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启蒙的当代拓荒者--深切缅怀汤一介先生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启蒙是对第一次启蒙的深度反思和内在超越。作为第二次启蒙的当代拓荒者,汤一介先生对蕴藏在第一次启蒙中的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进行了坚决抵抗。传统被汤一介视为一个民族魂魄之所系,是一个民族的根,它使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具有某种归属感。然而在欣赏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汤先生也并不赞同“中国文化拯救世界”说。因此对形形色色的“东方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病态民族主义”保持着高度警觉。正是这种开放的襟怀和胸怀世界的眼光,使汤一介先生“始终把中国文化的命运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框架中审视体察”,他苦苦思索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安身立命。这就解释了他为何如此不遗余力地积极投身文明对话和文化对话以及对当代西方日益兴起的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关注和欣赏。汤先生等第二次启蒙思想家所要追求的是中西文化互补并茂,各美其美,所要达致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态和谐之美。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需要藉牟先生之论述和多重的对经典与宋明儒学之诠释,展示牟先生的诠释方式和境界,以建立当代新儒家的生命诠释学。我们有必要以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与内容作为参照,进探与
以元伦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应该”、“善”等价值词的意义入手,首先分析了翻译研究中“忠实”命题的性质、意义和功能,然后沿着元伦理学价值推理的逻辑,对“忠实”命题的有效
黑格尔美学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尤其是他关于象征、古典、浪漫三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演变的论述,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现象性意识是实实在在的、无法脱离主观视角的体验,且难以从完全客观的视角来理解,由此构成所谓意识之谜.高阶理论试图吸取传统思想资源解决意识问题.该理论认为意识状态在于
在分析美学史当中,“艺术惯例论”给艺术的定义在实践中具有说服力而得到了普遍赞同,但却因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而倍受批评。这就需要面对批评对惯例论进行不断修订,形成了“艺术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即:“产生”和“本质”。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的三种中文翻译(“始基”、“本源”和“本原”)来分析。我们这里
认识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马克思本人只提出了一个简明纲领,并未系统展开.这为后人理解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造成困难,同时也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在20世
马修·阿诺德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批评家.他认为人文教育和文化熏陶对当时英国日渐兴起的民主格外重要.本文认为,阿诺德其时其地对其国人的忠告对当下的中
目的:建立认知方式问卷(CSQ)中文版,并分析信效度.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将CSQ翻译成中文,选取647名大学生进行CSQ中文版的测量.随机抽取其中130名大学生于初评后1个月进行重测