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午十点多,在两个身着同式样服装的人一前一后的引导下,一群人依次从某建筑物中走出来,他们一个个面无表情,队伍也是松松散散。这群人先是列队依次经过一个沙坑,接着列队依次经过一个滑梯。中间如果偶有掉队或者偏离队伍的人,就会迅即被身着同式样服装的那两个人呵斥或推搡、拉扯着重新回到队伍中。十分钟后,这些人又列队依次回到了建筑物内,只是他们的神情仿佛显得比之前更加呆板和麻木了。
您可能要问,刚才的场景描述的是某监狱里的放风间歇吗?对不起,您猜错了。刚才那幅画面正是笔者亲眼所见某著名连锁品牌幼儿园的孩子们户外活动时的情景,那些面无表情的人,正是我们的孩子!
其实对这样的场景,大家根本不必惊讶,因为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都能看到这种画面每天重复上演。而此,正是本文中所要着重分析和探讨的一个教育话题,那就是:对孩子天性尤其是创造性的扼杀,难道真如很多教育家们所说,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吗?!
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创造性
2006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探望钱学森先生,当时钱老对教育提出了一条掷地有声的建言。他说: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年以后,钱先生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表示,“中国长远发展上我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按照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解释,钱老的话,讲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钱老最忧虑的就是,中国的教育不是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的。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按照什么样的模式来办学的呢?对此问题,现在的说法各异,但是也有一个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的共识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会逐渐将孩子的创造性热情扼杀得一干二净。除了应试教育被公认为扼杀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罪魁祸首之外,长期被大家忽略的,恰恰就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者以强势的姿态、以管教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以小学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对孩子天性尤其创造性的扼杀,是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或以安全第一为由,或以方便管理为由,或以师资短缺为由,对幼儿园的办园思路,更多地着眼于对孩子如何进行管教,如何让他们变得更乖更听话,而不是遵循自然规律,帮助孩子成长。正是这种偏执的幼儿教育理念,将一所又一所的幼儿园,变成了一所又一所的“监狱”,而无论这些幼儿园以什么样的噱头、打着怎样的招牌来招生,其实质几乎并无二致!
幼儿更需要“双语”还是人性?
曾几何时,所谓的“双语幼儿园”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幼儿英语教育的各类培训班几乎遍布了大中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家长们也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入这样的幼儿园。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教育部从未提倡或建议过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外语,而且,我国在幼教方面尚未形成十分强大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在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究竟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授课,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评估、评价体系。但是从国际趋势上看,对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少实施幼儿双语教学。
其实不仅是外语这一个方面,整个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几乎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主要是让孩子学习认字识数,一旦幼儿园不教识字写字,他们就认为幼儿园不规范,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以学字为主的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教孩子学字写字,甚至有的幼儿园以保证教会孩子认识多少字来作为对家长的承诺!
有专家曾对我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归纳,他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文章开头所描绘的那副情形,正是这种在行为规范方面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典型案例。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了幼儿园,硬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搞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但这哪里像是对一个不到六岁孩子的要求?简直太接近一个监狱的管理规范了。
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
目前,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它,也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再次借用刘道玉先生的话,那就是:中国的教改最需要的,是一场对教育的启蒙运动。而针对幼儿园里的教改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仍然是“什么才是教育”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幼儿应该怎么“管”?
幼儿教育问题一定让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们感到茫然无措过,尤其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为人父母者。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书店里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琳琅满目:《蒙特梭利家庭教育实用方案(1-3岁)》、《三岁缔造一生》、《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零岁育子方案》、《0-3岁最佳人生开始》……真可谓铺天盖地,应有尽有。有的书主张不要去“管”孩子,而另一本书却坚持“必须管孩子”,在幼儿教育理论界尚且不能形成较为统一认识的背景下,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们只能无奈地选择“随大流儿”。
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管”孩子?又该怎么“管”呢?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趋向,甚至达十几种之多:有传统填鸭式教育、开放式教学、单元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蒙台梭利教学、福禄贝尔教学、吉尔福特创造思考教学、皮亚杰认知学教育、精熟教学、感觉统合教学、零岁教育方案、华德福教育、瑞吉欧教育、电脑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式教学等。
幼教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虽然使得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余地扩大了,但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比较的能力,很多家长无法对面前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进行理性而睿智的判断和选择,无助的家长们只能依赖于专家,以专家或学校的评判来评价自己的孩子。
而从教育理论角度看,一方面是中国“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被否定,而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幼教理论的日趋泛滥。中国的家长甚至教育者逐渐开始对幼儿教育丧失了自信心,转而投向了对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疯狂顶礼膜拜,这使得中国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陷入一种更加混乱的局面。
中国古代教育沿袭一种“非理解背诵”的教育理念,就是不需要理解直接背诵,以达永久性记忆。这近乎“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被彻底否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国经典启蒙书籍,被当做封建“毒草”遭批判,其合理内核亦随之被长期忽略。然而有专家严正指出,中国古代 “非理解背诵”的启蒙教育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科学的儿童启蒙理念,也是中华文明领先世界两千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教育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及时地在儿童0-13岁人生的最佳启蒙期,以文明经典永久记忆的方式,实现儿童智力超前于同龄儿童10-15年的智力开发,实现儿童未来的塑造。
客观而言,建立在西方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幼儿教育理论,与中国古代“非理解背诵”的教育理念,均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将这两者的合理性提炼并加以融合,形成可供操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配合。然而,无论哪一种幼儿教育理论,无论其冠以何种诱人的噱头,如果仍然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以管教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以小学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则必将严重压抑孩子的天性,最终必遭失败。
名言说,心态决定一切,那么,我们到底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幼儿教育问题呢?
