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都重视“三分钟”的精彩,即在导入新课时变着花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在初读后他们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一旦了解课文内容后,“期待”就消失了,渐渐失去了预习、初读时的兴趣,阅读就如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中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给他们新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阅读才会是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那教师该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在自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产生期待心理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读文学作品,看报纸、杂志是十分惬意的事,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学语文的味道却是苦不堪言。因为,教师有太多要求,太多干涉,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参与思维。这样他们怎么能乐得起来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们有所惑、有所感、有所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我不是最弱小》一课的学习中,我无意间发现一位学生眉头紧锁,一脸困惑。在我的鼓励下,他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让给萨沙,而给了妈妈?”问题一出,立刻有好几位学生附和着:“对啊,为什么妈妈直接把雨衣给了萨沙呢?”我抓住这一意外的契机,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联系上下文自由读读课文,讨论;再巧妙利用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托利亚的微笑包含的内容,理解爸爸的“不直接”和妈妈的“直接”,感受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其乐融融的氛围。这样为后文能读懂妈妈的两句话作了铺垫。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带着疑惑阅读文本,产生思想的碰撞,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问题是他们提的,答案让他们去找,结论让他们去说。学生自主解决自己的疑惑,品出作者的心,品出作品的情……再通过反复读,他们将长句读短,将厚度读薄、读精,直至将问号读成句号、感叹号。于是,学生们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涟漪,对新课的学习,又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种新的期待。
二、 在情境中感悟阅读的妙趣横生,扩大期待视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作者,桥的那边站着读者。通过了这一座桥,读者和作者才能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其实这座“桥梁”本身蕴含的不只是内容,还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期待等着我们去体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等着我们去挖掘。这些精髓依赖于教师的分析、提问是不能被学生所汲取的。我们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探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感受阅读妙趣横生的同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挖掘,从而扩大期待的视野,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契合。
阅读教学离不开作品,更离不开想象。教师可以根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再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如,《荷花》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边演示:微风吹来,荷花翩翩起舞,风过了,蜻蜓绕花,小鱼跃出水面;一边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时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唤醒,纷纷打开话匣子。在情境的铺垫下,学生们不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新的期待,沉入文本,将抽象的文本文字内化为丰富的画面,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此时,学生们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感受着荷花无与伦比的美艳,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叶圣陶的情感世界,并随着作者陶醉其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三、在实践中体会阅读的丰富内涵,提升期待品位
阅读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有目的的阅读吸收和消化的活动。语文教学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地进行创造性阅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逐步提升期待品位。如,在教学《绝句》时,在感受地读——理解地读——诵读后,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作者运用对仗、远近相交、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这时,学生的感受加深,阅读期待和创作情感再一次被激发起来了,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当他们试图仿写,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他们就会潜心地阅读课文和相应的材料来获取信息。这时的阅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理解的“二度创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了。我想,这也应该是品位提升的一个方面吧!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它成了学生在阅读中搜集为自己所用的信息的动力,他们在“创作”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阅读期待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正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索、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的提出对全体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持久的呼唤,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期待着阅读教学课堂焕发出春天的活力,期待着阅读这壶茶散发出更多、更美、更富魅力的馨香。
(责编 韦 雄)
一、在自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产生期待心理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读文学作品,看报纸、杂志是十分惬意的事,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学语文的味道却是苦不堪言。因为,教师有太多要求,太多干涉,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参与思维。这样他们怎么能乐得起来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们有所惑、有所感、有所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我不是最弱小》一课的学习中,我无意间发现一位学生眉头紧锁,一脸困惑。在我的鼓励下,他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让给萨沙,而给了妈妈?”问题一出,立刻有好几位学生附和着:“对啊,为什么妈妈直接把雨衣给了萨沙呢?”我抓住这一意外的契机,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联系上下文自由读读课文,讨论;再巧妙利用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托利亚的微笑包含的内容,理解爸爸的“不直接”和妈妈的“直接”,感受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其乐融融的氛围。这样为后文能读懂妈妈的两句话作了铺垫。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带着疑惑阅读文本,产生思想的碰撞,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问题是他们提的,答案让他们去找,结论让他们去说。学生自主解决自己的疑惑,品出作者的心,品出作品的情……再通过反复读,他们将长句读短,将厚度读薄、读精,直至将问号读成句号、感叹号。于是,学生们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涟漪,对新课的学习,又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种新的期待。
二、 在情境中感悟阅读的妙趣横生,扩大期待视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作者,桥的那边站着读者。通过了这一座桥,读者和作者才能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其实这座“桥梁”本身蕴含的不只是内容,还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期待等着我们去体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等着我们去挖掘。这些精髓依赖于教师的分析、提问是不能被学生所汲取的。我们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探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感受阅读妙趣横生的同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挖掘,从而扩大期待的视野,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契合。
阅读教学离不开作品,更离不开想象。教师可以根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再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如,《荷花》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边演示:微风吹来,荷花翩翩起舞,风过了,蜻蜓绕花,小鱼跃出水面;一边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时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唤醒,纷纷打开话匣子。在情境的铺垫下,学生们不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新的期待,沉入文本,将抽象的文本文字内化为丰富的画面,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此时,学生们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感受着荷花无与伦比的美艳,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叶圣陶的情感世界,并随着作者陶醉其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三、在实践中体会阅读的丰富内涵,提升期待品位
阅读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有目的的阅读吸收和消化的活动。语文教学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地进行创造性阅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逐步提升期待品位。如,在教学《绝句》时,在感受地读——理解地读——诵读后,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作者运用对仗、远近相交、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这时,学生的感受加深,阅读期待和创作情感再一次被激发起来了,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当他们试图仿写,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他们就会潜心地阅读课文和相应的材料来获取信息。这时的阅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理解的“二度创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了。我想,这也应该是品位提升的一个方面吧!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它成了学生在阅读中搜集为自己所用的信息的动力,他们在“创作”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阅读期待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正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索、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的提出对全体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持久的呼唤,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期待着阅读教学课堂焕发出春天的活力,期待着阅读这壶茶散发出更多、更美、更富魅力的馨香。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