作品中不同的父爱观的描写,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伦理道德的差异性。
二、小皇帝与弃儿形象之比较
基于母爱缺席视角形成的不同父爱观,也就塑造出了两类不同的儿子形象——小皇帝形象与弃儿形象。作为小皇帝的包国维,老包将他看作自己的一切,细心呵护着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儿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设计着美好的将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赋予父亲以绝对的权威,,强大的父权和父世系原则构成传统家庭的基本框架。
然而,在老包那里则是颠倒了过来。对于他的儿子提出的任何需求,哪怕是牺牲自己高贵的人格尊严,他也要尽可能地去满足,不让这位“小皇帝”因得不到满足而失落,以致于他可以容忍儿子两次留级,三次被校方开除的事实。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老包在儿子面前永远都是低声细语小心应付,丝毫没有做父亲的威严,在儿子包国维眼中,父亲老包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
《红与黑》中暴烈的、以利益互换为基础的父爱观,则塑造了于连——弃儿形象。在这个以体力论强弱、母爱缺席的家庭中,于连是最没用的,是被嫌弃与憎恶的小儿子。索老爹的父子观念中只有金钱,金钱是父子关系维持的基础,两个大儿子体力强壮,可以为他的锯木厂赚取财富,因此对待他二人的态度则是稍微好了点,而小儿子则是处处嫌弃,处处打骂。无形中,使得这个有家的小儿子成了一个弃儿。
通过两部作品比较,同样是在有父亲当家的家庭中,于连和包国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于连尽管是一个“弃儿”,在“债权债务”的父子关系中,他竭尽全力地奋斗,为了逃离这样的家庭,步入上层阶级,他是无所不用;而包国维却是一个“理直气壮”啃噬老父亲物质和精神灵魂的小皇帝,他为了满足自己小皇帝的虚荣心,为了能和郭纯他们一样能用上“司丹康”牌的头发油,蔑视老父亲老包的无能,以致于一生本分的老包偷偷溜进表少爷的房间去偷盗生发油。
小皇帝与弃儿形象反映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子女教育模式的差异。中方传统文化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带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而西方则不然,西方文化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子女个性的独立发展,于连尽管是被索老爹所不喜欢的、嫌弃的,而这“不喜欢与嫌弃”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恰恰能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尝试性教育传统。
三、温情与绝情的共鸣——悲剧
然而,截然不同的两对父子关系塑造了两类不同的儿子形象,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的。小皇帝包国维并没有按照温顺的老包设计的美好生活生活着,而是成了一个浪荡子,赶时代潮流 ,不学无术,两次留级,让作父亲的老包由深深期望慢慢变得有点失望,但也还是带着微笑尽可能地去满足他的需求。让老包最后绝望的是,一直寄予厚望的小皇帝竟因打架而学校开除了。这个消息对老包来说,如晴天霹雳,如此突如其来,如此沉重万分,如此不可抵御。再加上他为了满足儿子的种种要求已经是债台高筑了,当听到包国维被开除了还要钱的消息后,他整个人陷入了极端的绝望,近于痴呆颠狂。他的这种子女教育方式终归是一种悲剧。
弃儿于连因为索老爹绝情的不闻不问而走向了自我实现的悲剧人生路。这里自我实现的悲剧性表现在:于连为了逃离那个不幸的家庭,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细细解读文本,可以发现于连的这种人生路悲剧,不仅有着家庭、外界社会等外在因素,内在性格上、思想上的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这内在因素更多的是与索老爹的“债权债务”父子关系相关联。从索老爹的绝情中也可以反观出西方社会的父子关系实则是一种让人情淡漠的契约关系。索老爹在打于连的时候,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即使于连最后被判决死刑关在监狱里,索老爹不但不悲伤,反倒向于连索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
四、结语
两部作品中不同的父子关系描写——包氏父子的温情与老索黑尔父子的绝情,正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塑造,通过对比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父子关系,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红与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张慧玲.由《包氏父子》的“老包”引起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1998(3).
[3]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M] .坟[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3,第112~114页.