恰当的自由和正确的爱
老一代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受到的他律过多,这使得很多人不再相信可以给孩子们自由。现代教育的兴起,让“爱”和“自由”的概念进入了家长们的视野。但是仍有很多家长甚至教育者都认为爱和自由就是“放养”,是放任孩子自己管自己;而有的家长,则努力使得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他们认为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比管教他们重要得多。
已经把《窗边的小豆豆》里那个巴学园搬到现实中,在北京创办巴学园幼儿园的李跃儿在《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一书中认为,有三种情况应当给孩子自由:当不妨碍孩子及他人发展的时候、当孩子探索的时候和当孩子工作的时候。同时,她列出了诸如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好的时间习惯等12种不能给于孩子自由的情形。最后,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有效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身心自由都被剥夺的孩子,会利用任何机会来试验自由,而这种自由,一定会走向对社会和自己不利的反面,成为破坏行为。他们会假想出敌人来,假想出将要享受的自由模式,不顾一切地去享受那种放纵的自由;当带来别人的蔑视和抵抗时,他们就会变得蔑视自尊,蔑视原则,嘲笑人类所有的正当行为,利用一切获得自由的机会拼命体验自由,最后只剩了自由而丢失了自我,成为盲目的行为者,并以破坏法律和规则来尝试自由。
编后语:下午四点,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但已经有早来的家长陆续到幼儿园门口来接自己的孩子了。教室里,孩子们神情木然地坐在小椅子上,背着书包,双手被要求背在身后,不能乱动,更不能离开椅子。当看到自己的家长来了、允许出园的时候,孩子才逐渐恢复了笑容和生气,拉着家长的手,各自散去……希望以上一幕不要继续成为我国幼教状况的缩影,同时更希望,“爱和自由”的教育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拥有一颗极富创造力和热情的心灵。
您可能要问,刚才的场景描述的是某监狱里的放风间歇吗?对不起,您猜错了。刚才那幅画面正是笔者亲眼所见某著名连锁品牌幼儿园的孩子们户外活动时的情景,那些面无表情的人,正是我们的孩子!
其实对这样的场景,大家根本不必惊讶,因为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都能看到这种画面每天重复上演。而此,正是本文中所要着重分析和探讨的一个教育话题,那就是:对孩子天性尤其是创造性的扼杀,难道真如很多教育家们所说,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吗?!
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创造性
2006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探望钱学森先生,当时钱老对教育提出了一条掷地有声的建言。他说: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年以后,钱先生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表示,“中国长远发展上我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按照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解释,钱老的话,讲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钱老最忧虑的就是,中国的教育不是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的。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按照什么样的模式来办学的呢?对此问题,现在的说法各异,但是也有一个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的共识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会逐渐将孩子的创造性热情扼杀得一干二净。除了应试教育被公认为扼杀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罪魁祸首之外,长期被大家忽略的,恰恰就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者以强势的姿态、以管教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以小学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对孩子天性尤其创造性的扼杀,是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或以安全第一为由,或以方便管理为由,或以师资短缺为由,对幼儿园的办园思路,更多地着眼于对孩子如何进行管教,如何让他们变得更乖更听话,而不是遵循自然规律,帮助孩子成长。正是这种偏执的幼儿教育理念,将一所又一所的幼儿园,变成了一所又一所的“监狱”,而无论这些幼儿园以什么样的噱头、打着怎样的招牌来招生,其实质几乎并无二致!
幼儿更需要“双语”还是人性?
曾几何时,所谓的“双语幼儿园”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幼儿英语教育的各类培训班几乎遍布了大中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家长们也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入这样的幼儿园。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教育部从未提倡或建议过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外语,而且,我国在幼教方面尚未形成十分强大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在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究竟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授课,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评估、评价体系。但是从国际趋势上看,对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少实施幼儿双语教学。
其实不仅是外语这一个方面,整个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几乎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主要是让孩子学习认字识数,一旦幼儿园不教识字写字,他们就认为幼儿园不规范,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以学字为主的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教孩子学字写字,甚至有的幼儿园以保证教会孩子认识多少字来作为对家长的承诺!
