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认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的生活世界里,到处充满着数量、空间、时间等关系,生活中蕴藏着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生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教师如果能随时把握各种机会,结合幼儿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关注、捕捉生活中他们能触及的数学信息,就能化难为易,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经验。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生活化,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数学教育方式生活化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关注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关注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关注活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年龄小,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靠幼儿本身的建构。如果教师转变数学教育方式,贴近幼儿生活开展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就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感知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弄清一些数学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认识1—10这些数字时,引导幼儿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门牌上见过,有的说在教室墙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话机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遥控器上见过……这样,幼儿不仅自然地认识了1—10的数字,还知道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借助生活中的游戏学数学。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的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将数学活动方式游戏化,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幼儿数数,幼儿数一两次后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改用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猜一猜”,让幼儿互相猜一猜对方手里有几颗花生仁,猜错了就数一数,效果就大不一样,兴趣也特别高。
  3、借助生活中的故事学数学。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家里父母讲故事,学校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之间有时也会讲故事,故事成了小朋友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运用故事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样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0”这个数字时,幼儿对“0”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老师借助幼儿生活中讲过的“骄傲的0”的故事,把“0”这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事物,幼儿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对“0”就有了新的认识。
  4、借助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学数学。幼儿从小就喜欢动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在归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若干(每种一定的数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物体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学会了对同一类物体的分类。
  除此之外,数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儿歌、玩具等等,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在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1、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数学概念,比如“大小”、“相邻数”、 “时间”等等,这些概念有的比较抽象,如果仅仅采用传授的方法教幼儿,幼儿很难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将这些概念生活化,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知识、游戏等,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比较“大小”,联系幼儿生活中喜欢到园内小水池边玩水的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分发大小不一的容器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自然会用容器相互倒水,在倒水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小容器的水要好几杯才能装满大容器,大容器里的水倒入小容器里装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演示、观察,帮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又比如认识“相邻的两个数”这样的概念,幼儿学会数数后,对什么是相邻的数并不十分清楚。教师联系幼儿生活,引导幼儿观察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把相邻的数字比作邻居,或者联系幼儿座位,让幼儿看看周围的两个邻居的小朋友等等。通过引导幼儿借助生活实际,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了。
  2、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材料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教师在提供材料给幼儿时,应当注意尽量将数学材料生活化,选择幼儿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材料,作为辅助幼儿数学学习。比如学习“分类”时,我让幼儿把家里玩“搭积木”的积木材料带来,然后引导幼儿按不同的形状分类,将同一形状的分为一类。还让幼儿互相交换积木,再进行归类游戏。这样不仅使小朋友学会了分类,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可见,幼儿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数”,还有“量、形、时间、空间”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必须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这些内容生活化,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例如对于时间这一知识,幼儿在入园之前,对时间只是一个比较零散的、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并没有时间观念。教师就联系幼儿每天上学、放学、午休,乃至一日的作息,(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午学,下午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学,晚上几点睡觉等等),利用生活中的这些时间,帮助幼儿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其他文献
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是初中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几何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纯地看这个定理其实是很简单,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然而要想熟练的在各种题型中应用它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既然这部分的内容如此重要,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呢?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程目标
[摘要]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使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自信心。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数学的乏味。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本文就以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进行简要论述。  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科内容,更要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
期刊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
翻开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包含:长度单位的认识、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初步学习、数学广角、解决问题、表内除法、图形与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克与千克认识。  只有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才能更好的将内容传达给学生。据笔者一线的教学经验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出现"违规"现象;伙伴之间往往以"玩"为主题,经常出现打闹,告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教会学生用比较法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常用比较法的学习,比较两类观念或两类题目的异同,了解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属性,这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加速认识事物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掌握了比较法,有利于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能把概念进行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长方形的概念增加一个条件“四边相等”,就得出正方形的概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也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等。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
呈示行为就是以教师为核心,便于学生学习而呈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行为,具体有讲述呈示、实物呈示等。呈示行为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教学行为,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示行为是否得当严重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一些教师的认知不到位和行为不当,导致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偏差,使呈示行为效益低下,本人认为主要在素材、问题这两方面的呈示上有失恰当。  一、素材呈示的问题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