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型大学的创办,急需更新本科生的教学理念,在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大背景的感召下,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教学也应及时调整。针对我院生态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2+1+1”的教学改革模式,对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进行了研究与创新,突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生态环境专业,教学改革
创办研究型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与其他类型的大学所不同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学应该是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保持紧密联系,以此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增强教学活力;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其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生参加学术性工作、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师一起发现知识。因此,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有二:1)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基础;2)有效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建构、教学过程和环节、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都应该由传统的教学类型向研究型转化。
1998-2004年,全国设置生态环境类专业的高校从不足30所激增到108所,发展速度惊人,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对生态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号召下,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矿大这样一所由传统工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进程中,态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1. 培养研究型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由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学校转向创办综合型大学,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培养研究型本科生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
1.1 教育理念的重构
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本科教育理念的重构问题,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
1.2 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研究型教学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1.3 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应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课堂上,通过对知识的探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中,严格遵照科学研究的程序进行实地演练,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
总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多重建构,既有知识传授,也有精神塑造;既有宏观的体系建设,也有微观的课程设计;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也有学生的孜孜以求。
2. 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近几年各高校新成立的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学背景纷繁复杂,已突破了生态环境类专业设置的传统模式,说明现代生态环境类学科内容更丰富、综合性更强,涉及到的相关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为探求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经验与问题的积累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2+1+1”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针对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2+1+1”的课程建设模式,即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大量加入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设置,便于学生及早进行生态环境类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应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辅以少量课堂教学,旨在将学生习得的规划思维和理论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规划,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大四学年重点让学生去相关领域作毕业论文与设计,细分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缓冲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缓解学生找工作的压力。
2.2 注重突出生态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如前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業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规划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结合起来。目前,我校的生态环境类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3.1 实践基地的缺乏
立足于未来按需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需求,当今培养生态环境类本科生的过程中与相关领域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是为本科生就业寻求出路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在生态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大力发掘与相关单位领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的工作。
2.3.2 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
目前我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略为仓促,实践环节教师队伍力量不足。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应逐步加重实践教学的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教师后备力量,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认真研究生态环境类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学科的融合对生态环境类的影响,将生态环境类理论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成为生态环境类主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白淑英.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125-126陈秋兰. 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探析[J]. 学理论,2014,(23):254-255.
[2]董卓宁,宋晓东,贾国柱.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探索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84-86.
[3]吴友群,廖信林.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与破解——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39-140.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生态环境专业,教学改革
创办研究型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与其他类型的大学所不同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学应该是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保持紧密联系,以此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增强教学活力;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其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生参加学术性工作、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师一起发现知识。因此,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有二:1)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基础;2)有效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建构、教学过程和环节、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都应该由传统的教学类型向研究型转化。
1998-2004年,全国设置生态环境类专业的高校从不足30所激增到108所,发展速度惊人,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对生态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号召下,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矿大这样一所由传统工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进程中,态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1. 培养研究型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由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学校转向创办综合型大学,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培养研究型本科生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
1.1 教育理念的重构
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本科教育理念的重构问题,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
1.2 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研究型教学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1.3 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应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课堂上,通过对知识的探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中,严格遵照科学研究的程序进行实地演练,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
总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多重建构,既有知识传授,也有精神塑造;既有宏观的体系建设,也有微观的课程设计;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也有学生的孜孜以求。
2. 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近几年各高校新成立的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学背景纷繁复杂,已突破了生态环境类专业设置的传统模式,说明现代生态环境类学科内容更丰富、综合性更强,涉及到的相关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为探求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经验与问题的积累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2+1+1”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针对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2+1+1”的课程建设模式,即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大量加入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设置,便于学生及早进行生态环境类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应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辅以少量课堂教学,旨在将学生习得的规划思维和理论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规划,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大四学年重点让学生去相关领域作毕业论文与设计,细分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缓冲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缓解学生找工作的压力。
2.2 注重突出生态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如前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業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规划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结合起来。目前,我校的生态环境类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3.1 实践基地的缺乏
立足于未来按需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需求,当今培养生态环境类本科生的过程中与相关领域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是为本科生就业寻求出路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在生态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大力发掘与相关单位领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的工作。
2.3.2 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
目前我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略为仓促,实践环节教师队伍力量不足。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应逐步加重实践教学的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教师后备力量,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认真研究生态环境类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学科的融合对生态环境类的影响,将生态环境类理论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成为生态环境类主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白淑英.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125-126陈秋兰. 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探析[J]. 学理论,2014,(23):254-255.
[2]董卓宁,宋晓东,贾国柱.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探索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84-86.
[3]吴友群,廖信林.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与破解——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