有专家曾对我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归纳,他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文章开头所描绘的那副情形,正是这种在行为规范方面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典型案例。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了幼儿园,硬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搞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但这哪里像是对一个不到六岁孩子的要求?简直太接近一个监狱的管理规范了。
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
目前,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它,也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再次借用刘道玉先生的话,那就是:中国的教改最需要的,是一场对教育的启蒙运动。而针对幼儿园里的教改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仍然是“什么才是教育”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幼儿应该怎么“管”?
幼儿教育问题一定让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们感到茫然无措过,尤其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为人父母者。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书店里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琳琅满目:《蒙特梭利家庭教育实用方案(1-3岁)》、《三岁缔造一生》、《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零岁育子方案》、《0-3岁最佳人生开始》……真可谓铺天盖地,应有尽有。有的书主张不要去“管”孩子,而另一本书却坚持“必须管孩子”,在幼儿教育理论界尚且不能形成较为统一认识的背景下,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们只能无奈地选择“随大流儿”。
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管”孩子?又该怎么“管”呢?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趋向,甚至达十几种之多:有传统填鸭式教育、开放式教学、单元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蒙台梭利教学、福禄贝尔教学、吉尔福特创造思考教学、皮亚杰认知学教育、精熟教学、感觉统合教学、零岁教育方案、华德福教育、瑞吉欧教育、电脑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式教学等。
幼教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虽然使得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余地扩大了,但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比较的能力,很多家长无法对面前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进行理性而睿智的判断和选择,无助的家长们只能依赖于专家,以专家或学校的评判来评价自己的孩子。
而从教育理论角度看,一方面是中国“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被否定,而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幼教理论的日趋泛滥。中国的家长甚至教育者逐渐开始对幼儿教育丧失了自信心,转而投向了对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疯狂顶礼膜拜,这使得中国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陷入一种更加混乱的局面。
中国古代教育沿袭一种“非理解背诵”的教育理念,就是不需要理解直接背诵,以达永久性记忆。这近乎“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被彻底否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国经典启蒙书籍,被当做封建“毒草”遭批判,其合理内核亦随之被长期忽略。然而有专家严正指出,中国古代 “非理解背诵”的启蒙教育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科学的儿童启蒙理念,也是中华文明领先世界两千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教育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及时地在儿童0-13岁人生的最佳启蒙期,以文明经典永久记忆的方式,实现儿童智力超前于同龄儿童10-15年的智力开发,实现儿童未来的塑造。
客观而言,建立在西方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幼儿教育理论,与中国古代“非理解背诵”的教育理念,均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将这两者的合理性提炼并加以融合,形成可供操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配合。然而,无论哪一种幼儿教育理论,无论其冠以何种诱人的噱头,如果仍然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以管教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以小学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则必将严重压抑孩子的天性,最终必遭失败。
名言说,心态决定一切,那么,我们到底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幼儿教育问题呢?
恰当的自由和正确的爱
老一代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受到的他律过多,这使得很多人不再相信可以给孩子们自由。现代教育的兴起,让“爱”和“自由”的概念进入了家长们的视野。但是仍有很多家长甚至教育者都认为爱和自由就是“放养”,是放任孩子自己管自己;而有的家长,则努力使得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他们认为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比管教他们重要得多。
已经把《窗边的小豆豆》里那个巴学园搬到现实中,在北京创办巴学园幼儿园的李跃儿在《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一书中认为,有三种情况应当给孩子自由:当不妨碍孩子及他人发展的时候、当孩子探索的时候和当孩子工作的时候。同时,她列出了诸如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好的时间习惯等12种不能给于孩子自由的情形。最后,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有效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身心自由都被剥夺的孩子,会利用任何机会来试验自由,而这种自由,一定会走向对社会和自己不利的反面,成为破坏行为。他们会假想出敌人来,假想出将要享受的自由模式,不顾一切地去享受那种放纵的自由;当带来别人的蔑视和抵抗时,他们就会变得蔑视自尊,蔑视原则,嘲笑人类所有的正当行为,利用一切获得自由的机会拼命体验自由,最后只剩了自由而丢失了自我,成为盲目的行为者,并以破坏法律和规则来尝试自由。
编后语:下午四点,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但已经有早来的家长陆续到幼儿园门口来接自己的孩子了。教室里,孩子们神情木然地坐在小椅子上,背着书包,双手被要求背在身后,不能乱动,更不能离开椅子。当看到自己的家长来了、允许出园的时候,孩子才逐渐恢复了笑容和生气,拉着家长的手,各自散去……希望以上一幕不要继续成为我国幼教状况的缩影,同时更希望,“爱和自由”的教育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拥有一颗极富创造力和热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