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导入
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连卷子都做不完
2017年11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让在场的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媒体聚焦
新华社:以“天地人”开篇
纠“不读书”倾向
“天、地、人、你、我、他……”当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翻开崭新的语文课本时,他们发现,第一课不再是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而是内涵丰富的汉字。
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都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教育部和专家表示,新教材加大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中国青年报》:很多年轻人的阅读是功利的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8%的受访者平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56.4%的受访者目的是放松心情,45.4%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取最新资讯,3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专业性观点,还有21.7%的受访者阅读的目的是消磨时间。
语文老师孙景涛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阅读现状的担忧:“很多孩子没有养成从小阅读的习惯,对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是功利和应试的。”“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多读‘无用之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师生论坛
班老师:同学们,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确信“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们平时喜欢读书吗?
刘申喆:我觉得有一屋子书就是天堂了。我挺喜欢读书的,可是父母认为读书耽误时间,不如上课外班来的立竿见影,所以我是无书可读啊。
刘天宇:大家看我像三天不读书的样子吗?(众人笑)其实吧,我小时候也挺爱读书的,《格林童话》什么的,这不后来没时间了么。
王宏帅: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我每天都会见缝插针地读书,枕上、厕上、车上,有的是时间——关键是喜欢。
薛怡然:我喜欢读“无用”的书,不喜欢读规定的书,比如说《朝花夕拾》,哎呀,好遥远啊,不了解写作背景真不知道鲁迅他老人家在说什么,读这本书还得查资料、备课,能不烦吗?
班老师:怎么理解这个“无用”?
薛怡然:不是课本规定必读的、不为考试而读的书。
班老师:我同意多读“无用”之书,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所以读书的心态更平和,更容易培养读书习惯和兴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在提高——从这个角度说,“无用”之书也有用。
郭维迪:我也不喜欢“被计划”。我觉得学生应有自由选择书目的权利。
班老师:不喜欢“被计划”,那就是有自己的计划呗。如果让你们自己制订读书计划,你们会怎么做?让你们向同龄人推荐书目,你们会推荐什么?
孙宇萱:我觉得读书计划要循序渐进。七年级时读一些童话类的、故事类的书就挺好的,浅显易懂,又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八年级、九年级时可以读相对深奥一些的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刘宏宇:我的计划是没计划——喜欢的书就读,不喜欢的书可以先跳过。
王小艺:我推荐《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
王宏帅:《资治通鉴》。
颜晨曦:我喜欢《小妇人》《绿山墙的安妮》。
澹台培楠:《阿衰》。(众人笑)
王子豪:《尸语者》《怨灵校园》你们看过吗?
班老师:没看过。没看过的书我不妄下断语。同学们年龄还小,辨别能力不够,我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名著,比如高尔基的《童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那些暴力的、宫斗的、穿越的作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建议同学们不要看;严格来讲,看漫画不是读书,是读图,建议少读图,多读书;“马小跳”伴大家度过快乐童年,挺好的,长大了就要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脑子越“磨”越灵光嘛!所以,《朝花夕拾》还是要读的,当然,也要讲究方法,读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一放,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读,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背景的构建,迟早有一天会豁然明白那些令我们费解的地方。
季嘉贺:老师,我有这样的体验——我小时候读《水浒》,觉得就是打打杀杀的;最近读金圣叹批的《水浒》,才忽然明白施耐庵在构思上的讲究和妙处!
万思齐: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些大作家的作品的精彩片段,就是在吊大家的胃口。那次,老师讲老舍先生怎么塑造牛天赐这个小孩儿形象,我就把《牛天赐传》读完了,还读了好几遍呢,越看越乐!我以前觉得读书辛苦,不如玩游戏,真读进去了才知道,读书时的那种快乐是玩游戏难以比拟的。
论静婷:我觉得做笔记也是个好办法。比如说,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那真是字字珠玑,我就把那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细细琢磨,“无处不生的草,无时不吹的风,风中偶起的鹭鸶,鹭鸶足下恣意黄着的菜花,菜花丛中扑朔迷离的黄蝶……”真美!
朱湘雨:我喜欢跟小伙伴辩论。比如说我跟同桌辩论“唐僧是不是百无一用”,就让我对《西游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嗯,准备辩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李晓飞:一个好的阅读氛围特别重要,咱们班的读书会和赏析分享课开展得特别好,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连我这个读书犯愁的理科男,都被熏成书香好少年啦!
班老师(结语):多读书是一件有益的事,它有助于大家全面提高学习成绩;“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少年,气质如兰。做一个书香少年,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需要大家有一颗宁静的心,只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做一位书香少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它会让大家遇见“诗和远方”,遇见更美的自己。亲爱的同学们,“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啊,珍惜少年讀书时吧,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中成长,试看神州飞花处,芝兰玉树伴书香!
