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写作训练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是写作材料的缺乏和写作灵感的枯竭。每逢作文必言“陶渊明、司马迁”,每次构思必写“幼儿园------小学------中学------”;字字搜肠刮肚,句句味同嚼蜡;学生写得尴尬,教师批得痛苦!所以,如何解决写作的材料选用,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是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
在高中阶段,教材中的所选文章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打磨的,都是值得涵咏品味的文字精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秀典范的文字模本,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开启学生的创作大门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尝试总结出“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
一、“入”—— 研读课本的内容、情景,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本,吃透文本精髓,开掘文章内涵,
二、“悟”—— 細品课本的情感、意境,仔细体察文本的情绪表现。
引领学生从“阅读文本”走向“理解文本” “鉴赏文本”。
三、“出”——带着从文本中收获的知识材料,情感体悟,关联、生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储备他们的写作素材。
四、“化”——通过对课本的理解消化,寻找文本内容或情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上四步的主要目的就是真正利用好课本,积累写作素材,带领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悟、所悟所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笔者曾做过以下尝试:
片段练习
案例:
在教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过程中,教学目的设置为:深入理解名妓杜十娘的形象,领悟文本以十娘的死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最不能接受、最难理解的。笔者在教授本文的过程中,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付诸笔端,利用写作这一媒介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步骤——
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理解十娘的“真情”和李甲的“伪情”。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十娘的真情与重利轻义的世情之对比,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为进一步领悟文本情感打下基础。
二、品悟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娘红颜一怒,投沉百宝、葬身江河,原因何在?是痴狂至极还是死得其所? 通过品悟,思索为何有这么多的女性痛饮悲剧的苦酒,甚至连拥有百宝的十娘也选择以死明志,深入到人物形象的灵魂,为学生进一步生发反响打下基础。
三、给出材料
1.积累写作素材——文学的殿堂里中国女性的爱情悲剧,如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祝英台泪洒黄泉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琵琶女独自守空船……
2.积累写作话题——尊严和清白的重量。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
3.开掘写作深度——在黑暗的社会里,真情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对抗绝无胜利的可能。
通过以上的步骤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为学生的进一步写作打下基础。
四、化为创作
通过欣赏流行歌曲《杜十娘》,启发学生思考歌曲里的杜十娘与课文里的杜十娘有何异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为杜十娘创作一首歌曲。设计此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
通过对比欣赏,学生们都能认识到歌曲中的杜十娘隐忍顺从、委曲求全,刚烈、执着的精神光华并没有得到彰显,而这处漏洞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正因为这种强烈的自信,他们的思维之闸被瞬间打开,写作的一汪活水汩汩而来。
优秀范文举隅:
水调歌头·十娘诉 词:宋洋
郎君曾记否?昔载共言欢。两双情投意合,如今为何舍?我已从良相许,却被薄幸相负,心痛如绞割。妾椟中有玉,郎眼内无珠!
月露冷,风雪啸,江心暗。情断恨长,一片真心付流水。误生风尘花柳,惨遭中道见弃,百宝亦何用?污恶流于世,唯死以明志!
此次练笔创新性极强,训练的针对性也很强:其一,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中的素材资源,深入开掘了可利用的写作内容;其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与课本情感交流渠道,他们会更主动、更深入地体悟文本;其三,通过针对性训练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自信,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时时练笔,主动练笔,化教师要求为文为学生自觉为文;其四,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话题,集体创作,佳作共享,帮助学生建立对写作的兴趣,为进一步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经过以上“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的尝试,教师长期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既可以培养了学生深入品读课文的良好习惯,积累作文写作的素材,又可以享受灵感奔涌,练笔成文的成就感。
成篇训练
案例
在命题作文《方与圆》的写作训练中,笔者继续尝试这种阅读写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审题阶段,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课本中可用的素材。学生们集思广益,寻找出如下事例:同一人物身上体现方圆辩证关系——触龙、海瑞、勾践、张居正、司马迁、韩信、烛之武、邹忌等例证说明方(耿介正直)圆(圆润变通)结合功莫大焉的主题;人物身上体现“方”——魏征、屈原、项羽、谭嗣同、左光斗、文天祥等,盛情赞美为人处事刚直不阿,秉持气节;反面人物身上体现“圆”(圆滑世故)——秦桧、严嵩、和珅等,同声斥责阿谀奉承,奸佞谗谄之流。同学们通过挖掘课本资源,寻找出的可用之例至少有将近三十余处。经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大家深刻地了解体会了“入(课本)而悟之(素材、思想、情感)”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程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储备,学生进入“出而化之”的写作阶段。他们思维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好篇章精彩纷呈。
优秀范文:
方与圆
于东洋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如莲,方正一世,不折腰于达官,不圆滑于权贵。
可有人说,生存的任务就是在一次次考验与磨砺中,把方正的人磨到没有棱角,只剩圆滑。确实,独立于世,俯视苍生,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方正呢?