一、母爱缺席视角下的父爱观
细细解读《包氏父子》与《红与黑》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两个家庭中的母亲一直都是出于缺席状态的。《包氏父子》中的老包,自从他的女人死去后,身兼双重身份,在家庭中是既当爹又当妈。儿子包国维就是他的一切,他从自己的人生遭际中下定决心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把理想、希望乃至生命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以致于为了儿子的成才,他可以一厢情愿地背负所有的生活负担,可以付出一切:从辛苦的血汗钱到高贵的人格尊严。作为儿子的包国维确是认为老父亲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屑理会他,从物质和精神啃噬着老包的灵魂。然而,家庭中母爱的缺席,经济上的困窘,在“望子成龙”的迫切希望中而无法满足儿子的需求,则是加剧了老包对儿子的负疚心理,因而就形成了一种“一厢情愿付出、细心呵护”的父爱观。
而《红与黑》中的于连同样遭受母爱缺席的境遇,索老爹却不像老包那样百般疼爱并加以细心呵护,反而憎恶其瘦弱无用。在索老爹眼里,亲情同彼此的物质利益关系完全等同起来,从他与维里埃市长德莱纳先生就于连做家庭教师的工资协商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父权专制下的父子关系已经沦落为“债权债务”关系。而作为儿子的于连也是主动地接受了这种父子关系,因为他也想借助这样的机会逃离出这个父权专制的没有母爱的家庭。这样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利益性,正是在这种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构成了索老爹“暴政式、利益交换”的父爱观。
小说《红与黑》中第四节“父与子”的情节描写涉及到了“父亲打儿子”,而在《包氏父子》中却没有这样的描写,从两部作品中不同的父爱观的描写,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伦理道德的差异性。
二、小皇帝与弃儿形象之比较
基于母爱缺席视角形成的不同父爱观,也就塑造出了两类不同的儿子形象——小皇帝形象与弃儿形象。作为小皇帝的包国维,老包将他看作自己的一切,细心呵护着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儿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设计着美好的将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赋予父亲以绝对的权威,,强大的父权和父世系原则构成传统家庭的基本框架。
然而,在老包那里则是颠倒了过来。对于他的儿子提出的任何需求,哪怕是牺牲自己高贵的人格尊严,他也要尽可能地去满足,不让这位“小皇帝”因得不到满足而失落,以致于他可以容忍儿子两次留级,三次被校方开除的事实。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老包在儿子面前永远都是低声细语小心应付,丝毫没有做父亲的威严,在儿子包国维眼中,父亲老包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
《红与黑》中暴烈的、以利益互换为基础的父爱观,则塑造了于连——弃儿形象。在这个以体力论强弱、母爱缺席的家庭中,于连是最没用的,是被嫌弃与憎恶的小儿子。索老爹的父子观念中只有金钱,金钱是父子关系维持的基础,两个大儿子体力强壮,可以为他的锯木厂赚取财富,因此对待他二人的态度则是稍微好了点,而小儿子则是处处嫌弃,处处打骂。无形中,使得这个有家的小儿子成了一个弃儿。
通过两部作品比较,同样是在有父亲当家的家庭中,于连和包国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于连尽管是一个“弃儿”,在“债权债务”的父子关系中,他竭尽全力地奋斗,为了逃离这样的家庭,步入上层阶级,他是无所不用;而包国维却是一个“理直气壮”啃噬老父亲物质和精神灵魂的小皇帝,他为了满足自己小皇帝的虚荣心,为了能和郭纯他们一样能用上“司丹康”牌的头发油,蔑视老父亲老包的无能,以致于一生本分的老包偷偷溜进表少爷的房间去偷盗生发油。
小皇帝与弃儿形象反映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子女教育模式的差异。中方传统文化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带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而西方则不然,西方文化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子女个性的独立发展,于连尽管是被索老爹所不喜欢的、嫌弃的,而这“不喜欢与嫌弃”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恰恰能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尝试性教育传统。
三、温情与绝情的共鸣——悲剧
然而,截然不同的两对父子关系塑造了两类不同的儿子形象,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的。小皇帝包国维并没有按照温顺的老包设计的美好生活生活着,而是成了一个浪荡子,赶时代潮流 ,不学无术,两次留级,让作父亲的老包由深深期望慢慢变得有点失望,但也还是带着微笑尽可能地去满足他的需求。让老包最后绝望的是,一直寄予厚望的小皇帝竟因打架而学校开除了。这个消息对老包来说,如晴天霹雳,如此突如其来,如此沉重万分,如此不可抵御。再加上他为了满足儿子的种种要求已经是债台高筑了,当听到包国维被开除了还要钱的消息后,他整个人陷入了极端的绝望,近于痴呆颠狂。他的这种子女教育方式终归是一种悲剧。
弃儿于连因为索老爹绝情的不闻不问而走向了自我实现的悲剧人生路。这里自我实现的悲剧性表现在:于连为了逃离那个不幸的家庭,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细细解读文本,可以发现于连的这种人生路悲剧,不仅有着家庭、外界社会等外在因素,内在性格上、思想上的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这内在因素更多的是与索老爹的“债权债务”父子关系相关联。从索老爹的绝情中也可以反观出西方社会的父子关系实则是一种让人情淡漠的契约关系。索老爹在打于连的时候,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即使于连最后被判决死刑关在监狱里,索老爹不但不悲伤,反倒向于连索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
四、结语
两部作品中不同的父子关系描写——包氏父子的温情与老索黑尔父子的绝情,正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塑造,通过对比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父子关系,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红与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张慧玲.由《包氏父子》的“老包”引起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1998(3).
[3]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M] .坟[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3,第112~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