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的生活世界里,到处充满着数量、空间、时间等关系,生活中蕴藏着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生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教师如果能随时把握各种机会,结合幼儿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关注、捕捉生活中他们能触及的数学信息,就能化难为易,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经验。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生活化,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数学教育方式生活化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关注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关注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关注活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年龄小,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靠幼儿本身的建构。如果教师转变数学教育方式,贴近幼儿生活开展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就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感知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弄清一些数学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认识1—10这些数字时,引导幼儿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门牌上见过,有的说在教室墙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话机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遥控器上见过……这样,幼儿不仅自然地认识了1—10的数字,还知道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借助生活中的游戏学数学。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的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将数学活动方式游戏化,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幼儿数数,幼儿数一两次后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改用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猜一猜”,让幼儿互相猜一猜对方手里有几颗花生仁,猜错了就数一数,效果就大不一样,兴趣也特别高。
3、借助生活中的故事学数学。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家里父母讲故事,学校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之间有时也会讲故事,故事成了小朋友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运用故事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样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0”这个数字时,幼儿对“0”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老师借助幼儿生活中讲过的“骄傲的0”的故事,把“0”这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事物,幼儿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对“0”就有了新的认识。
4、借助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学数学。幼儿从小就喜欢动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在归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若干(每种一定的数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物体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学会了对同一类物体的分类。
除此之外,数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儿歌、玩具等等,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在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1、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数学概念,比如“大小”、“相邻数”、 “时间”等等,这些概念有的比较抽象,如果仅仅采用传授的方法教幼儿,幼儿很难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将这些概念生活化,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知识、游戏等,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比较“大小”,联系幼儿生活中喜欢到园内小水池边玩水的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分发大小不一的容器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自然会用容器相互倒水,在倒水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小容器的水要好几杯才能装满大容器,大容器里的水倒入小容器里装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演示、观察,帮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又比如认识“相邻的两个数”这样的概念,幼儿学会数数后,对什么是相邻的数并不十分清楚。教师联系幼儿生活,引导幼儿观察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把相邻的数字比作邻居,或者联系幼儿座位,让幼儿看看周围的两个邻居的小朋友等等。通过引导幼儿借助生活实际,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了。
2、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材料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教师在提供材料给幼儿时,应当注意尽量将数学材料生活化,选择幼儿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材料,作为辅助幼儿数学学习。比如学习“分类”时,我让幼儿把家里玩“搭积木”的积木材料带来,然后引导幼儿按不同的形状分类,将同一形状的分为一类。还让幼儿互相交换积木,再进行归类游戏。这样不仅使小朋友学会了分类,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可见,幼儿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数”,还有“量、形、时间、空间”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必须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这些内容生活化,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例如对于时间这一知识,幼儿在入园之前,对时间只是一个比较零散的、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并没有时间观念。教师就联系幼儿每天上学、放学、午休,乃至一日的作息,(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午学,下午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学,晚上几点睡觉等等),利用生活中的这些时间,帮助幼儿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数学教育方式生活化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关注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关注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关注活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年龄小,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靠幼儿本身的建构。如果教师转变数学教育方式,贴近幼儿生活开展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就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感知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弄清一些数学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认识1—10这些数字时,引导幼儿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门牌上见过,有的说在教室墙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话机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遥控器上见过……这样,幼儿不仅自然地认识了1—10的数字,还知道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借助生活中的游戏学数学。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的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将数学活动方式游戏化,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幼儿数数,幼儿数一两次后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改用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猜一猜”,让幼儿互相猜一猜对方手里有几颗花生仁,猜错了就数一数,效果就大不一样,兴趣也特别高。
3、借助生活中的故事学数学。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家里父母讲故事,学校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之间有时也会讲故事,故事成了小朋友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运用故事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样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0”这个数字时,幼儿对“0”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老师借助幼儿生活中讲过的“骄傲的0”的故事,把“0”这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事物,幼儿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对“0”就有了新的认识。
4、借助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学数学。幼儿从小就喜欢动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在归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若干(每种一定的数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物体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学会了对同一类物体的分类。
除此之外,数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儿歌、玩具等等,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在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1、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数学概念,比如“大小”、“相邻数”、 “时间”等等,这些概念有的比较抽象,如果仅仅采用传授的方法教幼儿,幼儿很难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将这些概念生活化,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知识、游戏等,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比较“大小”,联系幼儿生活中喜欢到园内小水池边玩水的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分发大小不一的容器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自然会用容器相互倒水,在倒水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小容器的水要好几杯才能装满大容器,大容器里的水倒入小容器里装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演示、观察,帮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又比如认识“相邻的两个数”这样的概念,幼儿学会数数后,对什么是相邻的数并不十分清楚。教师联系幼儿生活,引导幼儿观察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把相邻的数字比作邻居,或者联系幼儿座位,让幼儿看看周围的两个邻居的小朋友等等。通过引导幼儿借助生活实际,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了。
2、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材料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教师在提供材料给幼儿时,应当注意尽量将数学材料生活化,选择幼儿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材料,作为辅助幼儿数学学习。比如学习“分类”时,我让幼儿把家里玩“搭积木”的积木材料带来,然后引导幼儿按不同的形状分类,将同一形状的分为一类。还让幼儿互相交换积木,再进行归类游戏。这样不仅使小朋友学会了分类,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可见,幼儿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数”,还有“量、形、时间、空间”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必须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这些内容生活化,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例如对于时间这一知识,幼儿在入园之前,对时间只是一个比较零散的、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并没有时间观念。教师就联系幼儿每天上学、放学、午休,乃至一日的作息,(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午学,下午几点上幼儿园,几点放学,晚上几点睡觉等等),利用生活中的这些时间,帮助幼儿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