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连卷子都做不完
2017年11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让在场的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媒体聚焦
新华社:以“天地人”开篇
纠“不读书”倾向
“天、地、人、你、我、他……”当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翻开崭新的语文课本时,他们发现,第一课不再是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而是内涵丰富的汉字。
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都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教育部和专家表示,新教材加大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中国青年报》:很多年轻人的阅读是功利的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8%的受访者平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56.4%的受访者目的是放松心情,45.4%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取最新资讯,3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专业性观点,还有21.7%的受访者阅读的目的是消磨时间。
语文老师孙景涛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阅读现状的担忧:“很多孩子没有养成从小阅读的习惯,对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是功利和应试的。”“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多读‘无用之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师生论坛
班老师:同学们,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确信“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们平时喜欢读书吗?
刘申喆:我觉得有一屋子书就是天堂了。我挺喜欢读书的,可是父母认为读书耽误时间,不如上课外班来的立竿见影,所以我是无书可读啊。
刘天宇:大家看我像三天不读书的样子吗?(众人笑)其实吧,我小时候也挺爱读书的,《格林童话》什么的,这不后来没时间了么。
王宏帅: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我每天都会见缝插针地读书,枕上、厕上、车上,有的是时间——关键是喜欢。
薛怡然:我喜欢读“无用”的书,不喜欢读规定的书,比如说《朝花夕拾》,哎呀,好遥远啊,不了解写作背景真不知道鲁迅他老人家在说什么,读这本书还得查资料、备课,能不烦吗?
班老师:怎么理解这个“无用”?
薛怡然:不是课本规定必读的、不为考试而读的书。
班老师:我同意多读“无用”之书,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所以读书的心态更平和,更容易培养读书习惯和兴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在提高——从这个角度说,“无用”之书也有用。
郭维迪:我也不喜欢“被计划”。我觉得学生应有自由选择书目的权利。
班老师:不喜欢“被计划”,那就是有自己的计划呗。如果让你们自己制订读书计划,你们会怎么做?让你们向同龄人推荐书目,你们会推荐什么?
孙宇萱:我觉得读书计划要循序渐进。七年级时读一些童话类的、故事类的书就挺好的,浅显易懂,又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八年级、九年级时可以读相对深奥一些的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刘宏宇:我的计划是没计划——喜欢的书就读,不喜欢的书可以先跳过。
王小艺:我推荐《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
王宏帅:《资治通鉴》。
颜晨曦:我喜欢《小妇人》《绿山墙的安妮》。
澹台培楠:《阿衰》。(众人笑)
王子豪:《尸语者》《怨灵校园》你们看过吗?
班老师:没看过。没看过的书我不妄下断语。同学们年龄还小,辨别能力不够,我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名著,比如高尔基的《童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那些暴力的、宫斗的、穿越的作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建议同学们不要看;严格来讲,看漫画不是读书,是读图,建议少读图,多读书;“马小跳”伴大家度过快乐童年,挺好的,长大了就要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脑子越“磨”越灵光嘛!所以,《朝花夕拾》还是要读的,当然,也要讲究方法,读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一放,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读,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背景的构建,迟早有一天会豁然明白那些令我们费解的地方。
季嘉贺:老师,我有这样的体验——我小时候读《水浒》,觉得就是打打杀杀的;最近读金圣叹批的《水浒》,才忽然明白施耐庵在构思上的讲究和妙处!
万思齐: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些大作家的作品的精彩片段,就是在吊大家的胃口。那次,老师讲老舍先生怎么塑造牛天赐这个小孩儿形象,我就把《牛天赐传》读完了,还读了好几遍呢,越看越乐!我以前觉得读书辛苦,不如玩游戏,真读进去了才知道,读书时的那种快乐是玩游戏难以比拟的。
论静婷:我觉得做笔记也是个好办法。比如说,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那真是字字珠玑,我就把那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细细琢磨,“无处不生的草,无时不吹的风,风中偶起的鹭鸶,鹭鸶足下恣意黄着的菜花,菜花丛中扑朔迷离的黄蝶……”真美!
朱湘雨:我喜欢跟小伙伴辩论。比如说我跟同桌辩论“唐僧是不是百无一用”,就让我对《西游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嗯,准备辩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李晓飞:一个好的阅读氛围特别重要,咱们班的读书会和赏析分享课开展得特别好,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连我这个读书犯愁的理科男,都被熏成书香好少年啦!
班老师(结语):多读书是一件有益的事,它有助于大家全面提高学习成绩;“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少年,气质如兰。做一个书香少年,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需要大家有一颗宁静的心,只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做一位书香少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它会让大家遇见“诗和远方”,遇见更美的自己。亲爱的同学们,“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啊,珍惜少年讀书时吧,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中成长,试看神州飞花处,芝兰玉树伴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