钱老笔下的方鸿渐,圆滑至极。他虚情假意地在苏文纨面前展示“点墨”才华,庸庸碌碌地参加一次次饭局与约会,仿佛自己泡在蜂王浆中度日。他不自知——真情正直竟可用虚假圆滑的嘴脸代替,我真不知道如何拯救他悲哀的灵魂!
方鸿渐是圆滑的,鲁迅笔下多少看客的心中也没有方正!他们嘲笑孔乙己,戏弄阿Q,在半夜也要冒着寒风去看夏瑜杀头。是什么让这些底层的人们也保持不住心中的方正?看看吧,如果不趋炎附势便没有工钱,如果不阿谀奉承便只有挨打,如果不跪下求情便不给充饥的馒头……
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倚仗势力欺压百姓固然可恨,但被欺压者为何尚不自省?是内心的方正丢了吧,只剩下害人的圆滑!
我不禁想到《彷徨》中的孤独者,那个方正的战士在穷困潦倒后狠狠圆滑了一把,钱有了,却丢失了最宝贵的理想。他死去的脸庞上还挂着对黑暗世界荒诞讥讽的笑。他的笑让我心痛!
但我也由此想到了华夏大地上那些永远方正的脊梁。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呐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抱定“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绝不同流《死水》、合污浊世、死亦抗争的闻一多…… 他们把带血的头颅,掷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圆滑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听,那条走过英雄走过战士也走过贫民百姓的幽径旁,淤泥中依旧不染依旧清香的莲花在浅吟低唱:“摒弃圆滑,坚守方正”!
在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中,真正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写作材料的缺乏和写作灵感的枯竭。教学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素材,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写作材料的选用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课外素材积累,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样长期坚持,一定会形成“以课文阅读带动素材积累”“以素材积累激发写作灵感”“以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最终形成“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
在高中阶段,教材中的所选文章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打磨的,都是值得涵咏品味的文字精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秀典范的文字模本,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开启学生的创作大门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尝试总结出“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
一、“入”—— 研读课本的内容、情景,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本,吃透文本精髓,开掘文章内涵,
二、“悟”—— 細品课本的情感、意境,仔细体察文本的情绪表现。
引领学生从“阅读文本”走向“理解文本” “鉴赏文本”。
三、“出”——带着从文本中收获的知识材料,情感体悟,关联、生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储备他们的写作素材。
四、“化”——通过对课本的理解消化,寻找文本内容或情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上四步的主要目的就是真正利用好课本,积累写作素材,带领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悟、所悟所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笔者曾做过以下尝试:
片段练习
案例:
在教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过程中,教学目的设置为:深入理解名妓杜十娘的形象,领悟文本以十娘的死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最不能接受、最难理解的。笔者在教授本文的过程中,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付诸笔端,利用写作这一媒介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步骤——
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理解十娘的“真情”和李甲的“伪情”。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十娘的真情与重利轻义的世情之对比,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为进一步领悟文本情感打下基础。
二、品悟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娘红颜一怒,投沉百宝、葬身江河,原因何在?是痴狂至极还是死得其所? 通过品悟,思索为何有这么多的女性痛饮悲剧的苦酒,甚至连拥有百宝的十娘也选择以死明志,深入到人物形象的灵魂,为学生进一步生发反响打下基础。
三、给出材料
1.积累写作素材——文学的殿堂里中国女性的爱情悲剧,如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祝英台泪洒黄泉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琵琶女独自守空船……
2.积累写作话题——尊严和清白的重量。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
3.开掘写作深度——在黑暗的社会里,真情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对抗绝无胜利的可能。
通过以上的步骤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为学生的进一步写作打下基础。
四、化为创作
通过欣赏流行歌曲《杜十娘》,启发学生思考歌曲里的杜十娘与课文里的杜十娘有何异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为杜十娘创作一首歌曲。设计此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
通过对比欣赏,学生们都能认识到歌曲中的杜十娘隐忍顺从、委曲求全,刚烈、执着的精神光华并没有得到彰显,而这处漏洞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正因为这种强烈的自信,他们的思维之闸被瞬间打开,写作的一汪活水汩汩而来。
优秀范文举隅:
水调歌头·十娘诉 词:宋洋
郎君曾记否?昔载共言欢。两双情投意合,如今为何舍?我已从良相许,却被薄幸相负,心痛如绞割。妾椟中有玉,郎眼内无珠!
月露冷,风雪啸,江心暗。情断恨长,一片真心付流水。误生风尘花柳,惨遭中道见弃,百宝亦何用?污恶流于世,唯死以明志!
此次练笔创新性极强,训练的针对性也很强:其一,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中的素材资源,深入开掘了可利用的写作内容;其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与课本情感交流渠道,他们会更主动、更深入地体悟文本;其三,通过针对性训练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自信,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时时练笔,主动练笔,化教师要求为文为学生自觉为文;其四,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话题,集体创作,佳作共享,帮助学生建立对写作的兴趣,为进一步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经过以上“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的尝试,教师长期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既可以培养了学生深入品读课文的良好习惯,积累作文写作的素材,又可以享受灵感奔涌,练笔成文的成就感。
成篇训练
案例
在命题作文《方与圆》的写作训练中,笔者继续尝试这种阅读写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审题阶段,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课本中可用的素材。学生们集思广益,寻找出如下事例:同一人物身上体现方圆辩证关系——触龙、海瑞、勾践、张居正、司马迁、韩信、烛之武、邹忌等例证说明方(耿介正直)圆(圆润变通)结合功莫大焉的主题;人物身上体现“方”——魏征、屈原、项羽、谭嗣同、左光斗、文天祥等,盛情赞美为人处事刚直不阿,秉持气节;反面人物身上体现“圆”(圆滑世故)——秦桧、严嵩、和珅等,同声斥责阿谀奉承,奸佞谗谄之流。同学们通过挖掘课本资源,寻找出的可用之例至少有将近三十余处。经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大家深刻地了解体会了“入(课本)而悟之(素材、思想、情感)”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程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储备,学生进入“出而化之”的写作阶段。他们思维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好篇章精彩纷呈。
优秀范文:
方与圆
于东洋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如莲,方正一世,不折腰于达官,不圆滑于权贵。
可有人说,生存的任务就是在一次次考验与磨砺中,把方正的人磨到没有棱角,只剩圆滑。确实,独立于世,俯视苍生,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方正呢?
钱老笔下的方鸿渐,圆滑至极。他虚情假意地在苏文纨面前展示“点墨”才华,庸庸碌碌地参加一次次饭局与约会,仿佛自己泡在蜂王浆中度日。他不自知——真情正直竟可用虚假圆滑的嘴脸代替,我真不知道如何拯救他悲哀的灵魂!
方鸿渐是圆滑的,鲁迅笔下多少看客的心中也没有方正!他们嘲笑孔乙己,戏弄阿Q,在半夜也要冒着寒风去看夏瑜杀头。是什么让这些底层的人们也保持不住心中的方正?看看吧,如果不趋炎附势便没有工钱,如果不阿谀奉承便只有挨打,如果不跪下求情便不给充饥的馒头……
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倚仗势力欺压百姓固然可恨,但被欺压者为何尚不自省?是内心的方正丢了吧,只剩下害人的圆滑!
我不禁想到《彷徨》中的孤独者,那个方正的战士在穷困潦倒后狠狠圆滑了一把,钱有了,却丢失了最宝贵的理想。他死去的脸庞上还挂着对黑暗世界荒诞讥讽的笑。他的笑让我心痛!
但我也由此想到了华夏大地上那些永远方正的脊梁。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呐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抱定“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绝不同流《死水》、合污浊世、死亦抗争的闻一多…… 他们把带血的头颅,掷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圆滑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听,那条走过英雄走过战士也走过贫民百姓的幽径旁,淤泥中依旧不染依旧清香的莲花在浅吟低唱:“摒弃圆滑,坚守方正”!
在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中,真正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写作材料的缺乏和写作灵感的枯竭。教学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素材,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写作材料的选用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课外素材积累,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样长期坚持,一定会形成“以课文阅读带动素材积累”“以素材积累激发写作灵感”“以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最终形成“入而悟之,出而化之”的阅读写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